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比较非限定骨髓剂量的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和限定骨髓剂量的调强放疗(bone marrow sparing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BMS-IMRT)在宫颈癌术后靶体积剂量覆盖及危及器官保护中的差异,探讨BMS-IMRT治疗计划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在医师工作站勾画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CTV),CTV 均匀外扩1 cm 生成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PTV),勾画小肠、直肠、膀胱、骨髓等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利用Monaco 5.11计划系统设计IMRT和BMS-IMRT两种治疗计划,PTV 95%体积要求达到处方剂量50 Gy,比较靶区各项指标及OAR体积剂量参数。结果 BMS-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不如IMRT,靶区平均剂量提高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IMRT治疗计划的通过率下降,其中绝对剂量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9.466±0.150)% vs (99.750±0.175)%,t=3.576,P=0.016]。BMS-IMRT治疗计划中骨髓的V10、V20、V30、V40分别比IMRT下降1.99%、10.30%、13.79%、2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计划小肠V45和V30、膀胱V40、直肠V40和V50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术后BMS-IMRT和IMRT计划剂量差别不明显,BSM-IMRT可降低骨髓剂量受照体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治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靶区剂量分布、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3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3D-CRT临床资料,其中72例2000年8月—2004年12月治疗者为A组,131例2006年10月—2008年12月治疗者为B组。A和B组等效中位剂量为66 Gy和60 Gy。采用放疗计划系统评价剂量分布,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A和B组物理参数比较,A组GTV、CTV和PTV的Dmax、Dmean、V65明显高于B组(P<0.05);GTVV50,CTVD95、CTVV60~50,PTVD100~90、PTVV55~50,B组明显高于A组(P<0.05);GTVD100~90、GTVV60~55、CTVD90和CTVV60、PTVV60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心脏和脊髓受照剂量以及急性期放射性肺炎和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全组放疗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6%、18.8%、14.5%。A组和B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5. 8%、15.3%、10.5%和59.3%、20.8、16.9% (P<0.05)。结论 随着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应用的日益成熟,Ⅲ期NSCLC靶区剂量分布更合理,在降低放疗处方剂量、减少放疗不良反应的同时,肿瘤靶区实际受照剂量和放疗疗效并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在本院行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86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0.47% (9/86)。单因素分析显示,照射野、患侧肺平均照射剂量及患侧肺V5、V10、V15 、V20、V25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20是影响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患侧肺V20是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行三维适形放疗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胸内不同三维空间位置原发肿瘤靶区选择精确放射治疗的优势.方法:2006年11月至2009年7月完成调强适形放疗(IMRT)或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51例初治的Ⅲ期+Ⅳ期NSCLC患者,将已完成的IMRT和3D-CRT计划病例分别重新设计三维适形放疗(r3D-CRT)和调强放疗(rIMRT)计划,统计分析两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在射野数目、方向、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相似时的正常肺剂量体积变化.结果:按"坐标"分区后不论3D-CRT组还是IMRT组,IMRT的肺V20显著低于3D-CRT(均P<0.05),多数空间分布病灶的平均肺剂量也显著降低;IMRT组在内区、中区病灶的肺V50显著降低(均P<0.05),而外区、上下区相似;rIMRT的肺V5在外区、中区、内区显著低于3D-CRT(均P<0.05);两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Ⅲ+Ⅳ期NSCLC不同三维空间位置胸内病灶,相同计划设计参数条件下IMRT显著降低正常肺剂量体积,尤其是原发肿瘤位于内区和中区时的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对比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中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NSCLC患者90例进行CT检测,据其CT定位图像分别设计IMRT及3D-CRT两种计划。据放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IMRT组(n=45)及3D-CRT组(n=45),两种放疗计划的处方剂量均为64 Gy/32 f照射,并可满足靶区及关键器官的剂量要求。[结果] IMRT组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13.33%)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8.89%)均显著性低于3D-CRT组的31.11%及53.33%(P<0.05),而两组间临床缓解率(RR)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3D-CRT组比较,IMRT组靶区剂量均匀性(HI)显著性降低(P<0.01),而靶区最大剂量(PTV Dmax)、靶区最小剂量(PTV Dmin)、靶区平均剂量(PTV Dmean)及靶区适形度(CI)显著性升高(P<0.01);与3D-CRT组比较,IMRT组肺V5显著性升高,而肺V20、肺V30及平均肺剂量(MLD)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间肺V10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3D-CRT组比较,IMRT组脊髓最受量(Dmax)、脊髓平均受量(Dmean)、心脏V35、食管V50及食管V60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IMRT与3D-CRT对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但IMR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合理,可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6.
荀雷  陈红  史珂 《实用癌症杂志》2022,(9):1537-1540+1548
目的 研究不同放疗技术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已行乳腺癌根治术且需要术后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技术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混合调强放疗(Hybri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Hy-IMRT)的6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放疗后靶区剂量学指标、器官剂量学及不良反应,放疗前、后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2组患者放射治疗预后。结果 放疗后观察组D95%大于对照组(P<0.05),V105%和V1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CI更接近1,适形度更好(P<0.05);观察组HI低于对照组,其靶区内剂量更均匀(P<0.05)。观察组放疗后器官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放疗后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消化障碍、白细胞下降、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食管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7.
张林  向森  孟强 《实用癌症杂志》2023,(2):263-265+269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靶区及危及器官中的剂量参数差异。方法 选取72例晚期NSCLC并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治疗计划将患者分为VMAT组38例和IMRT组3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靶区剂量学参数和累计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差异。结果 VMAT组PTV中Dmin、Dmean、Dmax均低于IMRT组,HI低于IMRT组,CI高于IMRT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MAT组双肺的MLD以及不同剂量区V5、V10、V20、V30都要高于IMRT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方面的V30与...  相似文献   

8.
杨燕光  王金云  张珏 《中国肿瘤》2014,23(10):873-877
[目的]分析比较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疗效及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02例,其中52例采用3D-CRT,50例采用IMRT治疗,处方剂量PTV:56~64Gy/28~33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其中10例患者的CT定位图像,分别设计IMRT和3D-CRT计划,给予DT:64Gy/32f照射,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2种治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结果]10例IMRT计划中肺的V20、V30及肺平均剂量低于3D-CRT,而V5高于3D-CRT计划(P〈0.05),V10无差异(P〉0.05)。IMRT的靶区适形指数(CI)和靶区均匀指数(HI)均优于3D-CRT(P〈0.05),IMRT计划中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较3D-CRT低(P〈0.05)。IMRT组与3DCRT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46.0%、28.0%和76.9%、36.5%、19.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个月和18个月(P〉0.05),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0.0%、34.0%、16.0%和63.5%、25.0%、9.6%,中位PFS分别为18个月和16个月(P〉0.05)。同步放化疗患者1、2、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5%、71.4%、47.6%和85.7%、52.3%、33.3%,与序贯化放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MRT组与3D-CRT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76.0%、55.8%(P〈0.05),急性放疗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调强放射治疗的计划可以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同时降低危及器官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胃食管交界腺癌根治术后不同照射技术对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分布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优选方案。方法 对 9例行根治性食管近端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后的胃食管交界腺癌患者分别进行5个野静态IMRT、双弧VMAT和HT计划设计,通过DVH评价不同照射技术对靶区CI、HI和对OAR受量影响。放疗剂量45 Gy (1.8 Gy/次),同期每天口服替吉奥80 mg/m2,放疗日分2次口服。结果 HT靶区CI和HI好于IMRT和VMAT。对肠道和骨髓保护HT亦优于IMRT和VMAT。VMAT左肾 V20、V30和心脏 V30低于IMRT和HT,而IMRT双肺 V5、V10较低;V20和 Dmean三种技术差异不大。子野跳数平均数VMAT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固定野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保留卵巢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纳入完成保留卵巢的宫颈癌根治术的15例患者,每例患者均分别采用VMAT和IMRT两种技术制定放疗计划,分别比较2种放疗方法的靶区适形度(CI)和均匀性(HI)、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差异。结果 应用VMAT放疗技术的肿瘤靶区CI为0.921±0.040,与IMRT相当(0.933±0.037)(P=0.263),而VMAT的HI为(1.068±0.024),优于IMRT(1.095±0.037)(P=0.02)。对于卵巢的保护,IMRT计划的V5、V7、Dmax均小于VAMT计划(P<0.05)。对于其他正常组织,肠管V10~V40、膀胱V20~V40、直肠V20~V46 IMRT均具有剂量学优势,但两种计划股骨头受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保留卵巢的宫颈癌根治术后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直肠癌放射治疗过程中,不同放疗技术和不同治疗体位对小肠受照射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8例直肠癌患者,膀胱充盈的状态下,治疗体位为仰卧位和俯卧位下分别扫描两组定位CT图像,分别传输至计划系统。在两组CT图像上分别制作三维适形(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比较小肠在接受不同剂量的受照绝对体积差异(V5~45)。结果:相同体位,IMRT相比3D-CRT,小肠V45明显降低,V15两者基本接近。采用相同放疗技术,俯卧位相比仰卧位小肠V45和V15均明显降低。结论:直肠癌放射治疗,相比放疗技术,治疗体位对小肠受照体积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与盆腔骨接受剂量体积相关性,为明确盆腔放疗骨受量限制参数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我院行非姑息性放疗的宫颈癌102例、直肠癌53例、前列腺癌34例。所有患者盆腔照射剂量50.0~50.4Gy,不同肿瘤病灶或瘤床区给予10~24Gy加量。宫颈癌和直肠癌常规给予同步化疗,前列腺癌给予内分泌治疗。收集整理患者靶区骨体积和V10、V20、V30、V40、V50及放疗期间至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和放疗后6个月以上骨髓抑制RTOG分级。单因素分析骨受照体积与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分析骨髓抑制分级与年龄、化疗、放疗剂量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腺癌放疗患者总早期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7.5%、79.2%、70.6%,≥2级骨髓抑制率分别为65.7%、62.3%、35.3%。晚期骨髓抑制1级11例,2级7例,≥2级发生率3.7%。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患者靶区骨体积分别为(746.30±27.84)、(736.15±28.72)、(740.70±35.08) cm3(P=0.023)。接受不同照射剂量骨体积剂量百分比与早期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10、V20、V30、V40和CV10、CV20、CV30、CV40与骨髓抑制分级无相关性(P>0.05),V50和CV50与骨髓抑制之间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V50=72.33 cm3和V50=9.42%是≥2级骨髓抑制的诊断界值。结论 盆腔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与靶区骨受照射体积和剂量相关。在盆腔总剂量50Gy下,≥2级骨髓抑制与骨≤V40和绝对值与无明确关系,与病灶区加量和是否化疗无关,但与骨V50和绝对体积有关。V50=9.42%或CV50=72.99 cm3是≥2级骨髓抑制发生的临床参考界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与盆腔骨接受剂量体积相关性,为明确盆腔放疗骨受量限制参数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我院行非姑息性放疗的宫颈癌102例、直肠癌53例、前列腺癌34例。所有患者盆腔照射剂量50.0~50.4Gy,不同肿瘤病灶或瘤床区给予10~24Gy加量。宫颈癌和直肠癌常规给予同步化疗,前列腺癌给予内分泌治疗。收集整理患者靶区骨体积和V10、V20、V30、V40、V50及放疗期间至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和放疗后6个月以上骨髓抑制RTOG分级。单因素分析骨受照体积与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分析骨髓抑制分级与年龄、化疗、放疗剂量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腺癌放疗患者总早期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7.5%、79.2%、70.6%,≥2级骨髓抑制率分别为65.7%、62.3%、35.3%。晚期骨髓抑制1级11例,2级7例,≥2级发生率3.7%。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患者靶区骨体积分别为(746.30±27.84)、(736.15±28.72)、(740.70±35.08) cm3(P=0.023)。接受不同照射剂量骨体积剂量百分比与早期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10、V20、V30、V40和CV10、CV20、CV30、CV40与骨髓抑制分级无相关性(P>0.05),V50和CV50与骨髓抑制之间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V50=72.33 cm3和V50=9.42%是≥2级骨髓抑制的诊断界值。结论 盆腔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与靶区骨受照射体积和剂量相关。在盆腔总剂量50Gy下,≥2级骨髓抑制与骨≤V40和绝对值与无明确关系,与病灶区加量和是否化疗无关,但与骨V50和绝对体积有关。V50=9.42%或CV50=72.99 cm3是≥2级骨髓抑制发生的临床参考界值。  相似文献   

14.
张旭  李凯  李娜  贾明轩 《现代肿瘤医学》2016,(20):3213-3216
目的:比较3D-CRT、IMRT、VMAT三种技术在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皮肤受照剂量的差异。方法:选取10例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3D-CRT、IMRT、VMAT三种计划,比较三种计划间靶区适形度、均匀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及皮肤等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结果:靶区适形度IMRT(0.64±0.04)及VMAT(0.64±0.09)均优于3D-CRT(0.33±0.03)(F=82.2,P<0.05);均匀指数IMRT及VMAT分别为(0.12±0.02)和(0.11±0.02),好于3D-CRT(0.14±0.01)(F=8.1,P<0.05)。皮肤受照剂量比较中V30、V40、V45、V50、Dmean各项指标IMRT及VMAT均好于3C-CRT(F=9.0~125.6,P<0.05);对IMRT及VMAT作进一步LSD比较:V30、V50、D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等于0.109、0.571、0.258),而V40及V45 VMAT比IMRT分别降低了5.6%和3.47%(P分别等于0.000及0.027)。结论:左乳腺保乳术后放疗中相比于3D-CRT,IMRT及VMAT两种技术提供了更好的靶区剂量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皮肤受照剂量;而VMAT相比于IMRT可进一步降低皮肤V40及V45受量。  相似文献   

15.
放疗加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5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程适形放疗加化疗治疗术后复发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58例术后复发直肠癌随机分为后程适形放疗加化疗组(适形组)29例,普放加化疗组(对照组)29例.前程采用三野等中心照射40GY,后予适形推量至65~70GY,对照组后程用两斜野照射推量至DT55~60GY,两组均于放疗第一周予FP方案(5-Fu 500mg/m2 d1~5;DDP 30mg/m2 d1~3)化疗一周期,放疗结束后再化疗3~5周期.结果适形组和对照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5.5%、48.3%(P〈0.05),适形组和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58.6%和82.8%、41.3%(P〈0.0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和21个月.毒副反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均可耐受.结论后程适形放疗加化疗治疗术后复发直肠癌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手术联合术后适形调强放疗治疗早期颅内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早期颅内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手术联合普通放疗治疗;研究组35例,给予手术联合术后适形调强放疗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安全性、肿瘤复发率、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59%,2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Ⅰ~Ⅱ度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放射性损伤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度上述指标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肿瘤复发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联合术后适形调强放疗治疗早期颅内胶质瘤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手术后调强放疗(intensive radiotherapy,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按受试顺序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55例术后采用3D-CRT治疗,研究组55例术后IMRT治疗,观察2组在疗效等指标上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在血小板下降、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下降、消化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放射性直肠炎及放射性膀胱炎等Ⅲ级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部复发率16.36%、远处转移率7.27%,研究组局部复发率7.27%、远处转移率3.6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前生理维度、社会家庭维度、情感维度、功能维度、宫颈癌特意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宫颈癌术后IMRT和3D-CRT疗效相当,但IMRT不良反应相对较低,生活质量更高,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调强放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3例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采取CT定位和PHLIPSPinnacle38.0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例患者进行IMRT和3D-CRT放疗计划设计和剂量计算,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及直肠、膀胱、股骨头等正常组织受量的差异。[结果]IMRT计划中临床靶区的平均剂量(Mean)、D95、D100及CI值均高于3D-CRT计划(P〈0.01)。IMRT计划中,直肠D50、D25、V70、V45及膀胱D50、V60、V40均低于3D-CRT计划(P〈0.05);股骨头D50显著性低于3D-CRT计划(P〈0.01),而D5与3D-CRT计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放疗中,IMRT剂量分布优于3D-CR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前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五野调强放射治疗(5F-IMRT)计划的剂量学特点,及其术前放疗较佳的放疗技术.方法:对27例拟行术前放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3D-CRT和IMRT 2套治疗计划设计,比较2种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学特点以及小肠、膀胱和双侧股骨头等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及体积.结果:5F-IMRT计划中适形指数(CI)为(0.805±0.050),大于3D-CRT(0.698±0.060),P<0.001;2种计划的GTV均匀指数(HI)值均非常接近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F-IMRT计划中HICTV和HIPTV值均分别小于3D-CRT计划,P<0.05.5F-IMRT计划中小肠D5、Dmin和Dmax与3D-CRT相应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mean低于3D-CRT,P<0.05;5F-IMRT计划中小肠V30高于3D-CRT,而V50则前者低于后者,差距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1.类似的结果也见于膀胱.5F-IMRT计划中左、右股骨头Dmin和Dmax均低于3D-CRT,V40也明显小于3D-CRT,P<0.05.结论:直肠癌术前放疗5F-IMRT计划剂量分布适形性及均匀性明显优于3D-CRT,且能更好地保护直肠周边邻近的正常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7例行IMRT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IMRT组,将47例行普通放疗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普通放疗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近期疗效、急性不良反应和3年的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IMRT组盆腔淋巴结完全消失和缩小消退的比例均高于普通放疗组(P﹤0.05).IMRT组3年死亡29例,累积生存率为38.3%,普通放疗组3年死亡34例,累积生存率为27.7%,IMRT组和普通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9(23~35)个月和13(7~20)个月,IMRT组中位生存时间长于普通放疗组(P﹤0.05).IMRT组消化系统和骨髓抑制等急性不良反应均较普通放疗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MRT组均未出现3级不良反应.结论 I MRT不仅可以提高瘤体组织的放射剂量,还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减少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延长患者治疗后3年的中位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