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南京市江宁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南京市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组员健康状况评价表,分别于干预前后对104例自愿参加项目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相应的生化指标,比较干预前后变化。结果干预后,患者糖尿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其中"正常空腹血糖范围、血压控制范围、饮食治疗原则、各类食物摄入量排序、中国成人推荐食用油摄入量"等知晓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我管理行为方面,在"听糖尿病讲课、经常与医生讨论糖尿病、家中有血糖仪、掌握自我足部检查方法、采取措施控制体重"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平均血糖水平下降了0.31mmol/L。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干预效果较好,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改善了患者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糖尿病患者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前后认知与行为的改变,为在社区推广应用健康自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进行社区动员招募糖尿病患者,对符合条件、自愿参与自我管理的患者以连续6周,每周1次的频率给予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糖尿病足等并发症、高(低)血糖急症以及负面情绪处理等知识和技能指导。在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知识与行为的改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招募到221名糖尿病患者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其中214例患者全程参加了自我管理,干预后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防治措施、合理膳食、推荐运动量、推荐每人每日盐与食用油摄入量的知晓率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与医生沟通交流、掌握自我血糖监测与自我足部检查方法、综合性治疗、达到推荐运动量等的比例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该干预措施应在社区进行广泛推广应用,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及血糖的影响。方法 944例患者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配到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开展常规随访,研究组在常规随访的基础上开展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比较3个月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用密西根糖尿病自我管理评定量表(DCP)评估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干预前后2组自身情况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干预后的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HbAlc值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7±1.92)% vs (7.25±1.39)%;F=45.673,P<0.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HbAl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2±1.77)% vs (7.68±1.93) % ;F=3.691,P=0.055]。干预前后2组自身比较,研究组除患者自我管理的坚持性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618),其他9个自我管理水平因子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仅药物治疗问题、运动锻炼、病情控制、糖尿病知识理解自评和对疾病的态度5个因子得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均<0.001);干预后,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能力、饮食的依从性、病情控制问题和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糖尿病知识培训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防治知识的影响。方法抽取3个社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75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进行社区糖尿病知识培训,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及防治知识水平进行观察。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对疾病引发因素、疾病危害及预防方法等防治知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防治知识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项指标水平明显较干预前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社区糖尿病知识培训能有效改善其疾病防治知识认知,也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改善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行为阶段改变(stage of change,SOC)理论在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012-09/2013-06,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城乡2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运用SOC理论对患者身体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行为、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率的转变。结果干预后,城市和农村糖尿病患者13个糖尿病防治相关知识回答正确10个及以上的比例分别由0.68%和0%提高到32.88%和15.94%,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合理控制饮食、每周监测血糖及每天检查足部的比例由5.8%~32.2%提高到30.4%~65.8%,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身体活动处于维持和行动阶段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23.7%和27.5%提高到67.8%和65.2%,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自我效能得分平均提高0.85和0.60,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血糖控制率由40.41%和36.23%显著提高到63.70%和56.52%,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和0.017)。结论运用SOC模型进行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患者糖尿病防治知识、行为、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率均显著提高,城市地区干预效果优于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干预效果,为开展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年5月选取武汉市洪山区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1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组建25个自我管理小组,每2月开展1次小组活动,干预期为1年,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自我效能评分和糖尿病相关生化指标。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配对χ~2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饮食、运动、遵医服药、监测血糖、足部护理以及高和低血糖处理6个维度的自我效能得分及自我效能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能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提高自我效能并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南京市江宁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方法采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对11组107名自愿参加该项目的患者进行干预,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生化指标检测,比较参与者在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的13个指标有显著提升(P0.05),血糖控制良好标准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平均血糖水平下降0.31 mmol/L。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能有效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是提高糖尿病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72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院外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开展延续性护理期间,应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bAlc、FPG、2hPG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糖尿病自我管理测评量表(SDSCA)、生活质量量表(DMQL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CA、DMQL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延续性护理过程中应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可保证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健康自我管理对糖尿病患者知识、行为与自我效能的影响,为在社区推广应用健康自我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招募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在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知识与行为的改变采用χ2检验,比较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的变化采用两配对样本Mc Nemar检验。结果 214名患者参加了自我管理,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并发症(42.5%vs 76.7%)、防治措施(72.1%vs 95.7%)、合理膳食(3.2%vs 32.7%)、推荐运动量(7.2%vs 39.3%)、推荐每人每日盐(48.0%vs 83.6%)与食用油摄入量(22.2%vs 70.1%)的知晓率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糖尿病患者与医生沟通交流的比例(52.9%vs 81.8%)、血糖监测(31.7%vs 47.2%)、自我足部检查(14.9%vs 56.1%)、达到推荐运动量的比例(38.9%vs 47.2%)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自我效能较干预前明显上升(89.6±19.7 vs 102.9±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认知水平、自我管理的能力与自我效能,该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可推广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农村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情况以及健康干预的效果,为建立和完善糖尿病社区-医院-个人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上海市青浦区某农村社区2006年纳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糖尿病数据管理库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00名作为干预组,随机抽取其他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562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糖尿病知信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测定空腹血糖.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膳食干预等多途径有针对性的社区-医院-个人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对典型症状、糖尿病易患人群、导致危害和血糖控制标准的知晓率分别为65.00%、45.99%、33.42%、71.1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减肥有利于血糖控制”、“对控制血糖的信心”等信念、知识的认知情况好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血糖水平分别为(7.46±2.31)和(8.20±1.90)mmol/L,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农村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医院-个人综合干预,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促进糖尿病防治信念和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元化健康教育对农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4月浦东新区祝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护理门诊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问卷(DKT)得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得分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DKT得分、足部护理行为较本组干预前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DKT得分、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用药管理、足部护理和血糖控制情况均优于本组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元化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农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为创建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2型糖尿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3-6月,选择北京市朝阳区3个社区中心60名自愿参加"2型糖尿病营养与运动优化干预项目"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自我管理小组形式进行饮食运动干预,干预期为90 d。干预前后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等生活方式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体脂率,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比较干预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干预后糖尿病患者主食摄入量、蔬菜水果摄入量、锻炼率及睡眠时间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脂率及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个性化饮食与运动干预模式可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社区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综合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活动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结束后,患者对血糖控制标准、超质量标准、每周有氧运动时间、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知识以及饮食治疗5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通过饮食、运动控制血糖,遵医嘱服药,每周有氧运动时间150min,每月自测血糖次数3次,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等自我管理行为的人数比例均多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是社区做好糖尿病防控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上海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为在社区推广、开展该项目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8-9月,在上海市徐汇、闵行、松江及金山区的8个社区招募250名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自我管理活动.对活动前后糖尿病防治知识、健康行为、健康状况和自我效能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空腹血糖和血压.比较自我管理活动前后的知识、行为和自我效能的变化采用两配对样本McNemar检验,比较活动前后血糖、血压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参加自我管理的患者中男性85人(34.0%),女性165人(66.0%);平均年龄为(68.04±8.91)岁;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5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6%、11.2%、7.2%、3.6%和1.2%,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高血脂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种慢性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5.6%、12.4%、75.2%、26.0%和0.8%.活动前后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6.7%和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结束时患者平均每周有3d以上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平均每周有5d以上遵循糖尿病健康饮食要求、平均每周有5d以上进行30 min或以上的有氧运动和按时服药的比例较活动前明显升高(均P<0.05).活动结束时患者自我效能得分较活动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结束时患者空腹血糖平均水平较活动开始前下降了0.93 mmol/L;过去30d内由于疾病和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造成的健康状况不良的天数比活动前分别下降了0.77和0.51 d(均P<0.05). [结论]自我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社区-家庭互动管理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社区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社区14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互动管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措施,互动管理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社区-家庭互动管理模式,两组均干预1年。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后进行遵医行为调查,测定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互动管理组运动行为、遵从医嘱用药、自我血糖监测和饮食习惯依从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Hb A1C、FPG和2 h PG水平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降低,且互动管理组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干预后两组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分别为(89.01±6.30)、(80.32±5.89)分]均较干预前[分别为(60.78±9.04)、(61.25±8.79)分]明显升高,且互动管理组干预后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家庭互动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遵医行为,利于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膳食结构及血糖控制的影响,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糖尿病社区管理的1 0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口头宣教,中医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两组均于管理10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价。比较管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摄入情况、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和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管理前自我管理行为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管理后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管理前和对照组管理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管理前各种类低GI食物选择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管理后各种类低GI食物选择构成比均明显高于管理前和对照组管理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管理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和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管理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结合到糖尿病社区管理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日常膳食结构,有效地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群组管理模式对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且出院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n=42例)和观察组(n=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社区糖尿病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患者则予以群组管理模式实施健康管理。连续干预6m后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变化、糖尿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结果干预3 m及6 m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干预前降低,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m及6 m后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水平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群组管理模式进行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提高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企业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效果,以期创建更有效的企业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选择来自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6个功能单位的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64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取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干预组另通过安装"知己健康星"手机APP软件提供个体化的运动管理,干预期12个月。分析两组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空腹血糖达标率为81.25%,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79.69%,对照组分别为60.00%、56.67%,干预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性化运动指导对糖尿病患者强化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控制达标率,提高健康管理依从性,适宜企业社区职业人群健康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家庭一体化干预对出院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的1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仅患者进行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及教育;观察组进行患者—家庭一体化干预。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及长期血糖控制的差异。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两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t=7.833、3.664,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每月低血糖次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每月低血糖次数、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8、2.115,均P0.05)。结论患者—家庭一体化干预有利于提高出院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出院后患者的长期血糖平稳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三位一体"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为探讨临床高血压防治管理模式和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邯郸市2个社区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社区随机分成健康教育组(112例)和对照组(108例)。对照组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按自主需求采用一般生活方式指导干预。健康教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医院、社区和家庭联合的"三位一体"健康教育。干预时间为1年。干预前后均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测定。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设计χ2检验和完全随机设计χ2检验。结果干预前,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的高血压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58.9%和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健康教育组高血压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88.3%)较干预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干预后(5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健康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率(46.3%和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健康教育组健康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率(80.9%)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干预后(4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42.0%、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的血压控制率(77.7%、62.0%)均较干预前提高,且健康教育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体质指数、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健康教育组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位一体"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率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更能有效改善患者健康行为,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