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集整理了古代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论述,分析其理论价值、诊疗方案及意义。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内容,主要散在于《黄帝内经》《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涉及病因、辨证、四诊、治疗、禁忌等方面。风寒湿热是头痛的外因,运气、阴阳失调是重要病因;经脉辨证和脏腑辨证是辨证角度;望闻问切是诊断依据;针刺是常见治疗方法;取穴、选经以及针刺手法是治疗关键;治疗与针刺的禁忌内容,保障了诊疗的安全性。针灸医籍中关于头痛的各种论述,为后世医家对于头痛的认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并为临床诊治头痛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在针灸资料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歌赋形式写成的。这些歌赋,便于背诵记忆,它对针灸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记载歌赋最早,资料较多的是《针灸聚英》,共载65篇,其中属于经络俞穴4篇,杂病治疗29篇,刺灸法、配穴、流注等综合歌赋32篇。此后就算是《针灸大成》,载歌赋28篇,部分内容与上相同,但特点是,杨继洲根据临床经验加注阐发,使之内容更为丰富。明以后的针灸资料亦多以歌赋编写,诸如《针灸大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夺命穴浅谈     
正针灸医籍《针灸聚英》5次提及夺命穴,用于治疗晕针、腹胀、腹急痛、霍乱等病症,如"中痧腹虚胀,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夺命穴等处""干霍乱或腹中急痛绞刺,宜刺委中,及绞括夺命穴""晕针者,夺命穴救之"。之后的针灸书籍也多有记载,如《针灸大成》引载《医学入门》关于夺命穴针晕的叙述;日本原昌克著《经穴汇解》清楚记录了夺命穴的溯源及沿革,并增加了其治疗小儿丹毒的方法:"或传小儿丹毒治法,其法以口吮膊上,久而满口皆血,甚良,盖是夺命穴也"。《说文解字》载:"夺,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针灸大成导读》的编写背景,《针灸大成导读》的编写特点与指导思想:精选底本,还原《针灸大成》原貌;以对校形式同时展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尊重教材编写原则,保持原书内容但重构篇章。还介绍了《针灸大成导读》的编写框架与篇章概要,并简单介绍了分章理由。《针灸大成导读》着重在"读""学""识""思""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突出针灸理、法、方、学、穴、术的完整。在提高针灸理论修养的同时,加强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正杨继洲,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他在其家传之学《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总结明以前针灸经典著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著成《针灸大成》~([1])一书,对后世针灸学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内涵丰富,其所记载的针灸医案突出体现了杨氏治病辨证准确,用穴精炼的特点。笔者发现在诸多医案中,三阴交穴应用较为常见,因此本文就杨氏临证运用三阴交穴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如下。1腧穴定位关于三阴交的定位,《针灸大成》中有四处记载,取  相似文献   

6.
《针灸大成》中"杨氏医案"共计33案,其中涉及灸法运用的共16则。本文通过对灸法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其具有选穴精简、辨势施灸、重视灸后调护的特点,对现在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透穴针法”或称“透针刺法”、“一针二穴法”,早在我国元明时期的针灸著作中,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方六集》、《针灸大成》和《循经考穴编》等都有记载。如《玉龙歌》“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即是指用透穴方法进行针刺。故后世凡言透穴针法,往往称“玉龙透针法”。惟据上述诸书都引用金元时期窦默《针经指南》的内容来分析,故透穴针法的使用,应以窦氏为先。明代杨继洲将《玉龙歌》编入《针灸大成》,并从原歌中的二则透穴针法,增补至十二则。《针灸聚英》一书中的《肘后歌》也有“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的记载。《循经考穴编》在各经穴名称下,注明用透针的方法就有三十余则之多。总之,从以上这些历代的文献资料来推断,透穴针法早在元明时期已较广泛施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神灸经纶》一书关于灸法理论的条文,分析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为灸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整理《神灸经纶》关于灸法的条文,从条文中整理出该书关于灸法各方面的描述;同时从施灸原则、选穴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神灸经纶》谨遵按序施灸和辨证施灸的施灸原则,采用隔物灸和特殊灸法治疗急症和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结论:将《神灸经纶》中关于灸法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针灸大成》为明代杨继洲在《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博采诸家,补辑重编而成。书中有关阴陵泉穴的条文共计55处,包括其定位归经、穴性特点、刺法灸法以及临床应用,其临床应用涉及积聚、腹痛腹胀、心脾胃病、伤寒、霍乱、阴疝小便及手足腰腋病等多个病症。本文具体分析《针灸大成》中有关阴陵泉穴的临床应用,为针灸临床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推动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透刺针法的提出首见于元代王国瑞所著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该书不但首次为透刺针法立名,并论述了透刺法的临床应用,如"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又如"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等。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注解《玉龙歌》中对透刺针法有较多的发挥,如头风痰饮刺风池时应注意"风池刺一寸半,透风府穴,此必横刺方透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备急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7本宋代关于灸法的古籍进行研究对比,理清灸法在宋代的发展轨迹,了解这一时期灸法剂量、选穴以及施灸方式,探究并总结宋代灸法的特色理论,为现今灸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耳穴贴压法辨证分型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穴贴压法辨证分型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78例孙书坤*主题词头痛,血管神经性/治疗耳穴疗法辨证分型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于中医“头痛”、“偏头痛”、“头风”的范畴,笔者自1993年以来,依据中医脏象学说指导辨证分型及选穴,并根据针灸虚实补泻原则,掌握耳穴刺激强...  相似文献   

13.
《针灸大成》卷末针灸医案29则,是珍贵的临床范例.用穴有选穴少巧,配伍精当;辨证选穴,详审病机;循经取穴,认清病位;守正出奇,善用特定穴;重视后天,顾护脾胃之特点.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查炜 《针灸临床杂志》1998,14(10):36-37
头痛是针灸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历代医家用针灸治疗头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针灸大成》所载有关治疗头痛的十四篇歌赋,对古代的针灸家治疗头痛的特点作一简要分析,以资临床参考。十四篇选用二十九穴,即督脉之卤会、强间、上星、神庭、风府、百会;膀胱经之玉枕...  相似文献   

15.
《针灸大成》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编撰的一部经典著作,总结了明代以前针灸学成就。在灸法方面,杨氏用穴具有注重辨证施灸,重视循经施灸,善局部取穴和特定穴,重视奇穴、特色施灸之特点。为后世灸法的运用提供了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17.
《灵光赋》首载于《针灸大全》,以单穴治疗诸症为主要内容,其证治广泛,选穴丰富,本研究共选三穴,一为涌泉治疗不育不孕症,二为期门结合五行学说治疗伤寒,三为膏肓配以灸法治疗慢性虚损性疾病,以期在针灸临床中应用传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其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眼病提供选穴参考。方法以《针灸大成》一书中所载治疗眼病的针灸选穴及处方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用穴数目、常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分布及特定穴应用,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频次分析。结果纳入针灸处方共118个,穴位162个,累计用穴频次共444次。选穴数目1~2穴的处方最多,频次高达76次,频率为64.4%;穴位使用频次前十的穴位依次为合谷、攒竹、睛明、头临泣、太阳、肝俞、风池、丝竹空、小骨空、上星;经脉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用穴频次为95次,占腧穴总频次的21.4%;头面部的腧穴数量及运用频次均居首位,共计54个穴位,使用频次达194次,频率为43.7%;治疗眼病的162个穴位中,属于特定穴的有109个,频率为67.3%,其中交会穴的使用频次最多,为117次,频率为26.4%。结论《针灸大成》治疗眼病,用穴少而精;多取阳经腧穴;选穴多归膀胱经;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为主;多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19.
明代杨继洲撰著的《针灸大成》是一部蜚声针坛的历史名著。学习《针灸大成》文选及《针灸大成》病案三十余首,深刻体会到杨氏临证用针选穴别具匠心,安排合理,疗效显著,不愧为明代的针灸大师。分析针灸学术思想,具体体现杨继洲临证十要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针灸大成》中大陵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应用探析,以期为现代临床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整理《针灸大成》中大陵穴的文献记载及现代应用,对其在定位、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归纳总结后进行分析。结果 大陵穴的腧穴定位与现代《经络腧穴学》第10版中所述定位相一致,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书中关于大陵穴主治证候的记载也较繁多,组方上多为配穴使用,《针灸大成》对刺灸法记录条文较少。结论 大陵穴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可治疗心胸、神志、脾胃、肢体经络、口臭、肺系、五官等疾患。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正确辨证组穴,灵活运用适宜的针刺方法、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