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6min步行试验指导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对未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且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75%,但未接受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药物治疗(A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运动康复治疗(B组)各10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且在出院后每周来医院接受健康教育,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个性化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结果:治疗8周后,B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率及死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治疗后,2组静息室壁运动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出院时明显下降(P0.05),且B组较A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B组较A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6min步行试验指导的个体化运动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未行血运重建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16例糖尿病AMI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组.A组:无心绞痛史者78例;B组:梗死前48 h内有心绞痛史者13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术后2周行99Tcm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Ⅰ、白细胞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均P<0.05).②左心室收缩功能: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峰射血率和左心室峰射血时间均好于A组(均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B组左心室峰充盈率和左心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均P<0.05).③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CH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和观察B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等强度心脏康复运动治疗;观察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等强度心脏康复运动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6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情况,比较3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3组治疗后LVEF和6MWT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观察B组治疗后增加较观察A组和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选用高强度心脏康复运动能显著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患者耐受和安全措施到位的情况下,适当增强运动强度在临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5例。A组给予500 mL/d肠内营养乳剂治疗1个月;B组给予A组相同治疗方式,时间为3个月;C组给予日常饮食1个月。评估入院患者的营养状态,并记录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主要的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结果:A组和B组治疗后营养状态相关指标BMI、三头肌皮脂厚度、上臂肌围、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较A组治疗后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C组治疗前后上述营养状态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A组和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B型钠尿肽下降;A,B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及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且B组较A组改善更明显(P<0.05);C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组和B组治疗期间未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C组发生1例心肌梗死。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心功能,还能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而且治疗时间越长,其改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的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王颖  白引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8):2683-2686
目的研究分级运动康复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分级运动康复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及心功能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运动耐力显著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P0.05);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6MWD)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级运动康复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与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广泛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67例确诊的非糖尿病AMI住院患者分为两组,AMI合并血糖升高(A组)35例,AMI伴血糖正常(B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和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结果 A组患者的心肌酶谱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升高与AMI的预后密切相关,应予以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慢性心衰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运动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运动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比2组干预后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护理干预后,常规组患者心功能恢复有效率为82.00%(41/50),低于运动组94.0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患者活动能力、健康水平、心理状态及自理能力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衰患者,按照不同分级心功能情况针对性实施运动康复护理,能促进心功能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强度下心脏运动康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仅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中等强度的心脏运动康复,C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高等强度的心脏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肺运动实验相关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B组无氧阈值、峰值摄氧量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无氧阈值、峰值摄氧量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心脏运动康复能够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且高强度下的康复治疗更为有益,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124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24例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记录入院一周内的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以及入院2周内两组患者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超敏肌钙蛋白I(ultra-Tn I)和NT-pro 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2周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参数的比较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收缩期末期内径(LVDs)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较不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心功能受损更严重,预后可能更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个体化家庭运动康复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90医院信阳医疗区心肾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康复组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情况、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康复组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2.5%、82.5%,康复组纽约心功能好转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评分、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康复组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个体化家庭运动康复治疗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显著...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与救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总结救治经验。方法  10 8例 AMI患者 ,分为休克组 (11例 )与非休克组 (97例 )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处理与近期预后的异同。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与非休克组比较 ,休克组肌酸磷酸激酶和心肌肌钙蛋白 I升高〔(31979.7± 2 2 2 71.1) nm ol· s- 1· L- 1比 (17795 .2± 14 979.7) nmol· s- 1· L- 1和 (90 .7± 6 1.1) μg/ L 比 (39.9± 5 2 .1) μg/ L,P均 <0 .0 5〕,左室射血分数降低 (0 .4 6± 0 .12比 0 .5 5± 0 .12 ,P<0 .0 5 ) ,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和肺炎合并症增多 (6 4 %比 14 % ,P<0 .0 0 1;5 5 %比 2 1% ,P<0 .0 5 ;4 6 %比 12 % ,P<0 .0 1) ,采用溶栓治疗、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者多 (46 %比 18% ,73%比 2 6 %和 36 %比 4 % ,P均 <0 .0 5 )。两组住院期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0比 4 % ,P>0 .0 5 )。结论  AMI并休克者心肌梗死面积大 ,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和肺炎合并症多 ,需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者多。正确判断、严密监测、及时有效处理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状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A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康复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进行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治疗,出院后继续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前及康复3个月后分别评价血脂水平,生存质量(QOL)、状态-特质焦虑(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及体力活动程度,与对照组及康复前进行比较。结果:康复前,两组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组,与康复前比较.康复3个月后HDL-C(P〈0.01)、TC/HDL-C(P〈0.05)均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后QOL总分和社会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比康复前明显增加(P均〈0.05);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均比康复前明显降低(P均〈0.05);康复后体力活动程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2周住院心脏康复程序能明显改善轻度AMI患者的血脂.改善体力活动程度,改善精神心理状态(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发生心、肺、肾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 535例老年AMI住院患者按年龄、住院期间预后分别分组,回顾分析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与60~79岁组(老年组)AMI患者相比,≥80岁组(高龄组)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22.75%(326/422)比12.26%(1 854/2 113),X2=42.15,P<0.01].②老年死亡组(259例)并发心源性休克(44.0%)、心功能Killp Ⅱ~Ⅲ级(28.2%)、呼吸衰竭(14.3%)、脑卒中(11.2%)、肾衰竭(11.2%)、心律失常(49.8%)、贫血(14.7%)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1 854例,分别为27.1%、17.4%、7.5%、4.5%、4.5%、40.3%、9.1%,均P<0.01);两组间消化道出血(5.8%比3.9%)和肺感染(24.7%比20.2%)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死亡组(9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28.1%)、心功能KillpⅡ~Ⅲ级(32.3%)、呼吸衰竭(17.7%)、肾衰竭(16.7%)、消化道出血(10.4%)、心律失常(49.O%)、贫血(21.9%)的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326例,分别为12.9%、21.2%、9.2%、5.2%、2.1%、35.OH、10.1%,P<0.05或P<0.01);两组间脑卒中(11.4%比5.8%)和肺感染(32.3%比23.3%)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老年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种类前4位均为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KillpⅡ~Ⅲ级、肺感染;而高龄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种类前4位依次为心律失常、肺感染、心功能KillpⅡ~Ⅲ级、心源性休克.高龄死亡组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低于老年死亡组(28.1%比44.0%,P<0.01),但猝死率显著高于老年死亡组(22.92%比7.34%,P<0.01).结论 高龄AMI患者住院病死率升高,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增多;其中心律失常是老年和高龄AMI患者首要的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应高度重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和救治,而对于高龄AMI患者,更需警惕和预防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发AMI40例(A组)的AMI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收治的老年单纯冠心病AMI289例(B组)作对照。结果:A组疼痛发生率(40.0%)显著低于B组(76.8%)A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分别为60.0%与24.2%,47.5%与22.5%,(P〈0.01);A组病死率(42.5%)显著高于B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初发 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 ,按梗塞前 4 8h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 (A)组 (n=4 4 )、无缺血预适应 (B)组 (n=32 )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比 B组的心肌梗塞范围小 (P<0 .0 5 ) ,血清心肌酶学峰值低 (P<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塞范围 ,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型钠尿肽(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122例AMI患者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简称试验组,68例)和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组(简称对照组,54例),检测发病后24 h的BNP及cTnI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2周行心功能测定,并对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分析,同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患者入院时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住院2周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发病后24 h的cTnI、BNP水平及心率分别为(10.41±6.83)μg/L、(1 713.6±687.03)ng/L、(86±1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5.41±2.86)μg/L、(495.61±464.39)ng/L、(77±11)次/min](P0.05、P0.01)。BNP与cTnI呈正相关(r2=0.753,r=0.868,P0.01)。试验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分别为48.83%±5.01%、24.88%±6.5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82%±5.29%、30.86%±5.89%)(P0.01)。结论 BNP及cTnI的水平可以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对近期预后可做出评估。BNP和cTnI可作为判断非糖尿病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A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B组). 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及ST段压低STAVL>ST I A组显著高于B组(均P<0.05);ST段抬高STⅢ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患者中,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显著高于胸前导联V1~6ST段无压低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的住院病死率6%,均为A组,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者中心源性休克占83.3%. 结论 心电图Ⅲ、Ⅱ、I、AVL、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心源性休克为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正念疗法结合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肺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0例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念疗法结合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