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并分析石河子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概率值。方法选择6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64例,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计算出该患者未来10年主要部位(脊柱、前臂和肱骨近端)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概率和髋部骨折(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的概率。结果石河子地区老年人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分别为:5.8±2.7和2.7±1.8;其中,不同年龄组老年人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整体比较,6个年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比较,女性均大于男性(P<0.05);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髋部骨折概率值比较,7074岁和8074岁和8084岁的女性大于男性(P<0.05);6084岁的女性大于男性(P<0.05);6064岁年龄组平均风险因子个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558和0.645,P<0.01,两者存在着正相关,7064岁年龄组平均风险因子个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558和0.645,P<0.01,两者存在着正相关,7074岁年龄组体质指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385和-0.597,P<0.01,两者存在负相关。结论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能够有效地预测本地区老年人未来10年骨折发生的概率,石河子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风险概率值与国外老年人群相比,主要部位骨折的概率值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值都偏低。风险因子个数与体质指数和骨折概率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预测住院低骨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选择175例住院T2DM患者作为T2DM组,同期门诊非T2DM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检测腰椎(L1-4)及左侧股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BMD),记录每例患者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骨代谢的危险因素,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股骨颈BMD,用FRAX计算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临床性脊椎、髋骨、前臂和肱骨骨折)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结果 T2DM组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却明显增高(P0.05);根据BMI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BHF)发生概率、根据股骨颈骨密度计算10年全部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BMO)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BHF)发生概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年龄、绝经年限、BMI、吸烟、补充钙与维生素D、以往骨折史、骨质疏松病史、父母髋部骨折史、糖尿病病史等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较对照组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常规补充适量钙剂和维生素D、进行体育运动、控制血糖等可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并探讨其与脊柱曲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对北京市海淀医院1 213例老年人进行调查评估。通过双光能X线骨密度仪,采用骨折风险测评工具(FRAX)评估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前臂、肩部、脊椎骨折等)概率和髋部骨折概率。采用脊柱电子测量仪测量直立位的躯干倾斜角、脊柱椎间夹角、脊柱曲度。最后对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进行评估并分析其与脊柱曲度的关系。结果≥80岁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高于60~79岁组(P0.05),女性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发生髋部骨折概率≥3%的检出率整体比较以及两两互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T7、T8夹角及躯干前倾角呈正相关(P0.05)。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概率、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直立胸椎曲度及直立腰椎曲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不但与年龄、性别、骨量有关系,而且与脊柱曲度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高低。  相似文献   

4.
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海口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的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长期居住海口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群531名,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MD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2~4)正位和髋部骨密度测量,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一年内因摔倒致骨折的发生情况,并记录骨折的发生部位,进一步分析得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结果 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在男性65~69岁及75~79岁组反有略下降表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80岁以上组反而下降,骨折发生部位以髋部为主.同龄男性组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发生率均低于女性组.结论 海口地区老年人群应普及骨质疏松防治知识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加强锻炼,以减少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6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老年人该病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后出院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手术治疗患者中,股骨颈骨折住院费平均为(42 127±20 821)元,其中治疗费为(27 283±14 959)元,其他费用(14 844±8717)元;粗隆间骨折则分别为(52 965±15 901)元、(36 872±11 763)元和(16 093±7793)元,治疗费占住院费的6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输注蛋白与住院费及治疗费增加密切相关(P<0.001);骨折前并存糖尿病、贫血、围术期谵妄、新发心脏病、肺栓塞、肺部感染增加其他费用(P<0.05);住院时间越长,住院费用越高(P<0.001). 结论 并存疾病、围术期并发症增加其他类费用.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住院费用高、住院经济负担沉重,有效控制治疗费是减少髋部骨折住院费用、减轻患者与社会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应从经济学角度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以及慢性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93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493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184例,女309例,发生骨折181例(36.7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越大(χ2=14.694,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031,P0.05)、腰椎骨密度(OR=11.337,P0.05)、腰椎骨密度T值(OR=3.121,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OR=8.91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2,P0.05)、血清维生素D(OR=0.87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当对中老年人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增加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78例, 男101例, 女177例, 年龄60~99岁, 平均(78.9±8.7)岁;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 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急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并分析预后。结果术后1年内共28例(10.1%)发生脑卒中, 术后3个月是脑卒中发生高峰, 脑卒中组患者年龄大, 伤前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卒中病史、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比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龄(OR=1.078, 95%CI=1.007~1.153, P=0.030)、男性(OR=2.643, 95%CI=1.060~6.742, P=0.037)、既往脑卒中病史(OR=12.202, 95%CI=4.662~31.940, P<0.001)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组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均P&l...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短期生存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择80例髋部脆性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分析患者生存状况情况,并根据患者生存状况情况分为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该类患者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0例髋部脆性骨折老年患者中,24例(30.0%)患者预后较差,56例(70.0%)患者预后较好。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髋部脆性骨折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逐渐下降。年龄、病程、治疗方式、合并肺部感染及合并心脏疾病与髋部脆性骨折老年患者生存状况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75岁、病程≥7d、合并肺部感染是髋部脆性骨折老年患者生存状况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髋部脆性骨折老年患者生存状况差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部分髋部脆性骨折老年患者预后较差,高龄、病程长、合并肺部感染及保守治疗是该类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上述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应尽早手术,避免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261例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结果 142例得到3个月~8年随防,Harris评分优良率84.7%.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恢复功能活动.股骨颈骨折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稳定型粗隆间骨折首选DHS内固定,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医院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年龄≥70岁)患者32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329例患者分为2组:发生心力衰竭组(n=53)和未发生心力衰竭组(n=276),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手术时机、手术类型、高血压、2型糖尿病、低白蛋白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偏大、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冠心病、贫血、术中输血多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易发生心力衰竭(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贫血(OR=3.030,95%CI 1.325~6.932;P=0.009)、认知功能障碍(OR=5.707,95%CI1.346~24.097;P=0.018)和并发冠心病(OR=3.653,95%CI 1.444~9.241;P=0.006)是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贫血、认知功能障碍和并发冠心病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60岁)107例,男12例,女95例,并对性别、骨折原因、骨折时间、骨折部位、药物治疗、运动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以上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年内再骨折13例(12.2%);15年再骨折67例(62.6%);5年及以上再骨折27例(25.2%)。107例患者中脊柱骨折84例(78.5%),髋部骨折19例(17.8%),其他部位骨折4例(3.7%);遵医嘱药物治疗11例(10.3%);每周运动≥3次13例(12.1%)。结论 60岁以上再发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以椎体骨折为主,5年内再骨折发生率为74.8%,绝大部分患者未能遵医嘱药物治疗或适当运动,应加强防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睡眠障碍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改善睡眠模式预防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该院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43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该院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非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21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统计有骨折史的患者,并记录骨折部位。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睡眠时间更短,全身、脊柱及髋部骨密度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睡眠时间、全身及局部骨密度均为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观察组有骨折史者显著高于对照组(15.63%vs7.94%),(P0.05),骨折部位以髋部、脊柱、腕部为主。结论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年龄、睡眠时间、全身及局部骨密度等密切相关,其中睡眠时间为可控因素,应加强对睡眠障碍患者的调理,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与贫血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贫血能否作为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髋部骨折数据库中纳入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之间入院、年龄≥50岁且髋部骨折经手术治疗的患者744例。根据入院后首次血红蛋白检测值区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与贫血的关系。结果 贫血组患者年龄、输血患者数、粗隆间骨折患者数和采用髓内固定患者数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患者数、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和发热的患者数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等危险因素后,贫血增加了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后发热的发病风险(P<0.05)。另外,贫血显著增加了女性骨折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病风险(P<0.05)。结论 贫血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发生髋部骨折的女性患者,贫血是预测术后总体并发症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698名无骨折史上海市男性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父母脆性骨折史、口服激素史、类风湿关节炎史、饮酒史、吸烟史、合并其他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史,腰椎1-4(L1-4)、左侧股骨颈、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应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中国模式计算个体10年骨折发生概率,筛选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标准的个体。将受试者按年龄分为5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段10年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概率;分析50~59岁组,60~69岁组,70~79岁组和80~90岁4组不同年龄段骨量减少比例。将受试者按体重分为4组:消瘦组(体重指数,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4 kg/m2),超重组(24≤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人群骨量减少比例。结果仅3名受试者达到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高危患者标准。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为0.53±0.4(0~4.0);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为1.62±0.76(0.4~5.4)。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在40~69岁期间随年龄增长升高,其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及按体重分组组间骨量减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中国模式运算结果可能低估上海男性10年骨折发生概率,尤其是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FRAX中国模式对男性骨折的预测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健康体检人群血尿酸(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 753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的体检者进行空腹静脉血检查,并将HUV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相关因素与HUV的检出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60~70岁男性人群SUA水平明显高于70岁及以上人群(P0.05),7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SUA水平明显高于60~70岁人群(P0.05);60岁以上男性人群的SUA水平明显高于60以上女性人群(P0.05);不同年龄老年健康体检人群HU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老年健康体检人群HU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753例健康体检者共检出HUA282例,男223例,女59例;男性HUA检出率(13.75%)明显高于女性(5.22%,P0.05)。男性、年龄、超重、高血压、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引发HUA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HUA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超重,三酰甘油异常、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等人群中,发生HUA的风险较高,在预防HUA中需对上述因素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骨折与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测定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老年人骨折时骨骼的状态。方法 选取 60岁以上老年人 1 78例 ,询问病史及进行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1 )骨密度下降与骨折发生密切相关 ,骨折发生的机会依次为骨质疏松组 >骨量丢失组 >骨量正常组。 (2 )骨折部位与此部位骨密度下降有关 ,髋部之股骨颈及大转子骨密度的下降对髋骨折的发生意义较大。 (3)骨生化测定仅骨钙素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骨密度下降提示骨折可能性增高 ,要防止老年人骨折必须减少骨量丢失。骨钙素测定可一定程度反映骨密度的量值 ,对骨质疏松的存在可做一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日常生活因素对老年人群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普陀区长征镇和石泉街道的14个居民小区4 4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逐户上门进行全面的健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日常生活因素(如吸烟、喝茶、运动、饮食及各类生活习惯)对骨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吸二手烟(OR=3.500,P=0.004),保护因素为食用色拉油(男性OR=0.527,P=0.049;女性OR=0.439,P=0.001)。同时,男性喝浓茶量[OR=1.008,每增加50 g(1两),骨折风险增加0.8%]、食用鸡皮(OR=1.709,P=0.028)也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参加乒乓运动(OR=18.176;95%CI=1.094,301.892;P=0.043)、食用豆油(OR=1.628,P=0.048)也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戒烟、避免二手烟、饮淡茶、避免剧烈运动、食用色拉油有助于减少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北蔡镇老年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为本地区OP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261例60~79岁老年人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髋部BMD逐渐下降,而腰部从60~64岁组、65~69组、70~74岁BMD逐渐上升,而后下降。男性组与女性组OP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OP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79岁老年人腰椎BMD对诊断OP贡献率为83%,髋部BMD对诊断OP贡献率为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4岁组腰椎BMD与髋部BMD对诊断OP贡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69组岁腰椎BMD与髋部BMD对诊断OP贡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4岁和75~79岁组腰椎BMD与髋部BMD对诊断OP贡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BMD对诊断OP贡献率随年龄增高而下降,髋部BMD对诊断OP贡献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结论上海北蔡镇老年人群OP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70~79岁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高,预防骨折的重点在老年妇女。老年人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及时检查BMD,积极治疗OP,并注意防止跌倒导致的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的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158例,女357例,年龄60岁~96岁)纳入本研究。按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时间、治疗方式、伴随疾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冬季(10月至1月)是老年人髋部骨折高发时期,老年女性髋部骨折病例数为男性的2.25倍,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的年龄高峰为70~80岁,女性发病高峰在75~85岁。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粗隆间骨折236例,占45.8%;股骨颈骨折279例,占54.2%。跌倒是骨折主要原因,占89.3%。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率为78.3%,1年死亡率为3.2%。手术组1年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9%(P=0.004)。骨密度检测率为58.8%,其中T值-2.5SD者占48.5%。结论跌倒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