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珂玉  王艳杰  赵丹玉  柳春 《山东医药》2012,52(24):4-6,103
目的观察补脾益气方药对哮喘大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生理盐水治疗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和补脾益气方药治疗组(E组)。哮喘组通过卵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以生理盐水和地塞米松分别做对照治疗。E组大鼠在复制哮喘模型后,按照1 mL/100 g体质量给予补脾方药1次/d,共14 d。计数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ing检测肺组织eotaxin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肺泡灌洗液EOS计数、eotax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P<0.01),D、E组较B组降低(P<0.01),D、E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补脾益气方药可能通过降低哮喘大鼠体内eotaxin水平,减轻炎症细胞在肺组织局部浸润,抑制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虫草多糖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和Ig E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60只,给予50μg卵清蛋白(OVA)+150μl氢氧化铝干粉+50μ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20只,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成功过后,将实验组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虫草组30只。虫草组大鼠予150 mg/kg虫草多糖每日一次灌胃,连续14 d;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一次灌胃,连续14 d。实验结束后,对比实验前后各组大鼠血清IL-17和Ig E水平、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总细胞数。结果 1实验组大鼠的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虫草组大鼠血清IL-17含量与模型组(13.01±1.65)比较明显较低(P0.05);2实验组大鼠血清Ig E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虫草组大鼠血清Ig E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3实验组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虫草组大鼠肺泡灌洗液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4大鼠血清IL-17与Ig E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63,P0.01)。结论虫草多糖能够明显降低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17和Ig E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等剂量丙酸氟替卡松(FP)短期吸入治疗对不同分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肺功能、气道炎症及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COPD加重期患者为病例组,按痰嗜酸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A组(嗜酸粒细胞≥3%)、B组(嗜酸粒细胞<3%)。吸入FP500μg/次,2次/d,连用8w。治疗前后记录临床症状得分、生活质量得分、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数(%),并测定痰中IL-8、MMP-9的含量。结果A、B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FEV1治疗后〔(1.49±0.14)L〕比治疗前〔(1.28±0.12)L〕明显升高(P<0.01),B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在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数从7%降至3.5%(P<0.01);B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短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气道有嗜酸粒细胞浸润的COPD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可提高肺功能、减少嗜酸粒细胞数,抑制嗜酸性气道炎症;但对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COPD患者的肺功能、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建均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在本院实施手术治疗的74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按照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含量,将患者分为嗜酸性组与非嗜酸性组(n=37)。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并评价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疾病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嗜酸性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嗅觉功能评分,与非嗜酸性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嗜酸性组患者复发率21.62%,在复发的7例嗜酸性组患者中,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5例,显著高于非嗜酸性组5.41%,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将会直接影响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治疗中需要加以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Hao D  He LX  Qu JM  Pan J  Hu BJ  Zhang J  Li ZZ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2):890-89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N蛋白所致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及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对其的调节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大鼠气管内滴入无菌生理盐水0.2ml,B组(6h)、C组(24h)大鼠气管内滴入SARS病毒N蛋白溶液0.2ml,D组大鼠气管内滴入SARS病毒N蛋白溶液0.2ml的同时腹腔内注射10mg/kg地塞米松。测4组大鼠外周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WBC总数及分类;测4组大鼠肺组织湿/干(W/D)比值;观察4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测4组大鼠血清及BALF中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结果(1)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C组较A组低(P<0.05),D组较A、C组均低(P值均小于0.01);D组WBC总数较A、C组均低(P<0.01)。BALF中WBC总数C组较A组高(P<0.05),D组较C组低(P<0.05);B、C组BALF中肺泡巨噬细胞占98%~99%。(2)肺脏W/D比值B、C组较A组高(P<0.05),D组较C组低(P<0.01)。(3)肺组织病理学变化:B、C组大鼠肺泡间隔明显增宽,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渗出,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血管充血、淤血,有的支气管腔内有炎性细胞渗出,C组变化较B组无明显加重;D组大鼠肺组织炎性反应较B、C组减轻,肺泡间隔变薄,炎性细胞渗出减少。(4)血清及BALF中IL6、IL10、TGFβ1水平B组较A组高(P<0.01),C组进一步升高(P<0.01),D组较C组低(P<0.01)。结论SARS冠状病毒N蛋白具有致病性,能够引起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和(或)急性肺损伤,肺损伤与促炎性细胞因子、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及失衡有关;激素可有效地减轻SARS冠状病毒N蛋白所致的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P2拮抗剂抑制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并比较其同吸入激素的差异。方法 SPF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吸入激素干预组(C组)和DP2拮抗剂干预组(D组),每组6只,用卵白蛋白(OVA)雾化诱喘。应用Pro Cyte DxTM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DP1和DP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B组相比,C、D两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DP1和D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D组的DP2蛋白水平较A组显著下降(P0.01),C组的DP2蛋白水平较A组亦有下降(P0.05),C、D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异常(P0.05)。DP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A、C、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P2拮抗剂能通过抑制其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少气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达到抑制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DP2拮抗剂对DP2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吸入激素,或可作为新的药物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方法 40只成年雄性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组(B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C组)、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D组)和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治疗组(E组)。用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联合致敏或OVA单独致敏豚鼠后用OVA雾化吸入激发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或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治疗组在激发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观察各组豚鼠雾化激发后体征变化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比较各组豚鼠气道阻力、血中白细胞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ial alveolar lavage fiuid,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 B、C组豚鼠激发后均出现典型哮喘症状,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激发后的气道阻力与A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B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嗜酸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总数、BALF及血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A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C组豚鼠BALF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与B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除B、D组血中性粒细胞外,D和E两组的上述其他各项指标分别与B组和C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豚鼠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均提示支气管管腔狭窄、黏膜上皮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的哮喘病理学改变,其中B组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C组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D、E组较之明显好转。结论本实验建立的豚鼠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加味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定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和加味定喘汤治疗组(C组)。A组和B组每只小鼠均予以20ml/kg体重生理盐水胃饲,C组每只小鼠予以20ml/kg体重加味定喘汤(每1ml相当于1g生药)胃饲,每天1次,7d后观察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及IL-4和IFN-γ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与A组比较,BALF中细胞总数、Eos百分比明显增多(P<0.05),IL-4含量明显升高(P<0.01),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5);C组与B组比较,细胞总数、Eos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IL-4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IFN-γ表达升高(P<0.05)。结论:加味定喘汤能降低支气管哮喘小鼠BALF细胞总数、Eos百分比和IL-4的含量,提高IFN-γ的分泌,对支气管哮喘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嗜酸粒细胞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8例中度哮喘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A组)34例和瑞舒伐他汀组(B组)34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C组)34例,A组患者给予吸入舒喘灵气雾剂,其用量和用法参照哮喘阶梯治疗方案;B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晚,口服治疗2 w;C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 w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介素(IL)-12、IL-18浓度,用Counter JT-IR计数仪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治疗前,A组、B组IL-12、IL-18、EOS指标均明显高于C组,A组、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A组、B组上述指标较C组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进一步降低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炎症因子及嗜酸粒细胞,可用于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药对大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西药组(C组)、中药组(D组),每组20只。A组正常饲养,B、C、D组建立大鼠湿热证UC模型,建模成功第2天,B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C组以美沙拉嗪灌胃治疗,D组以化湿疏郁方灌胃治疗,给药疗程7 d。观察指标包括症状学、结肠黏膜及病理组织学。[结果]造模后,与A组相比,B、C、D组大鼠均出现摄食量、摄水量、活动性减低及血便,B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明显升高(P<0.05),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7 d后,与B组相比,C组、D组大鼠摄食量、摄水量、活动性明显增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7 d后,与B组相比,C组、D组大鼠结肠黏膜出血、溃疡,充血、水肿现象明显减轻,CMDI评分显著降低(P<0.05);C组、D组大鼠结肠黏膜病理观察细胞排列结构比较整齐、少量杯状细胞消失及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大鼠湿热证UC模型制备成功,化湿疏郁方可改善UC大鼠一般情况,增高湿热型UC模型大鼠黏膜愈合率(肉眼+病理学),治疗湿热型UC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术切除后组织嗜酸粒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鼻内镜术切除老年鼻息肉患者40例,以手术6个月内术腔完全上皮化和未完全上皮化的患者分为预后好组22例和预后差组18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的方法,研究两组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IFN-α的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术切除后预后与组织嗜酸粒细胞与TNF-α的关系。结果预后好组鼻息肉组织中嗜酸粒细胞的表达较预后差组弱(P<0.05);两组鼻息肉组织中TNF-α的主要细胞有固有浸润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体细胞,均定位于细胞质。在预后好组鼻息肉组织中,TNF-α的表达较预后差组弱(P<0.05);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于鼻息肉组织的固有层,其中预后差组的嗜酸粒细胞TNF-α表达的总阳性率显著高于预后好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与TNF-α是影响老年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术切除后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嗜酸粒细胞与TNF-α在鼻息肉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且影响老年鼻息肉鼻内镜切除术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许珂玉  王艳杰  赵丹玉  杨如意  柳春 《山东医药》2012,52(20):16-18,103
目的观察补脾益气方药对哮喘大鼠Th1/Th2失衡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地塞米松组、补脾益气方药治疗组。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采用ELASA方法检测BALF中IL-4和IFN-γ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GATA-3和T-bet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及IL-4含量均明显升高,IFN-γ含量显著下降;GATA-3表达增高,T-bet表达降低。经补脾益气方药与地塞米松治疗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和IL-4含量均明显下降,IFN-γ含量显著升高;GATA-3表达下调,T-bet表达上调。上述结果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脾益气方药对Th1/Th2失衡有调节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GATA-3和T-bet的协调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鼻腔滴入IFN-γ对AR大鼠鼻腔黏膜中GATA-3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吸入IFN-γ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各8只.A组为阴性对照组.B、C、D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B组为阳性对照组、C组为IFN-γ治疗组、D组为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对照组.B、C、D组于模型建立后第31~38天,每只每日每侧鼻腔分别滴入PBS 50 μl、IFN-γ 1μg和丙酸倍氯米松3.5 μg.第39 天取鼻腔黏膜,观察鼻腔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转录因子GATA3. 结果与A组相比,B组鼻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有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GATA3表达增加;C、D组上述炎性改变明显减轻,鼻黏膜中GATA3表达减少. 结论鼻腔滴入IFN-γ治疗AR可能与阻断GATA3表达,从而继发抑制Th2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大鼠急慢性气道炎症的作用以及阻断EGFR的激活对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4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1、A2、A4组)、哮喘组(B1±、B2、B4组)和治疗组(C1、C2、C4组),每组5只,其中1、2和4分别表示激发1、2和4周.治疗组在每次卵清白蛋白激发前1 h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金雀异黄素(genistein)20 mg/kg腹腔注射.末次激发后收集BALF行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肺组织HE染色并行气道黏膜下炎症评分.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气道上皮EGFR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活化的ECFR)程度.两组数据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索方差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g检验.结果 (1)B组各时段BALF中细胞总数及各类细胞绝对计数均高于A组相应时段组(均P<0.05),嗜酸粒细胞在2周末达高峰;C组各时段BALF中细胞总数[分别为(48±6)、(51±9)和(57±12)×105]及嗜酸粒细胞计数[分别为(2.5±0.5)、(2.7±0.6)和(2.6±0.5)×105]均低于相应B时段组[细胞总数分别为(70±10)、(88±8)和(72±10)×105>,嗜酸粒细胞数分别为(5.6±0.8)×105、(6.6±0.6)×105和(4.3±0.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各时段BALF中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与相应时段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1组BALF中上皮细胞数[(2.5±0.5)×105]低于B1组[(4.9±0.7)×103](q=4.671,P<0.05),C4组BALF中上皮细胞数[(5.7±1.2)×105]高于B4组[(4.3±0.4)×105](q=4.012,P<0.05).(2)C4组气道黏膜下炎症评分(3.6±0.6)低于B4组(5.1±0.6)(q=4.923,P<0.05).(3)B组各时段各级气道EGFR蛋白表达均高于相应时段A组(均P<0.01);气道上皮EGFR活化程度A组分别为(1.84±0.26)、(1.43±0.29)和(1.67±0.32),B组分别为(3.69±0.43)、(3.57±0.29)和(4.46±0.47),C组分别为(3.12±0.24)、(3.00±0.28)和(2.69±0.54),B组各时段气道上皮EGFR活化程度均高于相应时段A组(均P<0.05);C组各时段气道上皮EGFR活化程度均弱于相应时段B组(均P<0.05).(4)相关分析显示气道上皮EGFR表达及其活化程度均与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以及气道炎症评分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哮喘大鼠气道上皮EGFR参与气道炎症,TKI金雀异黄素有一定抑制哮喘大鼠急慢性气道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和地塞米松口服治疗对肥胖哮喘小鼠的疗效和炎症改变。方法将75只C57/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A组)、哮喘组(B组)、肥胖哮喘组(C组)、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组(D组)、地塞米松口服治疗组(E组),建立饮食诱导的慢性肥胖哮喘模型。末次激发后24 h,取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EL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7浓度,肺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小鼠炎症评分,测定气管壁总面积(WAt)、气道平滑肌面积(WAm)和管腔基底膜周长(Pbm)。结果除A组外,其余四组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实验结束前B组无小鼠死亡,C组有2只小鼠死亡,D组有1只小鼠死亡,而E组有5只小鼠死亡。C组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清IL-17浓度以及病理切片炎症评分、气管壁总厚度(WAt/Pbm)、气道平滑肌厚度(WAm/Pbm)明显高于A、B两组。两治疗组的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以及病理切片炎症评分均较C组下降,但气管壁总厚度(WAt/Pbm)、气道平滑肌厚度(WAm/Pbm)改善不明显(P0.05)。E组血清IL-17浓度较C组下降(P0.05),但D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雾化布地奈德能够改善肥胖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但不能改善气道重建和全身炎症。地塞米松口服治疗虽有助于改善肥胖哮喘的全身炎症反应,但气道重建无益,且带来更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蜂胶小分子凝胶对老年大鼠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50只雄性大鼠(12月龄),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采用40%冰醋酸灼烧法制备老年大鼠口腔溃疡模型,模型组(A组):不给予药物治疗。膜剂组(B组):给予市售紫竹药业蜂胶口腔膜,每天1次,每次半贴。蜂胶微粉组(C组):给予蜂胶提取物微粉,每天1次,每次1 mg。小分子凝胶基质组(D组):给予不载蜂胶提取物微粉的小分子凝胶基质,每天1次,每次半支。蜂胶小分子凝胶组(E组):给予蜂胶小分子凝胶,每天1次,每次半支。各组大鼠采用10%水合氯醛麻醉后给药,给药前后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口腔溃疡直径,观察每组大鼠的体重变化,记录各组大鼠的愈合时间。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口腔溃疡老年大鼠在治疗第1天、第3天和第7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和第2天各组口腔溃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B、C、E组口腔溃疡直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天B组、C组、D组、E组口腔溃疡直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各组大鼠体重均有明显下降趋势,A组第7天开始回升,B组、C组第4天开始回升,D组第6天开始回升,E组第3天体重开始回升。B组、C组、D组、E组口腔溃疡平均愈合时间明显小于A组(P<0.05,P<0.01),B组、C组和E组口腔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C组和E组口腔溃疡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给药时间的延长,A组、B组和E组TNF-α和IL-6的水平逐渐减低,IL-2的水平逐渐增高,同时B组和E组TNF-α和IL-6的水平明显低于A组,IL-2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蜂胶小分子凝胶对老年大鼠口腔溃疡有治疗作用,能明显缩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治疗效果与蜂胶口腔膜相当,治疗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有关,可能通过降低某些炎症因子如TNF-α和IL-6等因子和提高某些炎症因子如IL-2等因子水平使口腔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大肠埃希菌脂多糖(E.coli LPS)对年幼期哮喘大鼠模型建立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清洁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LPS组(分为C1组、C2组、C3组),每组9只.用卵白蛋白(OVA)致敏与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EOS)及其它炎症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OVA-sIgE与BALF中TGF-β1含量;TUNEL法检测肺组织EOS凋亡.结果 ①光镜电镜观察:光镜下B组见支气管及血管周围、肺间质及肺泡腔内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黏膜下水肿,黏液腺增生,黏膜皱折增多,部分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可见气道黏液栓;C1组、C3组上述改变无明显减轻;C2组上述现象明显减轻.电镜下B组见EOS数量增多,周围有大量浆细胞聚集;C1组无明显改变;C2组凋亡的EOS增多;C3组中性粒细胞和凋亡的EOS均增多.②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B组BALF中细胞总数、EOS绝对计数和EOS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均高于A组 (均P<0.01);C2组均低于B组(均P<0.01).③血清OVA-sIgE和BALF中TGF-β1含量:血清OVA-sIgE检测,B组高于A组(P<0.01);C2组、C3组明显低于B组(均P<0.01);但C1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TGF-β1含量测定,B组与A组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2组、C3组明显高于B组(均P<0.01).④肺组织EOS凋亡率检测结果,B组与A组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2组、C3组与B组比较EOS凋亡率均明显增高(均P<0.01);但C1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BALF中TGF-β1水平与EOS数有非常显著性负相关(r=-0.483,P<0.01);EOS绝对计数与血清OVA-sIgE水平显著性正相关(r=0.634,P<0.01).结论 E.coli LPS(>10 μg/ml)通过降低OVA-sIgE水平,增加TGF-β1分泌,诱导EOS凋亡,从而可能减轻变态反应症状,但过高浓度E.coli LPS(100 μg/ml)可能会促使中性粒细胞增高.  相似文献   

18.
彭春燕  杨炯  邱林  郭卫 《山东医药》2008,48(5):35-36
将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孟鲁司特治疗组(C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组)各6只,B、C、D组以卵白蛋白致敏制备哮喘模型,C组、D组分别予孟鲁司特、地塞米松1 mg/kg灌胃,A组、B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通过荧光酶标记法测定BALF中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的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BALF中ECP、NO水平及INOS mRNA表达显著增加,P均<0.01.NO与ECP水平呈正相关(r=0.546,P<0.05).D组ECP、NO水平及INOS mRNA表达均降低,但C组INOS mRNA表达未减少.提示孟鲁司特可减轻气道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影响INO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病毒性脑炎与边缘性脑炎的脑脊液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2014—2018年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66例作为A组,边缘性脑炎患者38例作为B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因外科手术需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并比较三组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包括葡萄糖、氯化物及蛋白质)和细胞学检查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激活的单核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嗜碱粒细胞比例、浆细胞比例)。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和B组患者发热、意识障碍、近事记忆减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组患者抽搐/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发生率高于A组,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者所占比例低于A组(0.05)。(3)三组患者脑脊液氯化物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脑脊液葡萄糖含量低于B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组和B组,潘氏试验结果劣于对照组和B组(P0.05)。(4)三组患者脑脊液单核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嗜碱粒细胞比例、浆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及激活的单核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和B组(P0.05);B组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5)A组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率高于B组(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激活的单核细胞比例及免疫球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而边缘性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轻微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脑脊液病理学特征对病毒性脑炎与边缘性脑炎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腔吸入IFN-γ对大鼠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各8只.A组为阴性对照组。B、C、D组采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建立大鼠AR模型,B组为阳性对照组、C组为IFN-γ,治疗组、D组为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对照组。B、C、D组于模型建立后第31~38天,每只每日每侧鼻腔分别滴入PBS 50μ1、IFN-γ 1μg 和丙酸倍氯米松3.5μg。第39天取鼻腔黏膜,观察鼻腔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转录因子GATA3。结果与A组相比,B组鼻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有嗜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GATA3表达增加;C、D组上述炎性改变明显减轻,鼻黏膜中GATA3表达减少。结论鼻腔滴入IFN-γ治疗AR可能与阻断GATA3表达,从而继发抑制Th2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