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大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SD)对大鼠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20±1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笼饲养组(CN组)、大平台饲养组(TC组)、睡眠剥夺组(SD组)及睡眠剥夺恢复组(SR组),每组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连续剥夺5d,颈内静脉采血,置于抗凝管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含量及血小板(PLT)计数;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止血参数,包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CN组和TC组比较,SD组大鼠毛色暗淡,易激惹,体重减轻(P0.05);WBC明显增加(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减少(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延长(P0.05),FIB值明显降低(P0.05)。与SD组比较,SR组大鼠WBC明显下降(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增加(P0.05),PLT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缩短(P0.05),FIB值明显升高(P0.05)。SR组与CN组及TC组比较,体重明显减轻(P0.05),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组与TC组比较,体重、WBC、RBC、Hb、PLT、APTT、PT、TT及FIB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长时间SD可能导致大鼠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睡眠剥夺后可通过延长合适的睡眠时间来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联合常规凝血实验对乙肝患者成分输血的评价效果,分析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宁德市医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55例乙型肝炎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TEG及常规凝血实验结果,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明确观察组TEG各项参数与常规凝血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指导精确成分输血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ALB显著低于对照组,TBIL、ALT、AS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TT、PT、TT、INR、Fig、FD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PTA、PL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K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α角、MA、C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y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APTT、PT、INR与R、K呈正相关,与MA呈负相关,PTA、Fig、PLT与MA呈正相关,PTA与R、K呈负相关,INR与CI呈负相关,PTA、Fig与CI呈正相关(P0.05),常规凝血实验室参数与Ly30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本研究共发现12例患者存在出血状态。观察组R异常率为19.35%,显著低于INR的异常率32.90%,其MA异常率为15.48%,显著低于PLT的异常率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联合常规凝血实验能够更精确地反映乙肝患者实际凝血状态,对指导临床成分输血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意义,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在不同肝功能分级下的差异,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荆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分别作为血吸虫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因胃病住院并排除患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凝血相关参数值,以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参数值。结果 3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12、81.672、37.612、104.475、52.497、102.233,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吸虫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PT、INR、TT、APTT时间均明显延长,Fib及PL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级时,乙肝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程度较重;但当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C级时,2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级下,乙肝肝硬化组TT、APTT均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且Fib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乙肝肝硬化组PT、INR值仅在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时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在肝功能为C级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时,后者凝血功能下降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后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及PLT减少在两类患者中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常规检测评估给予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按照抽签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出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根据凝血筛选试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及Hb、PLT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比较两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不同时相成分用血情况及输血后、术后24h凝血功能指标、Hb、PL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胸期间、术后24h累计出血量及出血总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血浆、冷沉淀、红细胞用量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输血后、术后24h APTT、PT、TT、FIB、Hb、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根据凝血筛选试验联合Hb、PLT常规检测评估结果给予输血治疗,可有效纠正凝血功能,避免滥用血现象,有助于降低输血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严重创伤失血且需输血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给氧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首先给予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患者血液容量,防止由于患者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对照组给予一般输血,观察组给予大量输血。比较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输血前、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凝血功能变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和病死情况。结果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较输血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较输血前PT、TT、APTT水平显著升高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 PT、T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防性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8-2014-07进行大量输血治疗的95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术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均2 000ml。将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FFP的输血患者设为FFP组,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各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量输血后,2组PT、APT和TT均明显延长,而FIB水平明显下降,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PT、APTT、TT均较FFP组明显延长,而FI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FFP组。结论:大量输血患者预防性早期输注FFP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疗效。结果:2组患者复苏前血清乳酸、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气剩余碱值(BE),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血清乳酸、HCT、Hb、BE、PT和APT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MAP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vs 37.0%,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稀释式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血液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3-03-2015-06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以采用自体输血的患者86例作为自体输血组,以采用库血输注的患者70例作为库血输注组。记录2组患者失血量、库血输注量以及自体输血组术前预存血量和术中回收血量。观察2组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观察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1自体输血组共有71例依靠术前预存血和术中回收血渡过围手术期,15例因术中出血或术后引流血过多输注了库存血,而库血输注组70例患者中有68例输注了库存血。自体输血组平均库血输注量为(1.79±1.16)U,明显低于库血输注组(5.69±1.60)U(P0.05)。22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间手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自体输血组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库血输注组发生发热反应2例和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心脏手术联合应用术前稀释式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明显减少输注异体血量和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输注后对婴幼儿血液成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全部回收处理,并于术后6小时内回输至患儿体内。对照组不使用血液回收机,术中及体外循环机器余血弃用。收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术后15min、24h、第5天的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术前、术后15min、24h、72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术后24h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使用率、围术期红细胞使用量、术后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使用率。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Hb、Hct、PLT、PT、INR、APTT、FIB、TT、D-D、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各时点两组患儿术后15minPT、INR、APTT、TT、D-D、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点PT、INR、APTT、FIB 、TT、D-D、FD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15min的Hb、Hc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术后第5天的Hb、Hct、PL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库血使用率与库血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24h引流量和PCC使用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在不同时点的凝血功能指标与不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使用自体血液回收可明显减少异体血使用率和使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可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其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实施输血治疗的102例住院早产患儿,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7~31~(+6)周,28例)、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33~(+6)周,34例)和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40例)。分析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实施输血治疗的102例早产儿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前后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PT、APTT缩短,FIB升高。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PT、APTT均较早期早产儿组时长,FIB水平均较早期早产儿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明显异于成人,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可有效改善早产儿凝血功能。早期早产儿组较中期和晚期早产儿组的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围手术期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3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按手术种类分为单膝和双膝置换2组,采用美国Medtronic autoLog血液回收系统进行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血液中RBC、Hb、HCT、PLT、PT、APTT、TT、FIB,比较2组回输量的变化及其对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回输自体血量43 134ml,占总输血量的52.6%。术后RBC、Hb、HCT、PLT、FIB均不同程度减少,PT显著延长(P0.05),APTT、TT无明显变化。单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PLT、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双膝置换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的RBC、Hb、HCT、PLT、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结论:自体血回输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能有效减少异体血量的输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在慢性重型肝炎时,分别采用FP、FP和FFP混合、FP和Cryo混合应用进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时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评价3种血浆成分组合在PE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进行PE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检验指标。将52例PE治疗分为3组,分别为FP置换组(19例),FP+FFP置换组(24例,其中FFP占50%~60%),FFP+Cryo置换组(9例,其中Cryo的使用量为10单位),比较3组患者进行PE治疗后凝血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差异。观察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 3组患者在PE治疗前凝血功能(PT、INR、APTT、)和生化指标(ALT、AST、TBil、TP、Alb)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治疗后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3组患者在PE治疗后凝血功能和生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血浆制品组合进行重型肝炎患者PE,置换前后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PE可以明显降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胆红素和ALT及AST含量。应用等量的PE患者体内的血浆后,重型肝炎患者的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式自体输血在异位妊娠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采用ANH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余46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血液稀释前后动脉血pH、PaO2、PaCO2、HCO3-、碱剩余(BE)、血乳酸(LAC)等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h、术后24hHb、Hct、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血液指标及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1)观察组血液稀释前后pH、PaO2、PaCO2、HCO3-、BE、LAC等血气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2)观察组术后1h的Hb、H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24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h PT、APTT、INR明显延长(P0.05),术后24h恢复正常。(3)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1h和24hCRP及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CRP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异体血输注例数和异体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异体血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外科手术输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大于2000ml的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与输注后1~2h):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3组患者组内比较输注后1~2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5或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24h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TT、PT、APTT、PLT、24h止血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个对照组比较Fbg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世居高原藏、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红细胞生理指标变化的差异。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62例,其中藏族患者240例为藏族冠心病组(藏族组);汉族患者322例为汉族冠心病组(汉族组);检测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藏、汉两组患者总体对照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D-二聚体(D-two dimer,D-Dime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明显高于汉族组,T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明显低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海拔高度≤2000 m的地区,两组间APTT、Fib、D-Dimer、RBC、HGB、HCT、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I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组RDW、PT明显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高度2000~3000 m地区,两组间Fib、D-Dimer、RBC、HGB、HCT、RDW、D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组PT、APTT明显高于汉族组,TBIL、IBIL明显低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高度3000 m以上地区,两组间DDimer、RBC、HGB、HCT、DBIL、I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组PT、APTT、Fib、RDW明显高于汉族组,TBIL明显低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的PT、D-Dimer、RDW、TBIL、DBIL、IBIL在不同的海拔区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Fib、RBC、HGB、HCT指标均随海拔区间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组PT、APTT、Fib、D-Dimer、RBC、RDW、DBIL、IBIL在不同的海拔区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TBIL指标随海拔区间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PTT、Fib、RBC、RDW、TBIL、IBIL指标可能对世居高原地区藏、汉族人群冠心病高危患者的个体化识别、早期预防和及时干预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型胰腺炎(SA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轻型胰腺炎(MAP)患者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患者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多器官功能衰竭组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组比较,PT、INR、APTT和FIB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凝血功能的测定在AP患者的疾病进程中,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