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未治疗抑郁障碍患者快感缺失特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选取106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采用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评估快感缺失程度、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BSI)评估自杀意念,若BSI第4和第5条目均为0分,则为无自杀意念,将研究对象分为有自杀意念组(66例)和无自杀意念组(40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SHAPS得分与HAMD得分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PS得分与BSI得分呈正相关(r=0.70,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快感缺失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2.34,95%CI:1.58~3.47,P<0.001)。结论:快感缺失可能部分独立于其他抑郁症状,是首发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首发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和脑损伤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卒中病人的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和脑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单一首发病灶的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用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四合一简式 ,汉密顿抑郁量表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1 前部卒中病人FIQ (总智商 ) ,VIQ (语言智商 )和V (词汇 )分显著低于后部 (P <0 0 5or 0 0 1) ;2 抑郁组智力各分非常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1) ,非抑郁组PIQ (操作智商 ) ,PA (图排 )和PC (填图 )分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5or 0 0 1,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智力比较未发现差异 (P >0 0 5 ) ;3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智力与抑郁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结论 :前部卒中和抑郁的病人更易产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完全性生长激素缺乏(CGHD)患儿与特发性矮小(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5年1月-2019年1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确诊的CGHD与ISS患儿各12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CGHD组男8例、女4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刺激释放试验的峰值水平<5.0 μg/L;ISS组男9例、女3例,年龄5~14岁,生长激素的峰值水平>10.0 μg/L。选取患者首诊时所采集的颅脑T1WI MRI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双侧半球与全脑皮质的脑沟深度与曲率均值应用FreeSurfer软件获得。将同一脑区的脑沟深度与曲率测量值进行组内平均与组间相减,以分别获得每个脑区该测量值的组内均值分布图与组间差异值分布图。两组患儿上述测量均值的组间差异应用协方差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GHD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05±0.073)mm、(0.416±0.073) mm、(0.411±0.060)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64±0.023)mm-1、(0.259±0.017)mm-1、(0.261±0.019)mm-1。ISS组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脑沟深度分别为(0.493±0.069)mm、(0.502±0.062) mm、(0.497±0.057)mm;左、右侧半球与全脑的曲率(×10)分别为(0.250±0.021)mm-1、( 0.247±0.025)mm-1、(0.249±0.022)mm-1。两组患儿的双侧大脑半球与全脑脑沟深度比较(F=9.288、F=8.874、F=12.545)、左侧半球与全脑曲率比较(F=4.688、F=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儿脑沟深度与曲率在全脑的分布规律相似,但存在脑区间测量值大小与分布范围的差异。结论 CGHD患儿与ISS患儿大脑皮质脑沟深度与曲率的MRI测量值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其运动、智力或其它相关功能发育相对落后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抑郁障碍患者的人际人格结构,比较他们与正常人群的差异性。方法采用人际问题量表(IIP-32)测量36名被明确诊断为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以某高校的1801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对照人群。结果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在PA(主导/控制)、BC(报复/自我中心)、DE(冷漠/距离感)、FG(社交逃避)和HI(顺从/不自信)和总量表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4.0~4.83,P<0.001);两组被试的人际关系环状结构图存在明确差异(t=-6.16~-2.39,P<0.001)。结论抑郁障碍人群的人际问题要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抗抑郁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性功能的影响以及精神科医生对抑郁障碍患者性功能状况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调查,选择9所大学附属医院精神专科或综合医院精神科门诊精神科医生200名和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调查精神科医生对抑郁障碍患者性功能状况的认识和处理,以及回顾性研究患者在正常状态、未治疗抑郁状态和抗抑郁药治疗后的性功能状况。结果:共有147例患者进入分析。患抑郁障碍后,患者性反应周期的各环节(除男性射精不适)均表现出功能明显下降,包括性渴望障碍(性欲低下、性厌恶),女性性唤醒障碍和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高潮抑制、性交不适(女性)以及性关系满足感下降。经过抗抑郁治疗后,患者自评疾病严重度改善53.7%,但是性功能水平持续处于低功能状态,仅女性"性关系满足感"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抑郁障碍的发作次数≥2是正常状态下射精困难的危险因素(B=1.983,P=0.043),患病后思考能力下降是射精困难的保护性因素(B=-1.878,P=0.027);女性患者抑郁障碍的发作次数≥2是正常状态下阴道润滑障碍的危险因素(B=0.864,P=0.011),患病后入睡困难是性交满意度下降的危险因素(B=-0.965,P=0.007)。未发现不同治疗之间性功能的差异。79.5%的医生认为性功能方面的问题对抑郁障碍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分别有73.8%或77.5%的医生从不或偶尔询问患者的性功能状况或性功能方面的要求。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性功能问题常见,多数医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远远不足,可能会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治疗选择以及患者对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以绝对功率作为测量指标,观察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和正常对照脑电图特征的差异,探讨脑电特征的差异在重度抑郁发作诊断中的价值。对象和方法1·1对象患者:选择来医院就诊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年龄18~59岁,性别不限,一年之内起病,未经精神科系统治疗(抗抑郁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9年中抑郁症状的转归及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64例首次发病住院患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中文版(SANS-CV)、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对患者在入院时及治疗后9年中每年进行一次评定,并据此计算缓解时间。结果:共139例患者完成随访。从治疗后的第1年起,每年末HAMD总分≥8分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6%~13.7%,治疗后1~9年的HAM D总分均低于入院水平(P0.001)。入组时HAM D总分与治疗后9年中的缓解时间、9次年末的去除焦虑抑郁因子BPRS总分、SANS-CV、CGI及GAF分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结论:经抗精神病药治疗1年之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抑郁症状迅速减轻,此后在较低水平上略有波动;急性期抑郁症状水平不能预测精神分裂症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气质类型和个性因素的差异,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和单向抑郁发作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一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临床上确诊的单相抑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各60例,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其个性特点,比较两组患者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个性因素和气质类型上的差异。结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胆汁质,而单相抑郁患者为胆汁质的仅为1/4,两组患者在气质类型(即EPQ的个性象限)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在EPQ的各个性因素分析上,单相抑郁患者的内外向因素分、情绪稳定性因素分均显著低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而掩饰因素分及精神病性因素分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在EPQ的个性因素和气质类型上均有显著不同,EPQ测试结果在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5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双相Ⅰ型组23例及双相Ⅱ型组33例)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抑郁症状,并检测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选择32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参数在组间差异及其与HAMD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相Ⅰ型和Ⅱ型组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CAT及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身高、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等因素后HAMD评分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β=0.46,P<0.05),与SOD(β=-0.27,P<0.05)、CAT(β=-0.41,P<0.05)和GSH-PX(β=-0.34,P<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发生过程,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住院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住院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情况,为卒中后抑郁的早期识别和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在城乡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抽取405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其中含少数民族80例,应用复合性国际诊断问卷-3.0(CIDI-3.0)中文版作为筛查和诊断工具进行测评。结果: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筛查阳性率为26.2%,诊断阳性率为5.4%。少数民族(15.0%vs.3.1%)、农村居民(8.2%vs.1.7%)和体力劳动者(7.8%vs.2.3%)中诊断阳性率高于汉族、城市居民和非体力劳动者(均P<0.05)。结论:住院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5.4%,少数民族患病率为15.0%,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风险因素中应重视民族、居住地及职业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病理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ELISA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各30例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2、-6(IL-2、-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6受体(sIL-2R、-6R)浓度,以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2个患者组血浆IL-2、-6和sIL-2R、-6R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sIL-2R高于抑郁症组(P<0.05),而IL-2、-6和SIL-6R低于抑郁症组(P<0.01).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组m浆IL-2和sIL-6R、抑郁症组血浆IL-2、sIL-6R、sIL-2R和IL-6均下降(P<0.01);精神分裂症组血浆IL-2和sIL-6R仍低于抑郁症组(P<0.05);精神分裂症组血浆sIL-2R和IL-6、抑郁症组血浆sIL-6R仍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和首发抑郁症患者均处于免疫激活状态,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可能是二者表现不同临床症状的免疫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应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软件(CANTAB)中RVP、DMS、IED 3项测验对48名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及48名正常对照施测,分析两组被试注意能力、工作记忆能力、执行功能的差异,并了解上述认知功能和总体焦虑水平、状态焦虑、特质焦虑的相关性。结果: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组RVP测验正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4.38,P0.05),平均反应时显著长于对照组(t=4.66,P0.05);DMS测验中多项延迟测试任务正确数都显著低于对照组(t=-6.31~-3.62,P0.05),平均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对照组(t=3.45~4.17,P0.05);IED测验中总错误数(t=3.33,P0.05)、外维转换错误数(t=2.48,P0.05)、完成测试数(t=2.59,P0.05)显著大于对照组。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组DMS多项延迟测试反应时、IED外维转换错误数与GAD-7、SAI、TAI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RVP正确率与GAD-7、SAI得分成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首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多项认知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肿瘤患者抑郁障碍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调查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肿瘤科病房住院的 10 4例肿瘤患者 ,以其中符合DSM -Ⅲ -R重症抑郁诊断者 ,共计 2 0例 (无抑郁症史 )为研究组 ,其中男 12例 ,女 8例。随机选择同期在华西医大附一院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2 1例做对照组。两组进行了Hamilton抑郁量表及Hamilton焦虑量表评定比较[2 ] 。结果 在 10 4例肿瘤患者中发现符合重性抑郁症标准的患者有 2 0例 ,占19 2 3 %。HAMD及HAMA总分及各项目分比较发现 ,研究组HAMD量表的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3 0 3± 7 7/ 3 4 5±4 9,t =2 2 1,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衰老时人大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子显微镜对10例正常老年人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皮质进行了研究。发现神经元核内出现包含物,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质内出现多形态的纤维性包含物,线粒体变性,胞质空泡化以及脂褐素体的沉积等。突触的变性发现为突触前、后末梢内线粒体变性,突触小泡的融合破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ICD-10诊断标准,比较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障碍(psychotic major depression,PMD)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障碍(non-psychotic major depression,NMD)患者在人口学资料与临床特点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首发未药物治疗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与正常对照组青少年之间的异同。方法:对18名首发未治疗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年龄性别匹配的18名青少年健康对照组进行脑三维结构扫描,对脑灰质体积异常变化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分析方法VBM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抑郁组相比对照组VBM灰质形态学体积增加的部位主要在右脑颞上回及双侧颞叶颞中回,尤其是BA22和BA19;抑郁组相比对照组VBM体积减少部位主要位于右脑额叶(BA11,47)、左脑顶叶(BA7,40)和右脑顶叶(BA5),左脑岛叶(BA13)及左脑颞叶(BA13)。结论:抑郁组相比对照组的灰质体积以下降为主,主要在右脑额叶及左脑顶叶、右脑顶叶、左脑岛叶和左脑颞叶。  相似文献   

17.
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 ,其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与IL - 1、IL -2、IL - 6等细胞因子有关 ,抑郁时各种神经递质通过对HPA轴的影响 ,作用并损伤各种脑区 ,产生各种抑郁症状。长期抑郁引起脑病理学改变 ,神经元数目减少 ,脑裂加深扩大等 ,其fos .jun等蛋白表达也异常 ,进一步表明抑郁障碍是分子疾病  相似文献   

18.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干预对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障碍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CCMD -Ⅱ -R诊断标准的 72例抑郁性神经症和 10例抑郁症患者 ,按性别、年龄、文化等基本相同 ,分成对照和实验组各一半 ,实验组给以 6周的心理干预 ,两组均不用药物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及三个月后 ,测评老年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理干预前两组老年抑郁量表 (SDS)得分分别为 17 41± 3 19、 17 5 1± 2 44,三个月后对照组下降不显著 ,而实验组明显下降 ( 17 5 1± 2 44/ 8 93± 5 5 2 ,t=10 89,P <0 0 0 1) ;生活满意度 (t=4 33,P <0 0 0 1)实验组显著提高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社会支持评定实验组 ( 31 15± 6 37/ 36 32± 6 86 ,t =4 93,P <0 0 0 1)也显著提高 ,而对照组则不明显。结论 :社区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改变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抑郁情绪 ,改善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躯体化障碍患者抑郁症状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躯体化障碍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44例符合CCMD-3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研究组)和 92例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对照组),分别用HAMD、SDS、SCL-90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HAMD认知障碍因子分及SCL-90人际关系、恐怖及偏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临床以躯体性焦虑、胃肠道及疑病等症状为主,自罪、自杀、工作和兴趣减退、激越等症状较轻.结论:躯体化障碍的抑郁症状因躯体症状的掩盖而更易被忽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抑郁障碍患者自助小组的效果,为推进抑郁障碍患者自助、拓展康复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年内参加4次以上抑郁自助小组的患者21例,根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采用自编小组效果调查表调查患者参加小组后的感受、收获或发生的变化。结果:访谈分析发现,自助小组的效果包括症状改善、规范治疗及提高依从性、促进康复、提升自尊自信4方面。自编小组效果调查表结果显示,收获较大的前3个方面为获得经验、对治疗有信心、学习自我调节。结论:抑郁自助小组可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治疗依从性,从提高社交技能、接纳疾病等多方面促进康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尊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