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中ST段再抬高产生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 10 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B组 ) ,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A组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高于B组 (P <0 .0 5 )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明显多于B组 (P <0 .0 5 )。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在溶栓后 1~ 4小时内出现ST段下降后再抬高或原有梗死相关部位ST段抬高再加重 ,其原因可能与溶栓后再灌注损伤及冠脉痉挛有关。而在 2 4小时后出现ST段再抬高可能与新的血栓形成引起再闭塞或梗死延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各种方法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的观察,对比各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六组:非再灌注治疗再通组(A1组)、非再灌注治疗未再通组(A2组)、溶栓治疗再通组(B1组)、溶栓治疗未再通组(B2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C组)、溶栓+补救性PCI治疗组(D组)。分别测量各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ST段抬高的总和(∑ST)及最长QT间期(QTmax)、最短QT间期(QTmin)。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ST段抬高的总和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ed)的差异均有显著性,QT间期离散度(QTd)在B1、C、D组差异有显著性;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在A1与A2组、B1与B2异有显著性;四个再通组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和QTcd的下降幅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QTd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①ST段恢复及QT间期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成功的敏感指标。②各种再灌注治疗均可降低ST段抬高及QT间期离散度,即恢复心肌组织和细胞水平再灌注及心室肌复极均一性。③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存在差异,但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之间尚无依据证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对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影响.[方法]排除糖尿病(DM)后,将临床评价有溶栓指征的64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前有无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分两组,不合并高血糖者为A组,合并高血糖者为B组.比较两组溶栓后CK-MB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下降≥50%、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与B组相比: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2h内S-T段下降≥50%等再通指征发生率明显高;心脏事件明显减少;LVEF亦显著增加;平均住院日减少,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溶栓治疗前未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心肌能获得更有效的再灌注.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再通率低,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演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早期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成为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范围 ,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作为较早判定成功再灌注的无创检查指标———ST段的恢复情况对临床病情判定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AMI早期溶栓和冠脉介入治疗后ST段的演变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1 AMI经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的演变及临床意义AMI经静脉溶栓治疗后 2h内抬高的ST段回降≥5 0 % ;血清CPK MB酶峰 14h内提前出现 ;结合溶栓后 2h内胸痛缓解或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可以临床判定梗死相…  相似文献   

7.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影响静脉溶栓再通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再通的影响。结果 比较分析再通组与未再通组资料,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绞痛,既往心肌梗死史,梗死部位,心功能不全及心房纤颤是影响AMI后静脉溶栓再灌注的因素。结论 年龄,糖尿病,心绞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梗死部位,心功能,心房纤颤为影响再灌注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静脉延迟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6 3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后 6~ 12h的老年患者进行延迟溶栓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探讨该时间段的治疗价值及存在问题。方法 将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列为溶栓组 ,未经溶栓治疗者列为对照组 ;溶栓组又根据胸痛和ST段抬高情况再分为 3个亚组 :ST段仍抬高并伴有明显胸痛者 (A组 ) ;ST段抬高 ,不伴有明显胸痛者 (B组 ) ;无明显ST段抬高 ,但有明显胸痛者 (C组 ) ;观察溶栓组及亚组梗塞血管再通率 ,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梗塞后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  1.溶栓组总的梗塞血管再通率为 4 1 3% ,A组、B组和C组则分别为 4 6 4 %、 2 8 6 %和 4 2 9% ;2 .溶栓组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有明显下降 (P <0 0 1) ,尤以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减少最为显著 (P <0 0 1) ,同时心功能状态有明显改善 (P <0 0 1) ;3.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对发病后 6~ 12hAMI患者应积极进行延迟溶栓治疗 ,尤其对于仍伴有明显胸痛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电图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有无再灌注,分为再灌注组和未再灌注组,观察再通率以及两组心电图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情况,并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再灌注率为65.5%,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在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再灌注组在频发室性早搏上与未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阻滞和心室颤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拴后出现短暂的ST段反常抬高与心律失常,可作为心肌再灌注与心肌再灌注损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AMI治疗学的重要进展之一。目前普遍以溶栓过程中胸痛迅速缓解,抬高的ST段迅速回降及再灌注心律失常,作为再灌注的临床指标。然而迄今尚无公认的、易于掌握的、无创的判断冠脉再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51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应用尿激酶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组及未通组心电图ST段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变化规律,并对血管再通组及未通组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组的心电图ST段在用药后30min开始下降,90min下降达53.1%,与未通组心电图ST段具有显著差异;冠脉再通组血清CK及CK-MB在胸痛后14h达到高峰,而未通组在胸病后20h达到高峰;冠脉再通率为67%,再通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未通组。AMI病人早期经静脉应用溶栓剂治疗,可改善急性期预后,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2.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特点。评价镁剂对RA的治疗。方法:将107例AMI住院患者全部地扩酶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将其分成A组(50例)和B组(57例);B组在溶栓治疗前20分钟静脉注入镁剂。结果:两组溶栓患者根据临床判定标准判定再通69例,再通率为64.49%。溶栓前发生心律失常36例。A组31例再通患者中25例发生RA,B组38例再通患者中13例发生RA(P<0.01)。结论:RA是AMI溶栓治疗成功后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各种类型,尤以室性RA为主。镁剂对治疗R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后处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后早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实验对照法,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治疗的80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对照组常规溶栓治疗,实验组行米诺环素后处理溶栓。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心功能检查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4周时,心功能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MB同工酶的峰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峰值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后24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冠脉再通和ST段回落≥50%的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米诺环素后处理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保护心肌细胞,提高治疗再通率,有效预防AMI急诊溶栓后早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辅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予以参麦注射液静滴辅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冠状动脉再通率、疗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治疗,研究组冠状动脉再通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93.48%,高于对照组的69.57%、76.09%(P<0.05);研究组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8.70%,低于对照组的26.09%(P<0.05)。结论:应用参麦注射液静滴辅助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及临床疗效,降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rt-PA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定rt-PA与降纤酶合用的临床疗效,寻找溶栓治疗中辅助抗栓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rt-PA 降纤酶 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和大剂量rt-PA 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冠状动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及急性期死亡率。结果 小剂量rt-PA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AMI的冠脉再通率可达80%,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均无明显差异;而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却明显降低。结论 降纤酶是一种具有溶栓和抗栓双重功效的治疗剂,小剂量rt-PA与降纤酶联合应用治疗AMI,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发病至静脉溶栓在12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组60例,发病12 h以内溶栓者均采用90 min加速给药方法;尿激酶(UK)溶栓组88例,该组患者在发病1~12 h内给予尿激酶静脉点滴治疗。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情况、再梗死情况及7 d病死率。结果血管再通率:rtPA溶栓组3 h内溶栓者血管再通率83.33%,3~6 h 80.00%,6~12 h给药者为75.00%,总体再通率为80.00%。不良反应:轻微出血20例,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各1例,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11例,无再梗死发生。7 d病死率4.7%。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静脉溶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尤其适用于无条件进行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rtPA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较UK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罗秋娥  刘金菊 《全科护理》2011,9(22):1981-198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7例AMI病人行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同时加强溶栓前、溶栓时和溶栓后的护理.[结果] 23例溶栓再灌注效果良好,灌注再通率为85.2%,4例无效,其中并发心律失常1例,低血压1例.[结论]加强AMI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提高灌注再通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判断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之一。我院在1994年12月~1996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中,9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5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本文就临床特征进行分析。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8例AMI患者具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81例,女17例,平均63.6(43~75)岁。溶栓开始距缺血性胸痛症状发作时间平均5.8(0.5~6.5)h。AMI按1979年WHO的有关标准诊断[’]。心肌梗死部位:广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药物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经验,提高救治效果,使患者获益提高。方法对68例ACS患者类型、治疗方法、并发症、转归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经验,提高药物救治成功率。结果 40例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通过强化抗栓、抗凝、调脂、抗缺血等治疗,病情好转34例(有效率85%),转上级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6例;2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12例,再通9例(再通率75%),转上级医院行PCI 5例。溶栓治疗组有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1例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结论基层医院在不能开展PCI的情况下,对ACS患者进行严格的风险评分,对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及时转院,转院前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的。对未转院者积极强化抗栓、抗凝、调脂、抗缺血、再灌注等治疗,可使患者获益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