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肃地区人群雌激素受体ERα-29位多态性与HBV感染后果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02例CHB患者、106例HBV感染自愈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其雌激素受体ERα-29位多态性。用基因计数法计算检验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行×列的χ2检验。结果 CHB患者雌激素受体基因ERα-29位多态性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62.7%、82.4%)明显高于HBV感染恢复期患者(48.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5;χ2=4.478,P0.05);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12.8%、17.6%)明显低于后者(19.8%、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19,P0.05;χ2=4.478,P0.05);T等位基因HBV感染慢性化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2.018倍(OR=2.018,95%CI:1.047~3.891)。结论雌激素受体ERα-29位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肃地区人群雌激素受体(ER)α-29位多态性与HBV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讨PHC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106例HBV感染相关PHC患者、98例健康对照人群的ERα-29位多态性。用基因计数法计算检验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感染相关PHC患者ERα-29位多态性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31.1%,53.8%)明显高于对照组(11.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49、3.840,P值均<0.05);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23.6%,46.2%)明显低于后者(47.0%,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488、3.840,P值均<0.05);T等位基因发生HBV感染相关PHC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2.46倍(OR=2.46,95%CI:1.64~3.69)。结论 ERα-29位T等位基因可增加HBV感染相关肝癌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4.
TT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TTV与HPC的关系。方法:对82例PHC、40例非肝癌恶性肿瘤病人(对照组1)、40例正常人(对照组2)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PHC组中.HBsAg、HBeAg、HBV-DNA,、HBV-M的阳性率分别为75.6%,51.2%、19.5%、28.9%、82.9%。显著高于两组照组,TTV-DNA阳性率26.8%(22/82)也显著高于两对照组。HBVC感染率(82.9%()显著高于T 相似文献
5.
饮酒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调查--附吉林省1057例原发性肝癌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明确饮酒与肝炎病毒感染是否有协同致原发性肝癌的作用.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吉林省10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3171例非肝病患者的饮用酒精量和HBV/HCV感染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饮酒可增加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饮酒(40-100)g/d者OR值为1.41,>100g/d为3.04.饮酒可增加HBV、HCV感染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饮酒(40-100)g/d的HBV感染者OR值为18.82,>100g/d为31.15;饮酒(加-100)g/d的HCV感染者OR值为32.02,>100g/d为47.63;饮酒(40-100)g/d的HBV、HCV重叠感染OR值为79.39,>100g/d为121.42.452例行HBV-DNA检测的患者中,非嗜酒史者阳性率为26.15%,饮酒(40-100)g/d为49.07%,饮酒>100g/d为70.56%;特别是HBsAg、抗-HBc、抗-HBe阳性的重度嗜酒者HBV-DNA阳性率最高为78.21%.嗜酒可增加HBV、HCV及重叠感染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酒精对HBV、HCV在致肝细胞癌方面有协同和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ER)α-29位多态性与HBV感染后果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甘肃籍汉族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61例HBV-ACLF患者、79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69例HBV感染自愈者的ERα-29位多态性。用基因计数法计算检验人群的等位基因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检验。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采用行×列的χ2检验。结果 HBV-ACLF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55.7%,77.1%)明显高于CHB组患者(31.6%,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4,P=0.004;χ2=15.341,P0.001),携带T等位基因HBV感染重症化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2.811倍(OR=2.811,95%CI:1.662~4.753)。HBV-ACLF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55.7%,77.1%)明显高于HBV感染恢复组患者(11.6%,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49,P0.001;χ2=51.401,P0.001),T等位基因HBV感染重症化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6.938倍(OR=6.938,95%CI:3.995~12.050)。结论 ERα-29位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能是HBV-ACLF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 β)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选择西南地区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同期非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Rsa I和Alu I,观察ER β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观察组R等位基因频率为35.0%,对照组为51.0%,OR值0.517(95%可信区间为0.346~0.773),P<0.01.观察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20.5%,对照组为11.0%,OR值2.086(95%可信区间为1.191~3.654),P<0.01;Rsa I和Alu 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结论 ERβ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A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TGF-β1rs1800469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及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以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114名为实验组,采取年龄±5岁、性别、民族及HBsAg配对法选取无癌家族成员114名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GF-β1rs1800469位点上的基因型CC、TC、TT,等位基因T、C进行分析.结果: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CC、TC、TT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和无癌家族成员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TC、TT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阴性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基因型CC在两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别(P<0.05).结论: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和基因型CC、TC、TT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危险性似无明显相关性;TGF-β1r s1800469基因型CC可能会增加HBV感染危险性,而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TC、TT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雌激素受体(ER)α基因酶切多态性与散发性Alzheimer氏病(SAD)的发病及其智能衰退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63例AD患者及70例健康对照老年人的ERαPvuⅡ、XbaⅠ酶切基因多态性;采用MMSE、ADL量表观察38例AD患者6个月的智能衰退状况与ERα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AD组ERα等位基因x的频率、Pp、xx、Ppxx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PP、XX、PPXX型明显减少(P<0.05);XbaI酶切基因多态性xx、Ppxx与AD发病明显正相关(OR分别为2.34,95%CI 1.47~4.09和 1.79,95%CI 1.26~3.12)(P<0.05).Pp与AD发病无明显相关(OR 1.58,95%CI 1.15~2.12).ERа基因xx、Ppxx型与AD的智能衰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雌激素α受体xx或Ppxx基因型是SAD发病的危险因素,但与AD的智能衰退无明显相关性;ERαXbaⅠ基因酶切多态性xx型可能与中国汉族SAD的发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FN-α/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BV(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检测8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220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PC组)[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88例和进展性肝病者132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6例)]的IFN(干扰素)-α/β受体基因-568G→C、-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568G→C位点多态性中,PC组总GG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等位基因G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408C→T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CC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SR组和As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IFN-α/β受体基因-568G→C、-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568G→C 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G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408C→T CC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FN-α/β受体基因多态性与HBV(乙肝病毒)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检测8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220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PC组)[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88例和进展性肝病者132例(慢性乙型肝炎76例、肝硬化56例)]的IFN(干扰素)-α/β受体基因- 568G→C、- 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 568G→C位点多态性中,PC组总GG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等位基因G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 408C→T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CC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SR组和As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IFN-α/β受体基因- 568G→C、- 408C→T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 568G→C 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G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 408C→T CC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15.
16.
人类XRCC1-39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病例-对照研究方式探讨人类DNA修复基因XRCC1-399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HBV感染者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关系。方法72例HCC患者经病理检查证实,根据地缘、性别、年龄,按1:1~2比例匹配137例非HCC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XRCC1-399位SNP。结果(1)XRCC1-399SNP和年龄均与HCC的发生无关,但在XRCC1-399Arg/Arg受试者中,HCC的发生与年龄呈负相关(P=0.028);(2)HBV感染是HCC发生的肯定因素(P=0.007);在XRCC1-399Gln/Gln或Arg/Gln受试者中,伴HBV感染者HCC发生率(25.7%)远高于不伴HBV感染者(5.3%,P=0.047);(3)XRCC1-399Arg/Arg受试者HBV感染率与Gln/Gln或Arg/Gln受试者近似(36.6%对38.0%,P=0.052)。结论(1)XRCC1-399Arg/Arg可能具有潜在抵抗HCC发生的作用;(2)XRCC1-399Gln/Gln或Arg/Gln联合HBV感染是HCC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42例乙型菜场炎病毒(HBV)阳性,32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阳性及22例抗HCV与HBV双阳性原发性肝癌(PHC)病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正常人比,HBV阳性、抗HCV阳性及HBV与抗HCV双阳性PHC病人的NK活性均明显下降,sIL-2R水平均显著升高,二者呈明显负相关,且HBV阳性及HBV与抗HCV双阳性病人的sIL-2R水平明显高于抗HCV阳性病人,同时,ALT异常PHC病人的sIL-2R水平还明显高于ALT正常者。提示在PHC病人中sI1-2R的分泌不仅反映了HBV与HCV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抑制状态,而且可为临床应用生物学反应调节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HCV HBV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肝癌高发地区不同肝病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慢性肝病患者绝大多数已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HCV第二代抗体阳性率,肝癌7.3%,肝硬化6.6%,慢性肝炎6.6%和急性肝炎3.4%。两种病毒的复合感染率,肝癌5.1%,肝硬化1.7%,慢性肝炎3.9%和急性肝炎1.1%。在38例HCV抗体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中,ALT异常84.2%,有输血史者占57.9%,HCV-RNA阳性率为71.1%。本研究的资料分析提示,在肝癌高发地区尽管HCV抗体阳性率较低,但HCV感染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亮明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25(6):384-387
作为乙型肝炎病毒(HBV)致肝癌的主要物质,X蛋白(HBx)己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已知HBx对肝细胞内许多基因的表达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肝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HBx致原发性肝癌(HCC)机制的研究显示,HBx可影响肝细胞的生存和前凋亡信号通路、抑制细胞DNA的修复、促进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以及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进程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