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痹证是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肿胀、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本病病程复杂.常出现寒热错杂证候。寒热并用法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治法.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倍受古今医家推崇。外邪侵袭久而化热、人体禀赋偏胜、失治误治等皆可成为寒热错杂证形成的原因。寒热并用法乃从古至今治疗痹证常用的方法。临床中要因势利导。运用寒热性味各异的对药进行治疗.且应注意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分清寒热的孰轻孰重.据此来调配寒热药物之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4.
5.
6.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故对寒热错杂证,当以寒热并用疗法,效果始著。然寒热错杂之证,其肇常异,其证多惑,而寒热并用之法,亦当有别。笔者勒要钩玄,探讨如次。寒热饮燥易从化表里不偕常兼挟邪之为患,常不单一。如寒邪弥笃,治之热 相似文献
7.
寒热并用法的阐释始于《黄帝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现广泛运用于临床。文章由病案入手,结合笔者运用该法的临床体会,分别以半夏泻心汤、温经汤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例,论述了寒热并用法应用的必要性、药物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杂病提供一些思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王琪主任中医师认为,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时,如果将"炎症"等同于"湿热",一味地使用清热化湿解毒之品,往往疗效不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多兼有阳气受损,故主张以寒热并用为治疗本病之大法,方用乌梅丸加减,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寒热并用法是《伤寒论》治疗法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书112方中,寒热并用的方剂约占四分之一。这些方剂组成严谨,配位精当,临床疗效卓著,因其有宝贵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和发展。既使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此法仍不失为临床治疗学中的一个有效之法。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使其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这 相似文献
10.
11.
12.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3.
14.
寒热并用治法始见于《伤寒杂病论》,采用温热药与寒凉药配合,相反相成,针对寒热错杂等复杂病机进行阴阳调节。临床运用乌梅丸、小青龙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大黄附子汤等寒热并用的经方,分别辨治脾系病、肺系病、心系病、风湿病以及急重病等,疗效显著,显示中医药配伍的精妙。附验案5则。 相似文献
15.
16.
张仲景《伤寒论》寒热并用方53首,其中典型方剂8首,均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的作用。通过对8首方剂病机理论及方药分析的探讨,明确其中异同,半夏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病位在脾胃;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为胃热脾寒;黄连汤调和阴阳而治疗胃热肠寒;乌梅丸调和阴阳而功在治蛔,为胃热肠寒;麻黄升麻汤调和阴阳,功在发汗,为肺热脾寒;柴胡桂枝干姜汤调和阴阳,治疗胆热脾寒;栀子干姜汤调和阴阳,为膈热脾寒;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胃热肾寒。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灵活巧妙地运用寒热并用配伍方法,散寒之中配以清热,清热之中伍以温散,温清两法并投,为后世立下了寒热并用的典范,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也由此成为方剂配伍的指导原则.寒热并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调理阴阳、三因制宜、祛邪扶正的基本原则,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寒热药物并用,在处方组成中是比较普遍的,自古到今,经方及时方中常常寒热药物并用,温清二法共投,这种配伍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和祛邪扶正、三因制宜、调理阴阳的基本原则,这是方剂配伍中的作用与规律。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寒热并用在方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寒热并用法,是指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笔者临床体会到,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的主要证型,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马秀文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