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抑郁、焦虑性情绪障碍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抑郁与焦虑性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在校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可以3周左右提高自信心及对学习的心理动力和学习能力,3个月左右使学习成绩主科平均提高20分以上,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对教育的依从性会提高,在行为规范、自信心、生活情绪、躯体健康水平均会有所改善。在学习活动中,情绪、自信心、心理动力、学习能力4方面会得到相辅相成的提高,进入生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潜在类别以及各类别在人口学等因素上的分布差异。方法: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CEPS)数据,对9253名初中生在外化问题行为问卷上的测评结果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1)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存在3种类别,分别为高发组(12%)、低发组(30%)与普通组(58%)。(2)以外化问题行为低发组为参照,高发组与普通组中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寄宿以及同伴存在外化问题行为的学生占比更大(OR=1.47~21.69),男生在高发组(OR=4.69)所占比例更大,留守学生在高发组(OR=0.26)与普通组(OR=0.68)所占比例更小。结论: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潜在类别与性别、独生与否、家庭经济条件、是否寄宿或留守、同伴有无外化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探索青少年主观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与自主支持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控制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心理控制与自主支持问卷、动机结构问卷以及青少年问题行为问卷等测量工具,以班级为单位向随机选取的北京市六所高中发放问卷,有效被试1726人。结果:(1)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与控制动机、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感知到的父母自主支持与控制动机、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2)控制动机在父母心理控制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在父母自主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心理控制与自主支持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控制动机水平,进而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团体干预是否有助于缓解地震灾区初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方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6个月,以方便取样的原则选取四川彭州地区某学校初二的2个班级,1个班为对照组(n=38),另1个班为干预组(n=47),对干预组实施以提高社会支持为目标的班级团体干预方案(共2周,每周2次)。用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hildren’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和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前测)、干预2周后(后测)及干预结束4个月后(追踪)CRIES和CDI得分的变化。结果:在CRIES得分上,组别和测量时间交互作用显著,前测时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两组的CRIES得分均降低,但干预结束4个月后,干预组得分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升高;在CDI得分上,组别和测量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在3个时间点上,干预组得分始终低于对照组,并且两组CDI得分均持续降低,干预组下降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干预能够在短期内降低初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水平。在干预结束后较长时间内,干预的作用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子女特质焦虑的影响,并考察青少年意志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样本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对其中1398名14~20岁的在校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测量青少年特质焦虑,青少年气质量表测量意志控制,爱荷华青年和家庭项目的教养问卷测量父母教养方式。结果:①青少年特质焦虑与父亲、母亲积极教养的各个维度负相关,与消极教养各个维度正相关;青少年特质焦虑与自身意志控制负相关。②意志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特质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能部分通过青少年的意志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特质焦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冗思与宽恕在教师关怀行为与初中生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使用教师关怀行为量表、冗思量表、宽恕量表与抑郁量表对84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教师关怀行为、宽恕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冗思与抑郁显著正相关。2教师关怀行为、宽恕会负向预测抑郁,冗思会正向预测抑郁。3冗思中介了教师关怀行为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宽恕中介了冗思对初中生抑郁的影响。4冗思与宽恕在教师关怀行为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教师关怀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也会通过冗思与宽恕间接影响初中生抑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控制、道德推脱与初中生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父母控制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和网络欺负问卷对538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1)父母行为控制与初中生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道德推脱和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均可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对初中生网络欺负产生影响。结论:虽然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影响不同,但道德推脱在其关系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父亲和母亲的严厉管教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Straus编制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儿童自我报告版测查1070名初中生.结果:①初中男生遭受的父亲严厉管教的频繁性高于女生.初中男生遭受母亲体罚的频繁性高于女生.初二学生遭受母亲心理攻击的频繁性显著高于初一学生.②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体罚和身体虐待均与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③父亲和母亲的心理攻击、母亲的体罚和身体虐待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但父亲的体罚和身体虐待不能显著预测初中生的外化问题行为.结论:父母实施严厉管教行为的频繁性受到初中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并且父母亲的严厉管教对初中生外化问题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和危险行为的关系,并考察神经质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珠海市某中学初中生329人作为被试(男生178人,女生151人)施测父母控制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A)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倾分量表。结果: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的抑郁和危险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r=0.30,0.25;P0.01),与神经质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P0.01);父母行为控制只和危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3,P0.05),与抑郁不存在显著相关;行为控制与神经质无显著相关;神经质与抑郁和危险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73,0.28;P0.01);在控制其他的变量后,青少年的神经质人格在父母心理控制和抑郁关系中呈现完全中介效应,在父母行为控制与抑郁之间起遮掩效应;神经质在心理控制和危险行为以及行为控制和危险行为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父母控制通过神经质进而对青少年的抑郁和危险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状对冠心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抑郁症是两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的常见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考察青少年的意志控制在父母教养行为(温暖和说理)对青少年行为问题影响的中介作用。方法: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双生子库中的804对同卵双生子为对象,采用孩子自评测量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意志控制及其父母的教养行为(温暖和说理)。结果:1父母温暖和说理与孩子行为问题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意志控制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意志控制和行为问题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温暖和说理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部分由青少年的意志控制介导。3在控制了共同的遗传因素后,相关和中介作用依然显著。结论:父母温暖和说理通过青少年的意志控制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和学习成绩问卷对46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学习成绩、数学、英语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14,-0.14,-0.15;P0.01),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学习成绩、数学、英语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20,0.23,0.17;P0.001);(2)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学习成绩(β=0.18,P0.001)。结论:生活事件是初中生学习成绩的风险因素,社会支持是初中生学习成绩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预测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eck抑郁量表、Beck绝望量表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以及心理痛苦量表对武汉八所部属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数据2033份。结果:1相关分析,发现抑郁、绝望和心理痛苦都和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2分层回归分析发现,控制抑郁和绝望感,心理痛苦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仍显著;3路径分析发现,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直接效应显著,通过心理痛苦作用的间接效应也显著。结论:心理痛苦在抑郁、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作者应用 NIMH 的 CES—D 量表,对社区中3172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忧郁症状发生率在4.9~6.8%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多元回归分析老年忧郁症状与以下因素有关:家人关系、二周内精神压力、认知功能(BDS)、自我健康感觉、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功能、子女探望、教育程度、邻居关系、抽烟、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汶川地震后受灾程度不同地区初中生的抑郁水平及创伤后症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尊量表(SES)、儿童版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CIES-R)、儿童抑郁量表(CDI)测量工具,对来自受灾程度不同地区的341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受灾严重地区的初中生在PTSD症状上显著高于受灾一般地区的初中生,但在抑郁症状上显著低于受灾一般地区的初中生;在回归分析中,发现自尊和生活事件的学习因子对抑郁和创伤后症状的预测作用较大,但两者的预测作用相反。结论:不同受灾地区初中生的抑郁水平和创伤后症状不同,受灾严重的地区抑郁症状较轻,但PTSD症状较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对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等自评量表对659名大学生每两个月测评一次,追踪调查一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与低神经质大学生相比,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大学生的抑郁水平上升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在日常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身症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教育缺失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为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466名农村初中生施测。结果: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初中生其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单亲外出和父母双方均在家的学生(1.7±1.0/1.4±0.7/1.4±0.7,F=3.24,P<0.05;1.4±1.0/1.1±0.6/1.1±0.6,F=3.50,P<0.05)。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得分双亲均外出的初中生低于后两者(61.5±12.3/65.9±8.4/67.0±9.5,F=7.13,P<0.001;38.7±7.1/42.5±7.2/42.3±7.5,F=6.15,P<0.01)。结论: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初中生亲子教育的基本缺失,降低了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这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会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会使他们在某一时期内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止动控制、启动控制、手机依赖和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武汉大学生实施止动与启动控制量表、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及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获得801份有效问卷。结果:(1)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和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r=-0.16,P0.001),手机依赖与睡眠问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4,P0.001),止动控制与启动控制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39,P0.001);(2)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没有显著相关(r=-0.03,P0.05),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2,P0.001);(3)手机依赖在止动控制与睡眠问题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48.15%。结论:止动控制是大学生睡眠的保护因子,手机依赖在两者关系中是重要中介因素;启动控制与睡眠问题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类型社会支持资源在压力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角色.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福建省抽取680名初中学生,使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问卷、社会支持资源问卷和儿童问题行为问卷进行施测.结果:青少年较常接触的负性生活事件为学业和人际领域.青少年在学业压力事件、迁徙流动、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间存在性别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高中阶段青少年所感知到的学校氛围如何影响其抑郁,关注青少年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自我报告法,调查431名高中生所感知的学校氛围、自我控制和抑郁;采用SPSS16.0和AMO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学校氛围既可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抑郁。结论:积极的学校氛围除直接降低青少年抑郁外,也可通过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减轻青少年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