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柳松 《山东医药》2011,51(34):63-64
目的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置人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行禁食水、抗感染、抑酸、静脉营养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组在DSA监视下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外接负压吸引器。结果治疗6d后,治疗组胃肠减压量平均为960ml,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平均1.6d,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平均3.7d,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6.4d,治愈28例(93%);对照组分别为420ml、3.4d、5.6d、8.5d、19例(6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避免了老年患者行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26例均经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腹痛腹胀的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全组病例于6~21 d(平均16d)治愈出院。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肠梗阻患者留置肠梗阻导管,比普通胃管更能有效地吸引肠内容物,降低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恢复肠道血运及肠管动力,从而达到非手术解决肠梗阻的目的。临床上放置肠梗阻导管的方法很多,我院自2009年起采用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肠梗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下鼻肠减压管置人技术在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例小肠梗阻患者,在使用常规鼻胃减压管治疗无效后在胃镜辅助下放入鼻肠减压管,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置管效果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胃镜辅助下鼻肠减压管置入平均时间19.4min,成功率100%,导管头端到达梗阻上方的平均时间4.3d,经造影观察均能明确病变部位并对病变性质作出初步判断;置管后病人腹痛、腹胀均有显著缓解,引流量增加,腹围减少;7例患者经减压治疗后小肠梗阻完全缓解,6例需手术治疗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均能依据导管头端位置准确定位。结论鼻肠减压管治疗小肠梗阻安全有效,应作为治疗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胃镜辅助置人鼻肠减压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在儿童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X线引导下肠梗阻导管置入联合泛影葡胺治疗的8例腹腔术后早期(30天内)肠梗阻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置管成功率、症状缓解率、梗阻解除率、梗阻解除时间、肠梗阻导管留置时长、随访复发结果及置管并发症。结果 置管成功率、症状缓解率及梗阻解除率均为100%(8/8);梗阻解除平均时长3.75±1.58天;肠梗阻导管留置平均时长6.63±2.13天;随访时间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93个月,复发率12.5%(1/8);置管并发症包括鼻部疼痛、鼻腔少量出血以及轻度的恶心、呕吐。结论 肠梗阻导管联合泛影葡胺治疗儿童腹腔术后早期肠梗阻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轻微。  相似文献   

6.
徐胜  麦威  黄顺荣 《山东医药》2012,52(30):74-75
目的观察经鼻小肠减压管置入术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内镜或X线引导下经鼻小肠减压管置入行胃肠减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21例,X线检查观察导管造影情况,观察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本组总有效率为90.48%(19/21),2例肿瘤性肠梗阻腹胀无明显缓解,中转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穿孔和肠坏死。结论经鼻小肠减压管置入治疗急性肠梗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鼻胃镜经鼻插入2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十二指肠降段,经活检孔引入亲水性超滑导丝至空肠,退出鼻胃镜,将肠梗阻导管沿导丝送入空肠上段,充盈前气囊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有无缓解、腹围缩小情况及24 h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显示28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置管时间为10~35 min,留管时间为3~18 d。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4 h引流量480~1 550 mL,平均885 mL;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79.1%±20.3%)显著小于置管前(100%,P〈0.05)。可见经鼻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简便、易行,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安置肠梗阻导管,观察肠梗阻缓解的各项临床指标,即腹胀、腹痛、腹围变化、腹部立卧位平片气液平消失的时间和非手术率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肠梗阻完全缓解者21例,时间24~240 h,其中外科手术后所致黏连性肠梗阻16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粪石性肠梗阻1例,小肠柿石2例。非手术率75.0%。肠梗阻未能缓解转外科行手术治疗7例,包括结肠肿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内疝1例,肠道淋巴瘤1例,小肠巨大粪石1例。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非手术率,为外科手术病变部位定位。  相似文献   

9.
小肠套叠所致的肠梗阻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的病例报道较少,本例通过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效果较好,并成功解除小肠套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肠梗阻导管组(41例)和鼻胃管组(45例)前2 d的胃肠减压量、腹胀改善情况(24 h腹围减少值)、整体有效率和手术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肠梗阻导管组在24 h胃肠减压量、腹围减少值、整体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手术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过程中,肠梗阻导管组较鼻胃管组的手术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老年肠梗阻尤其是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比常规鼻胃管减压疗效更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11.
褚庆明 《山东医药》2010,50(39):67-68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36例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行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48h后腹痛、腹胀无明显缓解者改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成功率及腹围减少量、胃肠减压量、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成功率、腹围减少及胃肠减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胃肠减压效果确切,优于传统的鼻胃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n=18)、普通鼻胃管(n=18)减压治疗,分别观察腹围缩小、胃肠减压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肠梗阻导管的腹围缩小(16.4±5.2)cm较普通鼻胃管(5.9±3.2)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35.6±274.5)ml/d较普通鼻胃管(626.8±304.6)ml/d显著增多,呕吐停止时间(2.2±1.8)d、排气恢复时间(1.8±0.9)d、排便恢复时间(5.2±3.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9.3±7.5)d均较普通鼻胃管显著缩短(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较普通鼻胃管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水平预测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转归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的小肠梗阻患者67例,根据肠梗阻导管置入前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将患者分为高降钙素原组(H组)与正常降钙素原组(N组)。统计两组患者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67例患者中高降钙素原组15例,正常降钙素原组52例。肠梗阻导管置入后肠梗阻解除患者46例(H组6例,N组40例),治疗欠佳并中转外科手术患者21例(H组9例,N组12例)。肠梗阻解除患者中,N组患者置管后出现排气排便的中位时间(4 d)较H组(8 d)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是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患者效果欠佳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00,95%CI为1.479~16.900,P=0.010)。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够预测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转归,PCT水平正常的小肠梗阻患者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获益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可视胃肠梗阻减压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治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经基础治疗失败后的肠梗阻患者,安置经鼻可视胃肠梗阻减压器进行诊断及治疗,观察其应用疗效以及预后情况.[结果]经过可视胃肠梗阻减压器治疗后1例患者梗阻解除,1例患者虽未解除梗阻,但减压器的摄影装置观察到肠道内的新生物,对患者的进一步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应用可视胃肠梗阻减压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治是一种新颖、有效、安全的方法,并且痛苦较轻,创伤较小,患者较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结核性腹膜炎患病率逐年增加[1],临床表现各异,不典型病例较多,临床诊断较困难,特别是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其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肠梗阻导管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治疗肠梗阻,特别是黏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措施,但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的报导较少.我院自2003年9月至2008年9月,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性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患者19例,并与同期18例采用非肠梗阻导管治疗的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的老年患者进行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118例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实验组60例实施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58例实施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首个24 h消化液引流量、首个48 h腹围缩小程度等明显增加(P<0.01),肠鸣音、白细胞等恢复时间缩短(P<0.01),手术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2例EPISBO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鼻胃管减压及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腹围缩小量、胃肠减压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腹围缩小(17.6±4.1)cm,较对照组(5.7±3.1)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82.6±264.8)ml/d,较对照组(625.3±312.5)ml/d明显增多,呕吐停止时间(2.1±1.6)d、排气恢复时间(1.7±1.2)d、排便恢复时间(4.3±2.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8.7±6.2)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EPISBO的治疗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内镜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和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在X线辅助下,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或肠梗阻导管治疗26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患者。其梗阻的部位分别为直肠14例,乙状结肠8例,降结肠3例,横结肠1例。结果 26例结直肠癌性梗阻中,20例放置金属支架,成功18例;6例放置肠梗阻导管,成功6例,总的操作成功率为92.3%(24/26)。操作成功的24例中。1例无效,23例术后1~2 d梗阻症状缓解或消除,临床有效率为88.5%(23/26)。其中13例为永久性姑息治疗,10例经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7~10d行1期肿瘤切除,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直肠癌术后复发伴盆腔广泛转移者治疗失败,1例乙状结肠癌广泛转移者术中穿孔而急诊行Hartmann术。1例术后6周支架移位,导致梗阻复发。置入第2根支架后缓解。1例术后1个月粪块堵塞支架。以探条及网篮疏通后缓解。结论经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或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避免行结肠造瘘术,显著降低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在难治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胃肠道激素变化。方法难治性肠梗阻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鼻胃管置入序贯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给予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序贯外科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置管情况,记录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72 h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和胃动素(MTL)。结果 两组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较好,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观察组术后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VIP水平高于术前,血清MTL水平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VIP水平低于术后24 h,对照组术后72 h血清VIP水平仍高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MTL水平高于术后24 h,观察组术后72 h血清MTL水平高于术前(P均<0.05)。观察组术后24、72 h血清VIP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双气囊小肠镜(DBE)在诊断和治疗小肠不全性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04/2011-09,对107例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进行了DBE检查,并选择部分患者进行DBE镜下治疗.结果:10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共接受DBE检查189例次(经口检查122例,经肛门检查67例,其中双侧对接检查45例).共有98例明确了梗阻原因,诊断率为91.6%(98/107).对其中64例患者(56例为发现小肠巨大息肉的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8例为良性小肠狭窄患者)共进行了175例次镜下治疗:包括小肠息肉切除167例次,扩张治疗8例次.50例患者(78.1%,息肉切除45例,扩张治疗5例)经内镜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消失或缓解.189例次DBE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小肠穿孔,2例引起血色素下降的消化系出血,严重并发症发生率2.7%(5/189).结论:DBE对不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并能对部分患者提供镜下治疗,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在不完全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