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神经导航辅助技术在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夹闭术的胼周动脉瘤患者40例,术前分别经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DSA检查确诊。根据术式的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常规手术组(18例)和神经导航辅助组(22例)。神经导航辅助组在常规纵裂入路基础上辅以磁共振神经导航技术,准确定位动脉瘤及上引流静脉,设计切口及手术路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引流静脉损伤后脑水肿或脑梗死以及术区继发出血)及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比例。结果 (1)40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经纵裂入路行开颅胼周动脉瘤夹闭术,术后经CTA或DSA证实均为完全夹闭。神经导航辅助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2.5±0.5)h比(3.5±0.4)h,t=1.254],静脉损伤后脑水肿或静脉性脑梗死比例少于常规手术组[4.5%(1/22)比6/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意外破裂和继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随访,常规手术组预后良好者占12例,神经导航辅助组预后良好者20例(90.9%),两组预后良好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45,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神经导航辅助技术有助于病灶的术中精确定位及优化手术入路,从而有效实施脑保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及安全性,是胼周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使用荧光素钠辅助下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情况及患者预后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85例,根据肿瘤切除术中是否使用荧光素钠辅助分别设为荧光素钠手术组(52例)和常规手术组(33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患病年龄、侧别、肿瘤最大直径、囊实性情况、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术前术后KPS评分差、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情况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 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术前术后KPS评分差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肿瘤全切率、PFS和O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荧光素钠辅助下的高级别胶质瘤显微手术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缩短手术时长,延长患者PFS和OS,使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变化,探讨血清h-FABP水平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9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58例和保守组33例,另选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h-FABP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1)手术组治疗后无效率和死亡率与保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率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60ml组有效率与>60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60ml组血清h-FABP与>60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组血清h-FABP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手术组中死亡组手术前,术后1、3、5、7d的血清h-FA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组生存组术后第7天血清h-FA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h-FABP水平变化,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价手术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治疗在切除大脑功能区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36例颅脑功能区肿瘤患者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导航组(18例),导航组采用神经导航结合f MRI、DTI技术辅助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肿瘤切除率、术后生存质量及术后机体功能状态。结果导航组术前行f MRI、DTI成像,完成融合图像信息,术中结合神经导航仪成功标定肿瘤及功能区,导航组肿瘤切除率(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4.44%)(χ~2=5.899 7,P0.05),导航组手术方式选择优于对照组(u=3.065 2,P0.05);导航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χ~2=4.984 6,P0.05)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u=2.367 1,P0.05);导航组f MRI扫描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t=16.060,P0.05),导航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t=4.901,P0.05),导航组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u=2.376 8,P0.05)。结论 f MRI、DTI技术结合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治疗可准确判断肿瘤与脑功能区关系,明确肿瘤切除范围,实现手术方案个体化,有利于提高大脑功能区肿瘤全切率,改善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状态,保护大脑功能区,同时最大范围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肺癌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96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胸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8例。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胸腔镜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切除手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采用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中文版( V4.0)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胸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开胸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第1~8天VAS评分均低于传统手术组( 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手术组( 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较传统开胸手术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结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与根治性术后患者生存期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SEER数据库中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局部切除组和根治性手术组,并根据肿瘤部位分为结肠癌亚组和直肠癌亚组,通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差异及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379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的共13647例,其中结肠癌10389例,直肠癌3258例;局部切除的共148例,其中结肠癌62例,直肠癌86例.T1期更倾向于接受局部切除,而T2期则更倾向于接受根治性切除(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1期结肠癌根治性手术组与局切手术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69);T2期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78).T1和T2期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组与局切手术组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253,0.975).多生存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种族、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和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结直肠癌有各自的特点.结论:对于T1、T2期直肠癌,行局部切除可以达到根治性手术的效果,获得同等的生存率;T1期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比局部切除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率;T2期结肠癌有待增加样本量后进一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肺癌的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96例,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胸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8例。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胸腔镜组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切除手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采用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中文版( V4.0)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胸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开胸时间、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第1~8天VAS评分均低于传统手术组( P<0.05)。胸腔镜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手术组( P<0.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较传统开胸手术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进一步比较不同TNM分期及非手术与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差异,进而探讨ARMM的有效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7年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的87例ARMM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免疫组化标志物:AE1/AE3、HMB45、S-100及Vimentin。探讨影响ARMM患者预后的因素,并进一步探究Ⅰ+Ⅱ期、Ⅲ期、Ⅳ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 结果87例患者年龄、性别、AE1/AE3、HMB45及S-100等因素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Ⅰ+Ⅱ期患者预后好于Ⅳ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接受手术治疗,35例接受非手术治疗(包括放弃治疗),手术组预后要明显好于非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P<0.05)。其中Ⅰ+Ⅱ、Ⅲ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预后要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Ⅳ期手术患者,局部切除预后好于腹会阴联合切除(A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RMM预后差,Ⅰ、Ⅱ、Ⅲ期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包括局部切除及APR手术切除,Ⅳ期患者,首选肿瘤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9.
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特征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方式和规律,探讨肿瘤浸润神经的途径和机制.方法:光镜观察7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1082张组织病理切片,总结归纳肿瘤浸润神经的方式和规律:分析肿瘤浸润神经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范围、肿瘤标志物水平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通过免疫组织化学CD34、D2-40染色分别显示肿瘤浸润神经与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关系.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率为91.78%,高、中、低分化腺癌组肿瘤神经浸润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胆管壁全层与神经浸润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腺癌与中、低分化组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浸润神经有五种方式,肿瘤可以发生微血管和微淋巴管的侵犯,未发现肿瘤通过血管、淋巴管途径浸润神经.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率高:肿瘤侵犯胆管壁全层后直接浸润神经,而不是经过血管和淋巴管途径;行根治性切除时应紧贴血管外膜仔细剥除其周围神经纤维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病是否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病死率,是否可提高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方法 将278例老年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根据其接受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损伤控制性手术组和确定性手术组.根据梗阻性疾病的良恶性分层分析,比较其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病死率.结果 损伤控制性手术组11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2%,术后病死率为0;确定性手术组16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38%,术后病死率为6.8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良性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3%,术后病死率为0;确定性手术治疗组分别为16.3%和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恶性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5%,术后病死率为0;应用确定性手术治疗组分别为35.29%和10.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损伤控制性手术可降低老年人梗阻性胆道疾病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病死率,提高老年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改良直肠前切除治疗老年直肠脱垂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5-01/2013-12收治的确诊为直肠脱垂的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组20例和开腹手术组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切除标本平均长度21.7 cm±2.2 cm和22.3 cm±2.1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8.0 mL±40.8 mL和156.0 mL±33.5 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3 d±0.9 d和3.9 d±0.7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 d±1.1d和9.9 d±1.7 d,两组平均手术时间146.0 min±22.3 min和115.0 min±16.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和4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6.0 mo±11.3 mo,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老年直肠脱垂安全、可靠,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临床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14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方式和伊马替尼对GIST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曲线计算.结果 214例GIST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3.0%、87.0%、80.0%;按美国国立卫生署(NIH)风险分级比较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58,P<0.05);不同核分裂象数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99,P<0.05),核分裂象数>10/50高倍视野者生存率最低;胃肠道内GIST患者生存率高于胃肠道外GIS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139,P<0.05);完整切除肿瘤后局部复发患者生存率高于广泛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9,P<0.05);完整切除肿瘤后服用伊马替尼组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服用伊马替尼组.结论 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和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手术时机的选择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破裂出血术后预后生存的影响及大网膜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预防腹腔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PLC破裂出血患者52例;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行大网膜切除术,术后1 d行腹腔热灌注治疗;并依据PLC破裂出血发病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2周)手术组21例和延期(2周)手术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腔转移及生存预后。结果早期组与延期组术后无病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期组仍优于延期组。术后总的腹腔内种植转移发生率仅为4.2%(2/48),早期组腹腔转移率(0)低于延期组(7.1%)。结论 PLC破裂出血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病生存期的显著因素,对腹腔转移、长期生存也有一定影响;肝肿瘤切除同时行大网膜切除联合腹腔热灌注能有效降低PLC破裂术后腹腔种植转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胶质瘤患者105例术后接受60℃射线放射治疗,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4.31~94.80个月,中位随访期52.79个月。共有37例存活,死亡68例,死亡率为66.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切除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放疗时间和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是影响胶质瘤术后放疗疗效的相关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RR=3.021,P0.05)、病理分级(RR=3.417,P0.05)、KPS(RR=0.542,P0.05)和手术切除程度(RR=1.685,P0.05)。结论年龄、病理分级、手术切除程度和KPS是影响放射治疗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胶质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尽早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肿瘤的根治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病例和同期有可比性的1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组较传统开腹手术组的切口长度[ (5.54 ±1.65)cm比(14.42 ±2.49) cm]、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21±1.42)d比(3.94±1.50)d]、人均肠道干预次数[(0.3±0.7)比(1.7±2.1)]、首次进食时间[(3.08±1.64)d比(4.47±1.69)d]、人均镇痛次数[(0.50±1.0)比(0.90±1.2)]、尿管留置时间[(3.46±1.97)d比(5.06±2.81)d]等指标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腹腔镜组均小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 217.38±68.35) min比(131.40±54.33)min],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手术切除肿块最大直径,结肠标本肿块距近切缘、远切缘的长度,直肠标本肿块距近切缘、远切缘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及阳性数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且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同样的短期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06~2018-06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37例,依据所采取的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20例,开腹手术组17例。腹腔镜手术组患者行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术,开腹手术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比开腹手术组延长(P 0. 05),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或短于开腹手术组(P 0. 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00%和29. 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并且具有出血量少、术后康复快等微创优势,清扫淋巴结数目和开腹手术相当,符合肿瘤根治原则,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miR)301a在老年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择99例胶质瘤患者,收集其手术切除的胶质瘤组织及瘤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胶质瘤组织及瘤旁正常组织中miR301a表达量,分析miR301a表达量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行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单因素分析。结果 miR301a在胶质瘤组织表达量显著高于瘤旁正常组织(P0.05);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生存质量卡氏评分(KPS)不同的胶质瘤组织中miR301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肿瘤位置不同的胶质瘤组织中miR301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KPS评分、miR301a表达量不同的胶质瘤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直径不同的胶质瘤患者术后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301a在老年胶质瘤中呈高表达,且与胶质瘤患者肿瘤直径、病理分级、KPS评分及术后总生存期呈相关性,可能成为胶质瘤的分子标志物或新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结合射频消融(RFA)对大肠癌(CRC)肝转移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CRC肝转移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手术联合术中RFA治疗32例(联合组),单纯手术切除治疗70例(手术组)。术后随访5年。结果术前,两组胆碱酯酶、Alb、TBil和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手术组TBil、INR、胆碱酯酶和Alb分别为(20.33±3.56)μmol/L、3.56±0.38、(220.15±32.02)U/L和(5.69±1.16)g/L,联合组分别为(12.56±3.58)μmol/L、2.15±0.25、(156.36±35.20)U/L和(1.66±0.76)g/L,联合组TBil、INR、胆碱酯酶和Alb显著低于手术组(P0.05)。手术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8.6个月,联合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7.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复发转移率为82.86%(58/70),联合组复发转移率为84.36%(27/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71%(60/70)、50.00%(35/70)、17.14%(12/70),联合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8.13%(25/32)、40.63%(13/32)、15.63%(5/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8.6个月和27.5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切除联合术中RFA治疗CRC肝转移可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治疗优势.方法 采用与同期开腹手术相比较的方法,将行中晚期结直肠癌切除的患者分为腹腔镜组(57例)和开腹组(56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不能够切除肝转移癌灶的处理情况及标本的临床病理结果,评价各组的肿瘤根治性、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数及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应用吗啡镇痛的剂量明显减少(P<0.01);腹腔镜下能够完成传统开腹手术肝转移癌灶的不同处理(P>0.05);肿瘤根治性相关临床病理学结果提示两组病例完全可以达到相同的根治程度(P>0.05);两组在局部复发和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行中晚期结直肠癌切除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根治性确切,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及微创优势,急诊手术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小肝癌患者,以采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为射频组(n=43),以采用开腹手术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手术组(n=43);分析比较术后2组的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3年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1)射频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射频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手术组,尤其在肝功能损害方面,射频组明显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射频消融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肝功能损害小及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相近,在临床上可替代传统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