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棉花茎叶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钻人胆道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跪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有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  相似文献   

2.
胆道蛔虫病的证治体会陈多义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肠蛔虫的并发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年。本病初起常有突发剑突下钻顶样剧痛或绞痛,但体检时剑突下或偏右轻压痛为特征。本病中医称“蛔厥”,汉代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中有描述,并创用乌梅丸治疗,该方至...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病是由肠道蛔虫钻入胆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座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或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1处方及疗法黄芙蓉根、叶3kg,用水5000ml,煮沸,浓缩成500ml,日服2次,…  相似文献   

4.
前言胆道蛔虫病,日前在我国已是相当常见的疾病,据西医文献报告在390例以上,充分说明胆道蛔虫病的多见,是与临床诊断技术上的进步和各医院施行手术的病例增多分不开的。从而明确蛔虫进入胆道的危害性,不仅使多年来一般医生认为肠蛔虫无关紧要的概念必须有所改变,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胆道蛔虫病的重视。现代医学对胆道蛔虫病的辨症与施治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急性腹痛,根据杨、鲁两氏(Yang-Lanbe)及黄志强氏等的报告,谓蛔虫侵入总胆管的疼痛,系特殊性质的绞痛与胀痛,绞痛虽时发时止,但胀  相似文献   

5.
我院内科采用括蔞薤白半夏汤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三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材料较完整的九例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一、诊断标准 1.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2.剑突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但腹肌柔软。 3.吐出蛔虫或大便中发现蛔虫卵者。 4.十二指肠引流、胆道引流液中发现蛔虫卵者。  相似文献   

6.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7.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安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见,在1958年1月至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例,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吐虫史、上腹部阵发性痉孪性疼痛,胸骨剑下心窝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肠引流找到着色较深的蛔虫卵等而获得正确之诊断。有九例手术证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4条,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9.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引起的常见急腹症。蛔虫钻入胆道时,胆道口括约肌受到刺激而发生强烈痉挛,产生上腹部剧烈绞痛,蛔虫把肠道细菌带入胆道内生长繁殖,发生胆道感染,甚至出现梗阻、化脓等并发症。本病较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及肥胖者,无严重胆道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皆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多以抗感染、解痉、镇痛、驱虫治疗为主。笔者在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中除抗感染外,采用中药安蛔祛虫,特别是舒肝、理气、通下法治疗胆道蛔虫,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胆道蛔虫诊断标准,其中胆总管扩张伴蛔虫22…  相似文献   

10.
蛔虫病是我国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尤其在农村流行更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农民健康,轻者引起营养不良或虫痛,严重者蛔虫集结成团堵塞肠腔而致肠梗阻、迷入胆道发生胆道蛔虫病,蛔虫有时闯入阑尾引起坏死性闌尾炎,并且穿孔则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在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下,为了保护劳动力健康,我们在农村进行了二个月的除害灭病工作。在进行大便普查中,根据九百名大便化驗资料,蛔虫病发病率为百分之一百,因而由于蛔虫痛来就诊者极多,因蛔虫堵  相似文献   

11.
笔者用自拟乌梅伏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44例.患者均有剑突下或右上腹部间歇性胀痛或“钻顶样”疼痛,或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便虫、吐虫或粪检虫卵阳性;上腹部压痛,莫非氏征阳性或  相似文献   

12.
蛔虫有喜鑽入细孔特性,尤以鑽入胆道內,致成胆道蛔虫病。为最严重而常见者。考胆道蛔虫病临床症状,为驟起之强烈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陣发性(疒交)痛,較諸胆石症引起者,更为剧烈。并放射至背部与右肩胛部。发作时,屡有剧烈噁心与嘔吐,甚則吐蚘。“伤寒論”所称蚘厥者,以蚘痛而致厥,当包括胆道蛔虫病在內。然不得謂胆道蛔虫病,即蚘厥也。經  相似文献   

13.
胆道蛔虫病,在农村中较为常见,笔者以自拟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根据我院58例胆道蛔虫病病史分析,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见(6~12岁),约占50%,其次青壮年约占40%,中老年约占10%,婴幼儿比较少见,性别无甚差异,58例病史中,多伴有肠蛔虫病史.诊断主要依据;1.有特殊性的腹痛症状;2.检查右上腹部剑突下有固定性压痛;3.既往有排蛔史;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病目前已成为外科急腹症的重要课題之一,有关本病的文献很多(1—15),发病数遍及全国各地,因此在1956年曾宪九氏就提出进一步研究胆道蛔虫病的呼吁(5)。福安地区胆道蛔虫病相当常見。在1958年1——7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16列,均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狀——吐虫史,上腹部陣发性痙攣性疼痛,胸骨劍突下心窩部有明显之压痛点,十二指腸引充液找到着色較深的蛔虫卵等而(?)得正确之診断。有9例手术証明胆道中有蛔虫存在,最多的有37条,一般为1—2条,手朮后症狀立即消失。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79~1987年用自拟通胆安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其中男31人、女69人;最小年龄4龄,最大60岁,30岁以下占76%。本组患者除具有突然发作剑突下钻顶样绞痛,向肩部放射,恶心呕吐(有的吐蛔)等胆道蛔虫病症状外,B超探查,可见胆总管或左右肝管内显示蛔虫光带。  相似文献   

16.
胆道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的范围。是由于肠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而且往往可引起严重的胆管炎、胆囊炎或胰腺炎;若蛔虫钻入肝脏,尚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笔者用自拟Ⅰ、Ⅱ号乌梅汤治疗多例胆道蛔虫病、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138例疗效观察邱文英(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人民医院上饶334000)关键词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观察胆道蛔虫是由肠蛔虫上窜,钻入胆道,致使腑气不能下降,气机逆乱,致上腹剧痛,为常见急腹症之一。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等非手...  相似文献   

18.
有关胆道蛔虫病的文献报道很多,特別是解放以来,由于医药科学的發展,人們对胆道蛔虫病的治疗技术逐步提高,特别是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后,各地运用祖国医学治疗肌道蛔虫更提高了疗效。本院内科自1958年11月至1959年11月,共收治胆道蛔虫病29例,均采用安蚘散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病是腸道寄生虫病的严重併发症,由于蛔虫在腸道上窜入胆管,造成胆管痙攣、阻塞,或继发炎症变化。过去认为該病非手术不能治疗,近几年来,由于祖国医学在党的关怀重視下,进一步发揚中医中药治疗胆道蛔虫病,已为国內、外科学界爭先应用。我院近一年来,收治二十余例,除一例用手术治疗外,其余均用解痙攣剂、驅蛔虫剂及中药驅蛔虫湯治癒。茲将其中19例經中药胆道驅蛔湯治愈病例总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驱蛔通下法共治疗小儿胆道蛔虫病24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中,农村儿童18例,城市儿童6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3岁。  诊断依据:①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呈钻顶样,常伴有恶心呕吐,有吐蛔虫或粪便排虫史,大便检查可找到蛔虫卵。②剧烈腹痛而局部体征轻微,右上腹剑突下偏右侧有小范围压痛,无腹肌紧张。③合并胆道感染,可有畏寒发热,剑突下偏右可持续性隐发性疼痛,压痛加重,且有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3 治疗方法  嘱患儿禁食,以免导致腹痛与呕吐,注重全身治疗,补充液体,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