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杨长远  罗光平  朱钧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70-137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的临床资料,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随访3~24(15.5 ±8.5)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优17例,良4例,可2例,差0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3%.植骨融合率:本组1年融合率为91.3%,2年融合率为95.7%.近期并发症:神经缺失症状加重1例,脑脊液漏1例;远期并发症:神经缺失症遗留1例,B-twin位置位移下沉1例.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结合了椎间盘镜微创技术和开放椎间cage融合技术,但术后存在各种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的临床资料,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随访3~24(15.5 ±8.5)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优17例,良4例,可2例,差0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3%.植骨融合率:本组1年融合率为91.3%,2年融合率为95.7%.近期并发症:神经缺失症状加重1例,脑脊液漏1例;远期并发症:神经缺失症遗留1例,B-twin位置位移下沉1例.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结合了椎间盘镜微创技术和开放椎间cage融合技术,但术后存在各种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植骨内固定手术疗效及术式选择适应证。方法2002年2月~2005年4月对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32例患者采用开窗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路椎间及椎板、横突植骨融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下腰痛采用JOA评价方法。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8.5个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良率达93.3%,根据术后9个月以上X线、CT或MRI检查观察融合率达96.7%,2年以上随访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有1例内固定松动致腰痛患者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未见有断钉发生。结论对于中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后路融合方法并给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高,手术彻底,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对60例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进行术前、术后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 术后3 d内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55例,术后3个月仍有患肢或健肢酸痛、麻木者9例,术后1年半仍稍有患肢酸痛者2例,其余患者术后随访2年以上均无明显下肢酸痛,但其中7例患者诉偶有腰背部酸痛.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年半左右获得椎间骨性融合,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术后1年Oswestry评分(26.07±9.36)分,与术前的(55.34±11.0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SL(P<0.05).结论 后路椎体复位、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滑移合并相邻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原因,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9月使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植骨块均融合,无机械不稳引起的并发症如椎体滑脱,无椎间融合器后退及下沉,无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尚难统一,腰椎的退变及术后患者的生活习惯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重要原因,椎间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疗效确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植骨内固定手术疗效及术式选择适应证。方法2002年2月-2005年4月对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32例患者采用开窗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路椎间及椎板、横突植骨融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下腰痛采用JOA评价方法。结果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8.5个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良率达93.3%,根据术后9个月以上X线、CT或MRI检查观察融合率达96.7%,2年以上随访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有1例内固定松动致腰痛患者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未见有断钉发生。结论对于中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后路融合方法并给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高,手术彻底,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患者42例。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腰背痛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生脑脊液漏,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植骨均已融合,均无内固定松动、断钉情况。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优24例,良13例,可5例,无差例,优良率88.10%。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神经功能评分较高,融合率较好,临床效果明显,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郭慧玲 《现代医院》2011,11(6):85-87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9例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病人术后采取正确的翻身、坐起及站立训练、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护理措施,并采用下腰椎JOA评分系统及VAS疼痛评分评价术后恢复的效果。结果术后与术前比较,下腰椎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差异,术后B-twin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间隙植入融合良好,未发生松动和滑移现象,亦未见间隙变窄及融合器内陷,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平均住院10 d,均痊愈出院,无肌肉萎缩、肺部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康复指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上除一部分腰痛的患者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 ;其余部分的诊断概念较为模糊。近年来 ,由于对腰痛的不断认识 ,椎间盘源性腰痛也逐渐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探讨 ,以更好地认识椎间盘源性腰痛。1 发病机制有大量研究表明 ,椎间盘并非无神经支配器官 ,在纤维环的后 1 3和相邻的后纵韧带中有大量来自窦椎神经的分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致病机理主要有两大机制 :一是椎间盘退变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5年5月135例经椎间盘造影(CT)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疼痛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0例,女65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7岁,L3~4 20例,L4~5 70例,L5S1 5例,L3~4与L4~5双间隙10例,L4~5与L5S1双间隙1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术后18分,随访6个月时6.5分.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可结合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及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的疗效评价.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9月对33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并利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全部病例.结果 术前33例患者有29例出现诱发痛(87.9%).全部病例接受了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术后29例腰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优良率87.9%.结论 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位诊断价值,对确定是否利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患者术后总有效率92.39%;再次手术后VSA评分明显低于首次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理想,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5年5月135例经椎间盘造影(CT)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疼痛患者的影像资料。男70例,女65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6.7岁,L3~420例,L4~570例,L5SI5例,L3~4与L4~5双间隙10例,L4~5与L5S1双间隙10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术后18分,随访6个月时6.5分。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可结合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4.
腰腿痛在骨伤科临床中最常见,临床上有很多腰痛患者症状体征不典型,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也不相符,无法用单一的疾病理论来解释,类似椎间盘源性腰痛.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伤科接骨片治疗类椎间盘源性腰痛23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盘内及椎间孔内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三年我院收治的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应用经皮椎间盘内及椎间孔内臭氧注射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69例患者应用经皮椎间盘内及椎间孔内臭氧注射方式治疗,治疗有效人数62例,总有效率为89.8%.结论:经皮椎间盘内及椎间孔内臭氧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良反应,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微创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与CT判定单一节段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至2013年1月我院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且资料完整19例,腰椎间盘突出且不稳12例,峡部裂性滑脱5例,退行性滑脱2例,全部为骨粒加椎间融合器,L3,43例,L4,59例,L5S17例。结果随访12~19个月。X线示椎间融合率89%与CT示椎间融合率7%。结论 CT更能准确评价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状况,拆除内固定物前行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X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d,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d,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d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d,且X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d;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d,平均卧床时间为47.6d,住院时间平均为27.5d,X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d,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120例腰椎间盘患者分别选择小切口椎板间开窗、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后路椎间盘镜手术进行治疗。结果①半椎板切除组/全椎板切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比小切口开窗组/后路椎间盘镜组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0.05);②后路椎间盘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小切口开窗组明显增加(p<0.05);③小切口开窗组/后路椎间盘镜组出院后各时期的JOA评分均比半椎板切除组/全椎板切除组明显增高(p<0.05);④小切口椎板间开窗组及后路椎间盘镜组的手术改善率明显高于全椎板切除组及半椎板切除组(p<0.05)。结论椎间盘镜手术和小切口椎板开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其创伤小、恢复快、卧床时间短、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手术对经椎板间隙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钙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软骨板破裂症失败的补救方法的疗效。方法对钙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行MED治疗,其中15例因出血等原因而及时改为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手术治疗。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血量无明显增加,无术中神经损伤并发症。术后1-3个月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12-24(18±0.6)个月,1例偶有慢性腰痛外,均获得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结论后路小切口直视下手术不失为MED治疗钙化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软骨板破裂症失败的良好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外科系统(TESSY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应用TESSYS系统对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手术。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5~73岁。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评估疗效。结果随访时间(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h及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达到78.6%、75.0%。腰椎(JOA评分)术后改善率85.71%。结论应用TESSYS技术行椎间盘髓核摘除创伤少,恢复快,是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首选的治疗手段,亦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