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组(G组)和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各40例。G组采用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C组采用单纯静脉快通道麻醉。记录2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手术结束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取罩时间、完全清醒时间,苏醒之后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AA/S)和简易智能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估。结果 C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高于G组(F分组=10.193,P=0.003);G组麻醉剂用量小于C组(P0.05);G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取罩时间显著短于C组,G组OAA/S评分较C组高(P0.05);G组患者术后MMES评分显著高于C组(F分组=8.876,P=0.012)。结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能让患者在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较快,并且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是老年患者较适宜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00例,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体重5080岁,性别不限,体重507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0):对照组(C组)和星状神经结节阻滞组(S组)。S组于麻醉前行右侧SGB,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于术前、术毕3、6、12 h采集右颈内静脉球部血液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浆中S-100β蛋白(S-100β)和烯醇化酶(NSE)浓度;于右颈内静脉逆行置管后即刻(T1)、SGB后20 min(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术毕时(T4)采集桡动脉和右侧颈内静脉球部血,测血气分析,计算脑血流量/脑氧耗比(CBF/CMRO2)、脑氧耗/脑糖耗比值(CMRO2/CMRGlu)及乳酸生成量(ADVL);记录患者T1、T2、T3、T4各时间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术前、术后3、7 d采用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与C组比较,S组S-100β和NSE浓度降低,CBF/CMRO2升高、CMRO2/CMRGlu升高、ADVL降低,MMSE评分升高(P<0.05)。结论 SGB可改善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氧代谢,减轻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镇痛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4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采用全身麻醉(A组)和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B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3、12和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前、术后12 h和24 h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变化及术后24 h术后认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 B组麻醉优良率(95.74%)明显高于A组(78.72%,χ2=6.114,P<0.05);B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B组术后3、12和24 h VAS明显低于同期A组(均P<0.05);两组术后12 h和24 h MMS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高于同期A组(均P<0.05);B组术后24 h POCD发生率(6.38%)明显低于A组(23.40%,χ~2=5.371,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和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且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郭力  胡燕  邹旋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14):2991-299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多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53例.全部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多神经阻滞(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及...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是以人体解剖标志进行定位,通过刺激神经寻找异感来定位神经,需患者配合,常需反复穿刺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超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阻滞,利用超声显像可直观地分辨出神经及周围组织,并在实时引导下将穿刺针准确地置于靶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40例,按照不同麻醉剂量将选取老年患者随机分成A、B、C、D 4组,采用神经心理学评估系列量表评估四组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状况,采用Z计分法检测术后老年患者产生认知功能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概率.结果 D组后1、7d简易精神状态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认知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I~Ⅲ级、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行硬膜外麻醉、B组行全身麻醉、C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通过MMSE评分统计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比较3种麻醉方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在手术后6 h、24 h及3 d时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C组患者在手术后3 d时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但在其他测量时段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7 d时POCD发生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能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短期POCD的发生率;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认知功能影响大于单纯全麻,但其恢复到术前水平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的64例老年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全麻组(n=32)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组(n=32)行超声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复合组VAS评分相比全麻组均显著更低(t=7.585、9.420、5.356、7.086,P<0.05);术后1 h、6 h、24 h时复合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全麻组(t=5.202、4.850、5.139,P<0.05);复合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吞咽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全麻组(t=17.465、24.759、26.513,P<0.05);复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8%,相比参照组的31.25%显著更低(χ^2=4.730,P<0.05)。结论给予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方案,可获得更理想镇痛效果,使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到更小影响,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86例择期开胸行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E组)及单纯全麻组(F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芬太尼及异氟烷的用量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E组患者与F组相比,E组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趋平稳,术中芬太尼及异氟烷用量少,术后清醒时间早及镇痛效果更好(P〈0.01)。结论:对肺部手术患者采取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单纯用全麻的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86例择期开胸行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E组)及单纯全麻组(F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芬太尼及异氟烷的用量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E组患者与F组相比,E组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趋平稳,术中芬太尼及异氟烷用量少,术后清醒时间早及镇痛效果更好(P<0.01)。结论:对肺部手术患者采取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单纯用全麻的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乳腺癌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免疫炎性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老年乳腺癌患者16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围术期不同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手术前与术后2 h,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肾素活性、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25~+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前(T0)SBP、DBP与HR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 min(T1)、1 h(T2)、拔管前10 min(T3)、拔管后10 min(T4)、拔管后2 h(T5)观察组SBP、DBP、HR变化较术前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与对照组比较,同时间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hs-CRP、IL-6、肾素、去甲肾上腺素与CD4~+、CD4~+CD25~+T淋巴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hs-CRP、IL-6、肾素、去甲肾上腺素、CD4~+CD25~+T淋巴细胞水平上升,CD4~+水平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乳腺癌根治术,可以有效防治手术应激,减少免疫炎性反应损伤,保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胡旭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5):3290-3291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患者麻醉后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焦虑、精神错乱、记忆障碍以及人格改变等〔1〕,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关于不同麻醉方式与POCD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主要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PO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氯胺酮对眼科球后神经阻滞术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眼科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氯胺酮0.3 mg/kg,n=33)和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n=32)。采用简易神经状态检查量表(SPMSQ)评估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状态。记录镇痛、镇静、眼压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术前基础认知状态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术后氯胺酮组认知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均未发生眼压增高和继发性眼球震颤。氯胺酮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镇静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0.3 mg/kg氯胺酮可明显改善眼科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状态,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对眼内压及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患者手术诊疗需求与日俱增,在常见手术中老年患者(≥60岁)占比已高达30.4%~ 65.9%[1]。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以术后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理解和社交能力损伤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生将显著降低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住院周期,增加病死风险。高龄是导致PND的独立危险因素[2],  相似文献   

16.
<正>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患者术后短期内思维、认知、意识、定向、记忆及睡眠等功能可逆性、波动性紊乱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POCD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骨科手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患者发生POCD的可能性也更大。本研究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POCD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老年骨科患者102例均分为全麻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6076〔平均(67.28±12.3)〕岁;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方式对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3例60岁以上需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硬脊膜外阻滞麻醉组(观察组,46例)和全身麻醉组(对照组,47例),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术前1 d、术后6 h、术后1、3、7 d的认知功能,并检测患者术前10 min、术毕30 min、术后1 d及术后3 d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不同的麻醉方式及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麻醉方式和术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术后6 h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观察组:P=0.000;对照组:P=0.000);对照组术后6 h及术后1 d的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6 h:P=0.003;术后1 d:P=0.007);观察组术后6 h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3.0%vs 31.9%,P=0.030)。术后不同时间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有显著差异,术后30 min两组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相比术前10 min均出现明显升高(观察组:P=0.010;对照组:P=0.000),但两组间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在术后不同时点无明显差异。结论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方式对老年肺癌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轻,患者POCD发生率低,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筋膜阻滞麻醉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疼痛应激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复合安慰剂麻醉,观察组行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筋膜阻滞麻醉,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应激指标、镇痛及镇静药物用量及肠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T0、T1、T4时间点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T0时间点前列腺素(PG)E2、P物质(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3、T4、T5、T6时间点PGE2、SP明显高于观察组(均P0.001);对照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均P0.001);对照组术后GSR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筋膜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应激,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于晓荣  李扬 《心脏杂志》2012,24(5):630-633
目的:观察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并发心脏病的老年患者行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探讨该方法是否能降低患者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拟行择期膝关节镜手术并发心脏疾患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辅助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记录手术中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感觉、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72 h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HR变化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麻醉后MAP呈下降趋势,在麻醉后10 min及15 min,MAP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5),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B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P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明显高于B组(10%,P<0.05)。A组患者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0.9) min和(4.1±2.3) min]均短于B组[(7.9±2.4) min和(15.2±4.1) min,P<0.05]。但B组患者感觉阻滞维持时间[(418±103) min]明显长于A组[(182±99) min,P<0.05],且运动阻滞维持时间[(282±68) min]明显短于A组[(305±76) min,P<0.05]。术后6 h B组患者的VAS评分[(1.1±0.2)分]明显低于A组[(5.2±1.7)分,P<0.05]。结论: 对于并发心血管疾患的老年高危患者施行下肢手术,采用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更有利于术中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并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镇痛时间更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肘关节周围关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78例进行研究,以抽签的办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采取全身麻醉的为对照组(n=39),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为研究组(n=39),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T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