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倍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气阴两虚汗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华  陈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62-662
《素问·阴阳别论》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汗是由津液所化。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作用。若当汗出而无汗 ,不当汗出而汗多 ,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 ,属病理现象[1] 。气阴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则属于病理性汗出。本文运用五倍子粉外敷神阙穴治疗自汗、盗汗 5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自汗、盗汗病例 50例 ,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1 8~ 69岁 ,平均 41岁 ;病程 1个月~ 5年 ;自汗 1 2例 ,盗汗 2 0例 ,自汗盗汗兼有者 1 8例 ;辨证多属气阴两虚证。临床多…  相似文献   

2.
汗为心液,精气所化,出汗过多必伤正气,所以不可过泄。手术后汗证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它影响了病人的术后康复。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壮蛎散为主加减治疗手术后汗证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16床资料本组58例均为手术后病人,其中男性25例,女性33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1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半个月;盗汗21例,自汗37例。盗汗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可伴有心悸少寐、气短神疲,舌质淡、苔白,脉沉;或面部潮红,五心烦热,舌质偏红、苔薄、脉细。自汗表现为时时汗出,或夜间尤甚,伴心悸少寐、气短神疲,舌淡、苔白,…  相似文献   

3.
小儿自汗、盗汗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2~7岁的儿童.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即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寐中汗出,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发育。我们采用灸法治疗小儿自汗、盗汗24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小儿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笔者以捏脊法配合中药治疗观察小儿汗证94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94例中男孩50例,女孩44例;年龄1.5~3岁63例、3~+~6岁31例;起病时间为1周~1年,均排除结核、感冒、暑湿等因素引起的汗出。临床证状:均有盗汗或自汗,或自汗、盗汗并见,以头颈、肩背明显,或汗出遍身,动则自汗益甚;多数伴有面色(白光)白,胃纳欠佳,口干欲饮;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指纹淡滞或脉细弱。治疗方法1.捏脊法,让患儿俯卧衣扣解开。施术者右手伸进患儿背部(气温低时注意保暖)用拇、食指提捏患儿脊柱皮肤肌肉,从尾骶至大椎来回10次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用食、中指指腹分别旋转揉按心俞、肺俞各5分钟,稍用力而不猛。每日1次,宜在空腹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止汗锭脐疗1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振装  孙随 《中医杂志》1991,32(6):41-42
我们自1988年10月~1990年9月,用自制止汗锭对168例自汗、盗汗患者进行脐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68例,男118例,女50例;年龄6~30岁18例,30 ~60岁魂2例,60岁以上108例,平均58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0年,1年以内者102例,1年么上者"例'其中自汗48例,盗汗肠例,二者兼有54例。多汗  相似文献   

6.
我科2010年1~11月对住院自汗、盗汗患者应用自制止汗散穴位贴敷65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33~78岁,平均51岁;病程1个月~7年;自汗16例,盗汗26例,自汗盗汗兼有者23例;中风42例,眩晕3例,喘证5例,  相似文献   

7.
牡蛎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秀云 《河南中医》2006,26(9):74-75
近年来,我们采用牡蛎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症50例,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排除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多汗,其中男30例,女20例;3岁以下15例,4~5岁35例;病程1月8例,1~6月35例,7月~1a以上7例;其中自汗14例,盗汗19例,日夜多汗17例;根据伴随症状分肺气不足(14例),表现为全身自汗或盗汗,动则益甚,少气懒言,平时易感冒;营卫不和(19例),以自汗为主,畏寒怕风,常不发热,神疲倦怠;阴虚火旺(12例),表现为盗汗为主,形体消瘦,低热口干,神疲心烦,哭声无力;脾胃湿热(5例),自汗或盗汗,汗以头部四肢为多,汗渍发黄,口渴不喜饮。2治疗方法方剂组…  相似文献   

8.
祛湿治疗盗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彦 《河北中医》2009,31(1):10-10
《景岳全书·汗证》:“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盗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病症。早在汉代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首设“盗汗”,认为盗汗乃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其后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并将其与自汗相区别,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结论。后虽张景岳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总以虚证治之,  相似文献   

9.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10.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1.
顽固性自汗、盗汗是内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 ,多见于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 ,亦见于生理性者。所谓顽固性自汗、盗汗是指患者经西医常规应用谷维素、非那根、舒乐安定或中医辨证施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无效者。一般来说都因“阴虚内热”所致 ,根据“虚者补之 ,热则清之”的原则 ,自拟止汗汤对10 9例顽固性自汗、盗汗者治疗 ,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0 9例中 ,男性 6 8例 ,女性 4 1例 ;年龄最小的 17岁 ,最大的 6 3岁 ,平均年龄 38.8岁。所有病例都经过询问病史、体检及相关辅助检查 ,以明确原发病或为生理性者。其中肺结核 2 8例…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以来,我科采用五倍子敷脐治疗汗证20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0例中男95例,女105例;年龄18~68岁;病程1个月~6年;自汗者75例,盗汗者86例,自汗盗汗均有者39例。  相似文献   

13.
汗证临床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 ,精气所化 ,故不得过泄 ,过则为病。临证切勿就汗论汗 ,而应在辨证的基础上 ,审因论治 ,以求不止汗而汗自收。  久病自汗 未必尽虚 俗云 :“自汗多阳虚 ,盗汗多阴虚 ,久病自汗必虚。”《丹溪心法。自汗》说 :“自汗之证 ,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临床中则不尽然。余临床中曾治王某 ,女 ,54岁。自汗两年余 ,汗出之前阵发怕冷 ,继则烦热 ,少寐 ,口咽 ,舌质略红 ,脉弦细。一老中医说过 :“自汗一证 ,辨有邪无邪 ,有邪者多实 ,无邪者多虚 ,散邪无迫津之因 ,汗可止 ;补正无漏汗之隙 ,汗自收。切勿见汗止汗 ,闭邪于内 ,以致迁延…  相似文献   

14.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间质性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1995~1999年共收治间质性肺炎患者20例,采用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例中,住院病例14例,门诊病例6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岁;病程1~6月,且曾用过各种抗生素或激素治疗。1.2 诊断依据 全部患者均有咳嗽,少痰或无痰,伴胸闷或胸痛,全身衰弱无力,自汗或盗汗,食欲减退,并排除其它肺部疾患,如慢支炎、肺结核、尘肺、支气管扩张等。所有病例都有胸片  相似文献   

15.
浅析阳虚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是指寐则汗出 ,醒则汗止 ,自不知觉的一种病证。医学界向来认为盗汗是由于阴血亏虚 ,虚火内扰 ,或阴亏不能制阳 ,虚火内动逼津外泄所致 ,或由于湿热内扰 ,浸淫肌肤而盗汗。如《丹溪篡要》 :“自汗属气虚 ,属湿与热 ,盗汗属血虚、阴虚。”《医学正传·汗证篇》亦云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血、荣血之所主也。”均明确提出了盗汗一证乃营血不足、阴虚火旺所引起。笔者数年临床中 ,根据先哲阴虚盗汗的理论用于指导盗汗证的治疗 ,屡获显效 ,获益良多 ,但依据该理论投之临床罔效者亦不乏其例。 1993年经治一盗汗患者 ,先…  相似文献   

16.
谢龙炜  顾在秋  虞俊杰 《陕西中医》2009,30(12):1643-1644
自汗、盗汗在中医中属于汗证范畴,不因外界干扰,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之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之盗汗。笔者运用益气养阴汤治疗烧伤中晚期患者26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自汗与盗汗的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论治自汗与盗汗,一般多认为阳虚则自汗,阴虚则盗汗,故分别治以益气固表、滋阴止汗。然临证也有不尽相同者。现以笔者粗浅的认识试探析之,请同道指正。 1 历来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方》中认为:"无问昏睡,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  相似文献   

18.
例1 张××,男,13岁,学生。1975年元月8日初诊。盗汗一年,失眠五个月,寐则遍身汗出如洗,醒则汗收。患者消瘦纳少,脉细,舌淡嫩。胸透(一)。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未愈。辨证属先天不足,勤学思虑伤脾,心肾阴虚。治以益脾肾扶正敛汗。处方:熟地9克山药15克金樱子15克白芍1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6克炙麻黄根6克。连进10剂,盗汗基本消失,睡眠也渐正常。最近走路过多,有食少、气短、自汗之象。依上方去白芍,加北沙参、白术、大枣连进6剂而愈。  相似文献   

19.
林寿明 《陕西中医》2000,21(4):190-190
<正> 中医认为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来。“汗发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阳虚者为卫阳不能卫外,阳虚者为营血有热,或血中有伏火,火炎于内,寐则阳气入于阴分,营阴被扰而不内守,故寐则汗出于表。自汗之症,一般治用牡蛎散、玉屏风散。前者是补卫而敛其阴液,后者着重补气固卫。而当归六黄汤则重于滋阴清热而兼固表止盗汗,一般医者均知选用,自无可议之处。 新近治一盗汗病人,男性,有肺结核病史,就诊前,曾  相似文献   

20.
正盗汗,据《内经》记载称其为寝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自不知觉的一种病症。自朱丹溪提出"自汗属气虚……阳虚……盗汗属血虚阴虚"这一病理性的概括后,后世医家皆奉其为金科玉律,每遇患者身患盗汗和自汗之疾时,盗汗多责之阴虚,治以养阴为法,自汗证多责之阳虚,治以温阳为法。笔者尝遇一阳虚盗汗患者,治以附子理中汤,得获佳效。钱某某,女,58岁。2017年3月7日首诊。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常伴汗出,低热,夜间为甚。既往有"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