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0,(1):7-10
目的探讨桑枝多糖(RMP)降血糖的机制。方法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分磷酸缓冲盐溶液(PBS)、RMP、二甲双胍(MF)治疗组,并设未造模的正常对照组;治疗后检测小鼠血糖、粪便和回肠内容物16SRNA、肠道菌群等。结果正常组(Normal)、PBS组、RMP组、MF组的平均血糖分别为5.4mmol/L、13.2mmol/L、5.6mmol/L、5.8mmol/L,PBS组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MP组和MF组(P <0.05);在小鼠粪便和回肠内容物中,PBS组、RMP组及MF组16SRNA百分比分别为86.86%/80.00%、120.43%/125.11%、109.00%/112.86%,RMP组和MF组的16SRNA明显高于PBS组(P <0.05);RMP组、MF组与PBS组比较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占比较高。结论桑枝多糖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转化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晶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6):71-73
近年来,中药的生物转化研究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而肠道菌群转化中药有效成分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肠道菌群转化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并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转化中药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物与中药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pubmed、知网等平台分别以“microbiome”“microbiot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英文 相似文献
6.
7.
肠道菌群平衡对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在肠道菌群的恢复和 重构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展中医药对肠道菌群调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自身免疫疾病。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可能在SLE发病过程中产生了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在SLE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基于肠道菌群调节防治SLE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中医药治疗SLE的应用已久,在临床上体现出了相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SLE的治疗中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综述基于肠道菌群调节的中医药防治SLE的可行性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正>肠道菌群是一个大型微生物群,具有增强肠道完整性、吸收能量、抵御病原体入侵等生理功能[1-2]。人类许多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肝病等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3]。近年来,肠道菌群已成为研究疾病发生和进程的热点方向。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药口服后对肠道菌群结构、丰度等起到调节作用,同时肠道菌群能产生各种代谢酶,特异性地参与中药有效成分的物质代谢与化学结构重塑, 相似文献
10.
11.
为探讨牛初乳(BC)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肠炎模型,监测小鼠体重、肠炎评分;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牛初乳对小鼠肠炎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监测肠道菌群中常见微生物的含量。结果显示DSS组小鼠体重降低,肠炎评分升高,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明显,肠道内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与DSS组比较,BC+DSS组小鼠体重上升(P<0.01),肠炎评分降低(P<0.01),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显著缓解,三种微生物含量均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这表明牛初乳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2.
13.
14.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种类最多、密度最大的微生物群落的总称.肠道菌群可通过与宿主共代谢,调控宿主多种生理功能、维持体内免疫平衡,进而维护人体健康.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的骨代谢密切相关.在多种病理状态或药物等引起肠道菌群改变后,可引起继发性的病理性骨丢失.随着高通量测序、基因敲除、无菌鼠繁殖等新技术的发展,越来... 相似文献
15.
在人体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数量超过1000万亿,其种类繁多,有500~1000个不同的种类。这些数目庞大的细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与人体之间互利共存。人类肠道为细菌提供生长的空间与繁殖所需要的营养,而肠道菌群则为人类提供生长因子,如大肠杆菌可合成人体无法合成但又必须需要的 VK,同时能促进人胃肠道免疫功能的发育,可谓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微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17.
18.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有饮食调整和药物治疗。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被重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影响人体代谢水平,在对内分泌代谢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肯定,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的疗效也在研究中被认可。文章主要阐述PCOS患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研究进展,探讨中医中药治疗PCO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可能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受到相当的重视。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生存着几百种菌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微生态制剂普遍受到关注。文章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肠道菌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中药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调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PS),是女性由生育期向老年阶段过渡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理论认为,“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提示太阴肺脾与女性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有一定的关联;中医之肺脾与气血津液代谢密切相关,肠道菌群通过影响机体的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及免疫功能等参与机体功能的调节,肠道菌群与太阴脾肺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相关性,且中医药疗法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因此,通过补肺健脾以调节肠道微生物进而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可行的。采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从而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可为临床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