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异同。方法运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量表对淮安市274名不同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总体生活满意度、经济状况满意度、居住状况满意度和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不同养老模式下的男性老年人、中低龄老年人、高学历老年人、多子女和少子女老年人、有配偶和无配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P<0. 01);性别和年龄是家庭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子女数量是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子女数量是机构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家庭养老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模式,应当努力改进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北京市老年人居住安排与成年子女赡养老年父母的关系。方法利用描述统计分析和Probit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老年人居住安排与成年子女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的相关关系。结果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不但会提高需要时得到照料的概率,同时也有助于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与成年子女同住、不同住的老年人获得日常生活照料的比例分别为79.85%和47.31%(P0.001),获得经济支持的比例分别为32.69%和26.66%(P0.001)。如果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与不同住相比,与成年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得到日常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的概率将会分别提高32.2%(P0.01)和3.2%(P0.05)。结论老年人与成年子女同住是家庭养老在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目前对老年人最有利的一种居住安排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河南省六个地市60个自然村共4 850名≥60周岁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单独居住养老、与子女同住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其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生理功能(PF)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农村不同居住方式养老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住房面积、子女数和患病种数是河南省农村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中应用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中的应用现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果 我国和吉林省老龄化严重,许多乡村已经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农民收入和居住现状良好为居家养老创造了条件.农村养老需求多样,无子女老人倾向居家养老.但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结论 引入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是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进程、提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效性、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的有效途径,老年社会工作在农村居家养老的应用有待推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子女赡养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城市高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对上海G街道294名高龄独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女性生活满意度高于老年男性。经济收入因素、子女数量都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两次多元分层回归发现,男孩婚姻状况、子女收入、女孩居住距离、子女联系频次等因素对高龄独居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结论未来社会化养老过程中不能"重社区、轻家庭",社会养老和家庭赡养并重,子女依然应承担对高龄父母的赡养责任。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养老来源、养老效果及养老期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387户60岁以上少数民族老年人家庭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新疆农村少数民族老年人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保障相对较满意,但在经济保障方面的满意度偏低。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期望极高,对其他养老模式的期望则偏低。结论政府应建立健全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反贫困长效机制,促进农牧民原地就业,强化社会养老功能,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家庭变化的价值观和交换理论了解中国老年人居住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Logistic模型,基于2011~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即前后两期调查数据的变化,实证检验家庭价值观和交换理论对老年人居住安排变化的影响。结果家庭价值观和交换理论均会对老年人居住安排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使老年人更可能发生与子女同住或不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的转换。结论建议加快普及居家养老服务的步伐,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服务输送到老人所在家庭,尽可能做到以老年人本身所在的家庭作为服务提供对象,避免老年人因各种原因进行不得已的居住安排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集中养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对陕西省吴起县周湾镇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群展开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 4%的老年人拒绝接受养老院集中养老方式,仅有16. 7%表示非常愿意居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乐于集中养老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经济条件,老人自愿减轻子女负担等;老年人拒绝集中养老的原因包括:亲情眷顾,孤独,不了解养老院的生活方式,传统思维观念等。结论中国农村地区的集中养老需求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老年人群的传统思维观念需要渐进式改变,要加强宣传教育,同时需要给予一定的财政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家庭系统刺激源(HQ)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Q评估表对1 51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老年人HQ中均分为(1.46±0.86)分,影响老年人HQ的主要因素为子女数、文化程度、居住时间、职业、婚姻、健康状况和区域(P<0.05)。结论居家养老老年人主要的HQ有看电视、健康状况和经济3个方面。子女数多、居住时间短、文化程度低、离婚、健康状况差及内蒙东部的老年人所感受到的家庭生活压力高于其他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调查整群随机抽取的杭州市344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家庭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总分〔(90. 17±11. 71)分〕显著低于社会养老老人的健康状况总分〔(95. 98±10. 15)分,P<0. 05〕。影响杭州农村家庭养老老人生理健康的因素是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近1年看病次数、与子女关系、养老模式、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健因素是居住地、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近1年看病次数、与子女关系、养老模式。结论杭州市农村家庭养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社会养老老年人,而社会养老老年人在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较家庭养老老年人表现出更好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种常见的居家养老方式(独立生活、与保姆生活和与子女生活)下老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处于不同居家养老方式中的184名城市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①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与子女一起生活和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P<0.05),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虽高于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得分,但无显著差异(P>0.05)。②独立生活下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最高,其次是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心理资本得分最低。③在社会支持上,与子女一起生活和独立生活的老年人得分显著高于与保姆一起生活的老年人(P<0.05),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得分虽高于独立生活的老年人,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老年人最幸福的居家养老方式应该首推独立生活养老方式,其次是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养老方式,与保姆一起生活的养老方式实属老年人的一种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山东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意愿。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和农村572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老年人对养老意愿的选择差异明显(P0.05),影响二者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不同。城镇老年人对社会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养老则是农村老年人更倾向的养老方式。城镇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有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是否有商业医疗保险、是否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否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是否有商业养老保险、医药费能否承担、每月开销、对"养儿防老"观点的态度、每月收入、身体状况、现有子女数、男孩子数、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否满意,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是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养儿防老"观点的态度、每月收入、身体状况、现有子女数、男孩数、对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否满意。结论城镇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认可程度和接受度有所提高,应该加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建设。农村老年人倾向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应该加强养老模式的宣传,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老龄化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西城区老年人养老模式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北京市西城区65岁以上老年人1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979份,以了解北京市不同层次老年人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需求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单因素分析养老模式影响因素可见文化程度、子女人数、居住面积、医疗保险及有无保姆5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子女人数、居住方式、有无保姆4个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1)。结论目前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社区化养老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深入分析其可能影响因素,为提高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对南京市养老机构内的665名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影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理能力、患病情况、支付医疗费用是否困难、是否有困扰问题、家庭人均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和居住方式(P<0.01).个别因子与年龄、性别、学历、家庭关系和是否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有关(P<0.01).结论 影响养老机构内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众多,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更应关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其与养老模式的关系。方法分层整群抽取1 393名农村老人,对其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及养老模式进行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ADL)明显障碍的发生率为23.69%,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1.30%,自报慢性病发生率为40.46%,自评健康差的占25.84%。期望养老模式的选择中,51.69%更愿意和子女住一起,33.81%想要与子女分居,住自己房养老,仅有11.92%愿意住养老院,其他占2.58%,提示家庭养老为主占85.59%。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慢性病、ADL分级是对老年人期望养老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慢性病、ADL分级、认知功能均与养老模式有关(r=0.165、0.134、0.116,均P<0.05)。结论发展以家庭为主的综合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精神慰藉,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家庭居住类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选取1 396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老年人的空巢率(44. 92%)显著高于城市(37. 50%,P0. 05)。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为(22. 18±5. 87)分。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空巢老人(P 0. 05)。在不同家庭居住类型中,无子女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最低(P 0. 05)。与同城但不住一起相比,和子女住在不同城市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P0. 05)。结论不同家庭居住类型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张惠  戴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94-3495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四川省224名家庭养老的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其抑郁症状进行评定分析。结果四川省家庭养老老年人抑郁的检出率为51.8%。性别、常住地、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和经济收入等都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有显著影响。不同家庭居住方式对农村的老年人的抑郁状况有显著影响。结论四川省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较高。女性、农村的、文化程度低的、没有完善医疗保障和经济收入较差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防护应是今后老年心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烟台市老人的居住安排与养老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及养老方式.方法 利用林明鲜等人于2005年对烟台市老年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老年人居住与养老方式的变迁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居住方式方面,绝大多数老人都选择了分住,主要原因有:绝大多数老人拥有自己的私房和退休金;传统的"同住规范"逐渐被削弱,开始出现"分住规范";为了避免代际间冲突老人主动选择分住.在养老方式方面,从"同住型养老"模式向"分住型养老"模式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代际关系的削弱.虽然绝大多数老人与自己的子女分住,但他们之间用"见面"或"打电话"方式与子女进行频繁交往.结论 在烟台,传统的居住安排和养老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子女赡养父母的中国文化内容还没有根本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夏辛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44-2346
目的 了解成年子女对父母照顾方式的选择情况,探讨影响成年子女对父母照顾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对435例成年子女对父母照顾方式的选择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成年子女对父母照顾方式的选择情况受个人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影响.结论 应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完善社区照顾模式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老年人照顾体系,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各种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调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重庆市南岸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和列联表分析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养老方式意愿中有55%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养老,有20%的老人选择了机构养老,有25%的老人愿意社区养老。83.3%和84.1%的人分别认为经济收入和子女数量会影响其养老方式选择。月收入3 000元以上的老人相比于低收入老人偏向于机构养老。只要有子女的老人大部分选择了家庭养老;相比机构养老,2个及以上子女更偏向于社区养老。多子女老人最理想居住方式是独居,但与子女居住于同一社区中,可享受子女和社区双重关怀。愿意低偿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占55%,愿意有偿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占30%。被调查对象对精神层面需求较大。针对"需求最大的社区养老服务"提问,除了卫生保健(占41.5%)、生活照料(占18%)等传统的养老需求外,被调查对象还对文化生活娱乐(占27.5%)和教育咨询、精神慰藉(占10%)等精神层面有较大的需求。被调查对象选择为他人服务的仅占3%。结论在养老意愿上,大多数老年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对社区养老认识不足,消费动力不强,老人的社区服务和参与意识不够;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大但供给不足,服务供给内容传统且层次不高;服务主体中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少,社区服务专业化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