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柳宝诒医案》、《温热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医论医话》的系统学习研究,发掘出柳宝诒治温特色:善用“疏”邪之法治疗外感温热病;善用“透”邪之法治疗湿热类温病;运用“托”邪的方法治疗春温病。其对外感温热病的治疗不仅对前人的治疗经验兼收井蓄,而且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治疗特色,值得后人学习、仿效。  相似文献   

2.
柳宝诒伏气温病辩治经验钩玄317400浙江省黄岩市中医院喻平瀛柳宝,晚清江阴人,著有《温热逢源》,从六经辨证立论,阐发卫气营血理论。是伏气温病学术的代表作。笔者从《温热逢源》、《柳宝治医案.》及《柳选四家医案》中,探析其伏气温病的辨治经验,兹从如下几...  相似文献   

3.
江南名医柳宝诒治肾病验案评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爱平 《河南中医》2007,27(3):30-31
柳宝诒(1842~1901年),字谷孙,号冠群,又号惜余主人,晚清著名中医学家,祖籍宁波,清道光年迁居江阴周庄。《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柳氏一生著作甚丰,著有《集腋成裘》、《温热逢源》、《疟痢逢源》、《柳选四家医案》、《惜余医案》、《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等十二部,柳宝诒先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救人无数,名扬江浙[1~2]。柳宝诒先生提出的伏气温病学说,善用托、清、养的治疗方法已经为后人所推崇。近日,本人有幸拜读到柳宝诒先生未曾刊出的《惜余医案》墨迹及《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光绪己亥年南菁书院刻…  相似文献   

4.
试论柳宝诒学术思想及治温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江苏省江阴县人,1841~1902年。据《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柳氏一生医著颇丰,著有《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医藉。其中《温热逢源》是柳氏成名之作,成书于1900年,全书计3卷。上卷录引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原文,并博引各家之注后参以己见,广为注解;中卷引明、清医学名家吴又可、周禹载、张石顽、蒋问斋等论文著述,提出商榷意见,加以辨证;下卷主要就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详为论证,其论共计16则,颇具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
柳宝诒清末医学家。字谷孙,号冠群。澄江(今江苏江阴)人。学识宏博,医名尤著。编有《柳选四家医案》(1904年刊)。又撰《温热逢源》三卷,著《素问说意》一卷、《惜余医话》四卷。  相似文献   

6.
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人,是晚清著名的温病学家,对伏气温病颇有研究。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享年59岁。据《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著有医学书籍12种,其中《温热逢源》三卷专论伏气温病,书中载有少许病案,可以引证其治温之学术思想,本文试从其所载病案入手,探讨其治温病之思想。  相似文献   

7.
柳氏以擅长温热病的诊治而闻名于世,所著《温热逢源》及《柳选四家医案》为其代表之作。近阅上海张耀卿老先生整理的《柳宝诒医案》六卷,见其对杂病的诊治亦具慧心卓识,每能剖析病理于毫芒,拯救疑难于俄顷,立法处方,自呈特色。今将其杂病诊治经验选要作一探述,以期有助于临床之借鉴。  相似文献   

8.
感受外邪当时没有发病,邪气伏藏于体内,过时才出现症状的叫作伏邪,亦称伏气。据《温热逢源》上记载,“伏邪”之名,始见于蒋问斋《医略》。柳宝诒认为:“伏邪之名,从前未经道及,自蒋问斋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温一证,始昭然大白于天下。”吴又可《温疫论》虽先已提及“伏邪”,然其所指乃是“温疫之邪”,若以外因来讲,应属新感范畴,与“伏邪温病”之伏邪,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9.
透邪外出、清泄里热是伏气温病重要的治法之一,助阴托邪法首次见于柳宝诒的《温热逢源》,该治法开创了伏气温病治法的新途径,也为温病和其他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故从伏气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邪伏何处等方面阐述柳宝诒对伏气温病的认识,明确其对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助阴托邪法的提出背景,通过对病案的引用简要地探讨助阴托邪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温热逢源》一书,探讨了柳宝诒的主要学术思想。对伏温的邪伏部位、外发途径和预后转归作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从传变途径、初起见症和治疗用药三方面指出了温病和伤寒的鉴别点;最后提出了柳氏治温注重养阴透邪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艾碧琛  赵国荣  肖碧跃 《光明中医》2011,26(7):1317-1318
从柳宝诒《温热逢源》的两篇文字分析其阐述伏气学说时比较法的运用,发现柳氏通过反复比较,将伤寒与温病、伏气温病与新感温病,这两个概念清晰区别开来,认为比较法是柳氏系统论述伏气温病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2.
柳宝诒,号冠群,字谷孙,江阴县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公元1902年),享年59岁。据《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平生著有医学书籍十二种,其中《温热逢源》三卷专事温  相似文献   

13.
从阐发伏邪病因特点,揭示伏气温病证候规律,明确伏气温病治疗要略等三个方面对柳宝诒《温热逢源》中伏气温病的病因及辨治内容进行探讨。《温热逢源》强调冬寒内伏为邪伏外因,少阴肾虚为邪伏内因,久伏化温为邪伏关键;伏气温病证候演变由内而发,自里外达,由少阴外达三阳,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治疗上注重泄热逐邪,强调温阳扶正,步步顾其阴液。其关于温病伏邪的医学思想和论治思路不仅对于提高现今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水平,且对于拓展临床疑难杂症的证治思路,都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柳宝诒是晚清著名温病学家,著有《惜余医案》《温热逢源》等书。柳氏推崇仲景六经辨证,在辨治伏气温病时,首倡助阴托邪、温经托邪等法,治疗伏邪外发三阳、热结胃腑、上逆肺金、窜入厥阴、内陷太阴等各种证型。柳氏亦擅长从六经辨治内伤杂病,无论是中病于一经,或是复杂的两经甚至多经的合病、并病,均能灵活化裁经方以治。此外,柳氏还对前人的学术思想加以融会贯通,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疫邪伏于膜原理论等,共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晚清江南名医柳宝诒先生,是近代对温病学伏气学说有卓越贡献的一位医家。所著《温热逢原》与编撰《柳选四家医案》二书,前者博引诸说,揭示伏温的辨证与病传特点,并结合亲身实践,创助阴托邪法则,对温病  相似文献   

16.
柳宝诒在《温热逢源·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中尝评前人之治温病,谓诸家药法均有缺点,他认为伏温初发宜清泄里热,而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实为至当不易之法,但又以“辛凉清解,则失之肤浅”,责怪叶氏对黄芩汤治温病之经验未予应有的重视。其实叶氏治伏温用黄芩汤与柳氏同,且加减有法,运用灵活,对今之临床,不无借鉴,故特予发掘。一、治春温原方可用《幼科要略》说:“春温皆冬季伏邪”。又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  相似文献   

17.
江苏江阴柳宝诒先生,号冠群,字谷孙,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殁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据《江阴县志》称:“其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著有医学书籍十二种,其中以所评《柳选四家医案》,人尤称之。”由此略见柳氏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解放后,张耀卿曾整理《柳宝诒医案》以显彰柳学。现仅就《柳宝诒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及《柳选四家医案》两书内容,对其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广学问融异说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18.
柳宝诒,号冠群,字谷孙,晚清名医(1842~1901),江苏江阴人。他的学术思想大多受影响于吴又可、喻嘉言、叶天士诸家。柳氏临床经验丰富,理论上又有自己的创见,尤对伏气温病颇有深究。《温热逢源》是一部论述伏气温病的专著。计分三卷,上卷引《内经》、《难经》、《伤寒论》有关温病的条文,收诸家之注,并参以己见,以诒按的形式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19.
柳宝诒(1842~1901年),字谷孙,号冠群,江苏江阴人。学识渊博,尤擅温热辨治,《温热逢源》系其论温专编。全书卷上辑注轩岐、仲景之论,卷中评析明、清温热名家之文,卷下集其专论十六篇,计约六万言,阐发蕴奥,发抒心得,对完善温病学说颇有贡献,爰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20.
柳宝诒先生作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对"伏气温病"的病机治法见解独到,首创"养阴托邪"法。杂病诊疗方面,注重培补中焦脾胃,用药炮制也独具一格。作为中华老字号"致和堂"创始人,其膏方也是驰名遐迩,并且独创"以药制药"炮制法。本文对《柳宝诒医案》中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