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使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使用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使用舒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丙泊酚用量明显更少,术后拔管时Ramsay评分明显更低,研究组插管后(T1)、切皮时(T2)、劈胸骨时(T3)、心肺转流术前(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更低,研究组术后48h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3d谵妄发生率均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心肌保护的作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背景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否成功与术中心肌保护措施密切相关,而术中心肌损伤主要与手术导致机体出现强烈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脏供氧失衡等有关.因此,术中保护心肌、抑制应激反应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心肺功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MAC用于无痛肠镜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自愿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DR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和DP组(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先缓慢注入右美托咪定0.6μg/kg,时间大于10 min。DR组注射完毕后给予盐酸瑞芬太尼1.0μg/kg,时间大于1 min,然后以0.1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注。DP组注射完毕后给予丙泊酚1.5~2.0μg/kg。记录基础值(T0)、检查开始(T1)、手术结束(T2)、术毕10 min(T3)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Ramsay镇静评分;苏醒时间(术毕至呼之睁眼);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R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DP组(P0.05),血流动力学更平稳(P0.05),副作用小。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瑞芬太尼MAC可安全用于无痛肠镜,血流动力学稳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保护和脑保护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微量泵静脉注入,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输注,比较两组不同时点心肌保护指标和脑保护指标。结果 T5、T6、T7、T8时点,观察组肌钙蛋白Ⅰ(cTnI)、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明显低于对照组,T6、T7、T8时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6时点时,观察组动脉血浆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T3、T4时点时,观察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 O2)明显高于对照组,Ca-jv O2明显低于对照组;T3、T4时点时,观察组血氧饱和度(Pa O2)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ERO2)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助于下调cTnI、H-FABP、NSE、S-100β蛋白、ERO2表达,上调CK-MB、Sjv O2、Pa O2表达,从而起到心肌保护和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拟行ERCP诊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6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1例,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试验组31例,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离开手术室时间、清醒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更短;与术前比,术中两组SBP、DBP、HR水平均升高,对照组较试验组更高(P<0.05);术中两组RR水平均降低,对照组较试验组更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12 h两组疼痛评分呈依次降低趋势,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12 h两组镇静评分呈依次升高趋势,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行ERCP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镇静效果,稳定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子宫颈癌患者根治手术中瑞芬太尼引起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行子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103例,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47).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与右美托咪定泵注维持麻醉,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与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泵注维持麻醉.记录两组麻醉恢复过程中疼痛相关指标,术后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该院需择期行冠脉搭桥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各3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前(T2)、插管成功后即刻(T3)、插管成功后1 min(T4)、3 min(T5)、5 min(T6)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和有创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平均动脉血压(MAP)〕,并计算出各点SBP与HR乘积(RPP)值。对比两组不同时期HR、SBP、DBP、MAP以及RPP值变化。结果与T0相比,两组T1和T2时的HR均减慢,而T3~T6时对照组HR增快的幅度显著大于右美托咪定组(均P0.05);与T0相比,两组T1和T2时的SBP、DBP及MAP水平均有下降,而T3~T6时对照组的增高幅度显著大于右美托咪定组(均P0.05);两组在T0~T2时RPP值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美托咪定组在T3~T6时RPP值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与舒芬太尼联合用于老年人冠脉搭桥手术全麻诱导时可明显减轻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和心肌耗氧,更好地维持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瑞芬太尼在甲状腺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麻醉效果和患者的术后舒适度与满意度。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5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DEX组和丙泊酚组,每组25例。DEX组:DEX+瑞芬太尼;丙泊酚组:丙泊酚+瑞芬太尼。记录入室时(T0)、插管后(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10 min(T3)、术毕(T4)、睁眼时(T5)、拔管(T6)、离开麻醉后检测治疗室(PACU)时(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后10 min的警觉/镇静量表(OAA/S)评分、PACU Aldrate评分系统≥9的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术后1 d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拔管时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50例样本中均无术中知晓出现。2组患者在T2~7时刻的SBP、DBP、心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5和T7时刻的SPO_2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丙泊酚组比较,DEX组的睁眼时间[(1.08±0.81)和(6.56±1.87)min]、拔管时间[(2.04±1.10)和(8.48±1.81)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56±0.87)和(10.32±2.93)min]、 PACU Aldrate评分≥9的时间[(5.28±1.10)和(12.48±4.44)min]更短,术后发生躁动(0和3例)、呛咳(2和11例)、呼吸抑制(0和10例)者较丙泊酚组更少,OAA/S评分[(1.12±0.33)和(2.12±0.67)]、VAS评分[(5.20±0.77)和(2.72±1.10)]更低,而苏醒评分[(4.12±0.73)和(5.80±0.41)]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丙泊酚组比较,DEX在甲状腺全麻手术中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于改善苏醒质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瑞芬太尼用于巨大甲状腺肿清醒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巨大甲状腺肿切除手术患者30例,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Ⅰ组)和咪达唑仑组(Ⅱ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入室后均给予1﹪丁卡因行口腔、舌根表面麻醉,Ⅰ组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1复合剂量,随后以0.5μg/kg-1持续泵入同时靶控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2~4 ng/ml。Ⅱ组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靶控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2-4n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对言语指令无反应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气管导管越过声门插入气管即刻(T2)、插管完成后1min(T3)、插管完成后5min(T4)的SBP、DBP、HR、SpO2;记录插管过程中有无恶心、呛咳、躁动等插管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自主呼吸下气管插管,与T0组比较,T1时两组SBP、DBP、HR均明显降低(P<0.05);与T1组比较,T2~T4时两组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增快(P<0.05);与Ⅱ比较,T2~T4时Ⅰ组SBP、DBP、HR明显降低(P<0.05)。Ⅰ组恶心、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瑞芬太尼可有效安全的用于巨大甲状腺肿保留自主呼吸清醒插管,与咪达唑仑复合靶控瑞芬太尼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颌面部有大量神经末梢分布,在围术期可表现为剧烈的神经刺激症状,导致疼痛;尤其是骨折类手术,骨折断端的神经末梢会持续释放炎性物质和致痛物质,从而产生持续疼痛.有研究显示[1],颌面外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92%为中轻度疼痛,8%为重度疼痛.可见,控制颌面外科围术期疼痛很有必要.本文就我院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控制老年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滤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13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中应用常规超滤,超滤在心内操作基本结束且机体开始复温时进行。结果超滤后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超滤前显著提高(P<0.01),超滤后尿素氮和肌酐浓度比超滤前稍有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超滤,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组织水肿,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2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别于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计算CD4+/CD8+,采用免疫化学分析系统测定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体外循环后CD3+、CD4+、CD8+及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5),血清IgG、IgA、IgM浓度也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均〈0.05),术后第7天均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能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至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麻醉处理经验。方法97例心脏瓣膜病变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0.1~0.3mg/kg、芬太尼3~5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麻醉维持用芬太尼30~40μg/kg、维库溴铵0.1mg·kg-1·h-1。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结果麻醉诱导期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血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7例,死亡率7.21%。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麻醉的关键是保持适当心率,在围术期尤其是在CPB前尽量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术中、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经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经胸腔镜体外循环施行心脏瓣膜手术279例.包括二尖瓣换瓣201例,二尖瓣整形78例.合并三尖瓣整形98例,三尖瓣换瓣3例,清除左心房血栓19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修补5例,卵圆孔封闭术3例.使用30°胸腔镜及配套手术器械,股动脉插供血管,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行体外循环,胸腔内操作均在胸腔镜下进行,以30°胸腔镜显示屏为手术野.结果 本组279例患者手术成功276例,成功率98.9%,术中转为正中开胸2例,术后行正中开胸止血1例.体外循环时间(144.3±44.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2.4±30.7)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2~88)h,术后住院时间(8.2±4.6)d,术后24 h胸腔闭式引流量100(20~800) mL.全部患者无死亡.3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3.6%;包括术中转正中开胸2例,术后二次止血14例,右侧气胸2例,肺炎9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出现股静脉穿刺处血栓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B超,时间为2~25个月,57例出现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4 cm2),5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反流(4 cm2≤反流面积<8 cm2),其中1例伴有二尖瓣中度梗阻.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换瓣或整形术及三尖瓣换瓣或整形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马松峰  乔峻  霍强  木拉提 《心脏杂志》2006,18(3):343-345
目的探讨各类胸部小切口瓣膜置换手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95年12月至2004年9月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103(男60,女43)例,年龄1665岁。主动脉瓣置换(AVR)应用胸骨正中上半小切口19例;胸骨旁小切口2例;二尖瓣置换(MVR)应用胸骨正中下半切口30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0例;另2例为三尖瓣置换(TVR)。结果103例患者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2.9%。术后胸腔引流量、输血量比同期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手术明显减少。痊愈出院的100例,切口甲级愈合。随访360个月,随访率91%。心功能比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胸部小切口瘢痕小,术后出血和输血量均明显减少,减少了住院时间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15岁以下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特点,探讨最佳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01月- 2016年0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岁以下61例行瓣膜置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性22例,年龄1-15岁。病因中先天性瓣膜发育异常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3例,瓣膜成形术后3例;所有手术均使用进口中空纤维膜式氧合器。浅或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采用4:1冷氧合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全组病人术中使用常规超滤,部分患儿术后使用改良超滤。结果 患者CPB时间(115.5±57.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5.5±39.4) min。术中灌注压30-60mmHg,转流过程平稳,尿量满意,心脏自动复跳率96%,全部顺利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例(1.6%),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9.8% )。结论 儿童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合理的预充和血液稀释,良好的心肌保护,充分的组织灌注;超滤技术的应用等是降低儿童瓣膜手术后并发症,提高体外循环质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胺碘酮在预防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中的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循环下92例窦性心律、年龄〉50岁的瓣膜性心脏病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术后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瓣膜置换术后房颤的发生率。试验终点为术后第30天。结果瓣膜置换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房颤发生率(8.5%)小于对照组(33.3%),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能降低瓣膜置换术后高危患者房颤发生率,有效预防术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温、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温血间断灌注组(n=18)和冷血间断灌注组(n=18),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采集动脉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二尖瓣置换患者在主动脉开放时从冠状静脉窦抽取静脉血,检测乳酸浓度.部分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30分钟分别取右心房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两组各时间点血清cTnI浓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温血间断灌注组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P<0.05),两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近似.结论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Stroke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ing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stroke following TAVR, as well as the newly developed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s aim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stroke.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