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骨折患者伤情特点及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创伤骨折患者1046例,根据术后1周内是否发生DVT分为两组:DVT组(n=132)和非DVT组(n=914)。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术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预测DVT发生的价值。结果 1046例老年创伤骨折患者,跌倒伤是首位致伤原因,占20.9%(219/1046),DVT的总发生率为12.6%(132/1046),临床表现以患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疼痛和压痛为主。单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725,95%CI 1.842~4.027)、高血压(OR=1.584,95%CI 1.163-2.158)、坠落伤(OR=3.142,95%CI2.106~4.685)、髋骨骨折(OR=2.847,95%CI 1.875~4.326)、粉碎性骨折(OR=2.054,95%CI 1.463~2.884)、≥3处骨折(OR=2.162,95%CI 1.572~2.976)、骨折后休克(OR=3.063,95%CI2.074~4.527)、手术时间≥2 h(OR=2.151,95%CI0 1.518~3.046)、D-二聚体≥3.5 mg/L(OR=2.396,95%CI1.668~3.442)、FIB≥6.0 g/L(OR=1.638,95%CI 1.274~2.106)及CRP≥26.0 mg/L(OR=1.084,95%CI 1.012~1.468)是老年创伤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AUC)=0.736,95%CI0.672~0.806]的最佳阈值为3.25 mg/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和58.3%;FIB(AUC=0.682,95%CI 0.617~0.754)的最佳阈值为5.84 g/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和62.5%;CRP(AUC=0.705,95%CI 0.635~0.783)的最佳阈值为26.73 mg/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3%和55.2%。结论老年创伤骨折患者DVT发生率较高,影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婚育因素对中国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影响.方法:12041例女性食管癌患者信息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数据库,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有翔实婚育史记录及完整临床病理资料.通过调查问卷、家访、电话问询方式进行患者生存随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生存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婚育因素对女性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影响.结果:校正年龄、职业、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和肿瘤病理分期等可能混杂因素后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怀孕次数多女性预后较好(RR=1.49,95%CI:1.16-1.92),分层分析发现该生存优势也存在于高发区女性(RR=1.41,95%CI:1.03-1.86)及食管癌家族史阴性女性(RR=1.21,95%CI:1.04-1.41).绝经前期女性预后明显优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患者(P=0.00),尤其是来自于高发区(RR=0.73,95%CI:0.62-0.86)和家族史阴性绝经前期女性(RR=0.70,95%CI:0.58-0.85).结论:怀孕次数和经期状态可能是中国女性食管鳞癌患者术后预后影响因素,怀孕次数多女性及绝经前期女性患者术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199(CA199)对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保定市传染病医院和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140例,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复发转移分为未复发转移组(n=94)和复发转移组(n=46)。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清TK1、CEA及CA199水平。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K1、CEA及CA199预测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Pearson相关分析复发转移患者血清TK1、CEA及CA199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复发转移组TK1(76.1%vs 51.1%)、CEA(91.3%vs 64.9%)及CA199(84.8%vs 58.5%)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复发转移组血清TK1[(3.70±1.62)vs(2.36±1.08)pmol/L]、CEA[(28.63±9.14)vs(17.42±5.38)ng/ml]及CA199[(75.26±17.30)vs(63.48±12.45)U/ml]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TK1、CEA及CA199预测结肠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2.96 pmol/L、22.63 ng/ml和69.24 U/ml,3项联合预测结肠癌患者复发转移的AUC(95%CI)[0.872(0.813~0.935)]明显优于TK1[0.730(0.672~0.791)]、CEA[0.804(0.744~0.865)]及CA199[0.762(0.703~0.823)],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和82.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复发转移患者血清TK1与CEA(r=0.760,P0.01)和CA199(r=0.702,P0.01)呈正相关,血清CEA与CA199呈正相关(r=0.813,P0.01)。结论复发转移患者术前血清TK1、CEA及CA199水平明显升高,3项联合检测对预测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联合预测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142例急性PTE经常规治疗后出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统计远期预后不良发生情况;对比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治疗前后血清Hcy、D-D、FIB水平及变化率;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ROC),分析血清Hcy、D-D、FIB变化率及三者联合对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中急性PTE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21.83%(31/142);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cy、D-D、FIB水平均降低(P<0.05),且预后良好组较预后不良组均更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Hcy、D-D、FIB变化率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Hcy、D-D、FIB变化率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8.01%、55.43%、20.64%,血清Hcy、D-D、FIB变化率三者联合的特异度高于血清Hcy、D-D、FIB变化率单独进行预测的特异度(P<0.05),且血清Hcy、D-D、FIB变化率三者联合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高于血清Hcy、D-D、FIB变化率单独预测的AUC(P=0.067、P=0.153、P=0.021)。结论血清Hcy、D-D、FIB联合预测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较高,三者变化率联合适用于对急性PTE患者远期预后不良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南南部地区右半与左半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并对其预后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结肠癌患者25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及随访术后5年的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左半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45.16%(56例)、便血57.26%(71例)、大便性状改变20.16%(25例);右半结肠癌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74.62%(97例)、便血27.69%(23例)。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患者的年龄构成、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情况、贫血、肠梗阻、围术期输血情况均存在显著不同(P0.05);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显示,肿瘤部位(RR=2.113,P0.05)、分化程度(RR=2.631、1.321,P0.05)、淋巴转移(RR=5.731,P0.05)、肠梗阻(RR=3.234,P0.05)是结肠癌的生存影响因素。结论海南南部地区右半与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左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生存时间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结肠癌部位为右、高分化、淋巴转移、肠梗阻是结肠癌的生存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7/2010-05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分析影响结肠癌预后的因素.结果:(1)全部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81.9%;(2)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5 ng/mL、肿瘤分化程度低、年龄<40岁、更高的T分期、N分期、M分期、术中输血和脉管癌栓(P<0.0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3)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前血清CEA水平(P=0.017)、肿瘤分化程度(P=0.002)、N分期(P=0.005)M、分期(P=0.000)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根据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分化程度、更高N分期、有无远处转移可以对结肠癌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进行更准确的风险分层,针对此类高危患者临床上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以及术后更加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a期(pT3N0M0)结肠癌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4-01/2008-06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手术治疗且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结肠癌患者共161例,选取符合标准的84例Ⅱa期患者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指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以及3年无病生存率(3 years disease free survival,3yrDFS),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探讨Ⅱa期结肠癌的预后因素.结果:84例入组患者的3yrDFS为88.1%.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水平升高患者的3yrDFS为77.1%,而CEA水平正常患者的3yrDFS为95.9%,二组间差异显著(P=0.007).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男(P=0.024,OR=7.212,1.293-40.237)、术前CEA水平升高(P=0.012,OR=8.013,1.573-40.817)、术前贫血(P=0.011,OR=6.461,1.537-27.151)以及Ki67高表达(P=0.099,OR=3.298,0.799-13.610)是提示Ⅱa期结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而术前血清CEA水平升高合并Ki67高表达者预后较差(3yrDFS70%).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联合肿瘤组织Ki67表达可以作为预测Ⅱa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对于术前血清CEA水平升高并且Ki67高表达的Ⅱa期结肠癌患者可能应采取更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与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血清学指标,构建复发预后模型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姑息性肝切除手术。方法共纳入了2009年2月—2013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肝切除术并进行随访的肝细胞癌患者11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患者在随访期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预测效能。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AFP、ALP、GGT、FIB低值组及人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1(CXCL13)高值组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更长(P值均<0.05)。AFP[HR(95%CI)=1.69(1.03~2.79),P=0.039]、GGT[HR(95%CI)=1.89(1.14~3.14),P=0.014]和CXCL13[HR(95%CI)=0.54(0.33~0.89),P=0.015]为与肝切除术后复发相关的独立因素。基于其构成的预后指数:PI=0.526×AFP+0.637×GGT-0.616×CXCL13,预测姑息性切除术后0~3个月内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63.64%,但对0~6个月(AUC=0.68)及更长时间的预测效能明显下降,对姑息性切除的复发预测效能显著高于根治性切除。结论基于CXCL13、AFP和GGT构建的预后模型可用于评估患者采用姑息性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复发风险,有助于临床医生依据患者获益情况作出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癌胚抗原(CEA)状态在I期结肠癌中预后意义和构建I期结肠癌预后模型.方法 应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收集2004年至2015年诊断为I期结肠腺癌患者13690例,通过倾向性匹配评分,探索术前CEA状态在I期结肠癌中的预后意义.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乙非丙型肝癌(NBNC-HCC)与HBV/HCV相关肝癌(BC-HCC)患者的临床特点的不同及二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1月1日-2014年7月1日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部分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31例,排除失访和不愿配合者,最终入组146例。分为NBNC-HCC组(n=35)和BC-HCC组(n=11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复发时间和死亡时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检验,多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NBNC-HCC组患者年龄、TNM分期中Ⅰ~Ⅱ期比例比BC-HCC组高(t=3.878,P0.05;χ2=4.357,P0.05),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低于BC-HCC组(t=7.848,P0.05);NBNC-HCC组和BC-HCC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5.5±27.9)个月和(26.8±21.7)个月,NBNC-HCC组与BC-HCC组3年生存率(61.6%vs 26.6%)和5年生存率(39.2%vs 14.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影响NBNC-HCC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Alb水平[RR=0.919,95%可信区间(95%CI):0.851~0.994,P=0.036;影响BC-HCC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RR=1.082,95%CI:1.027~1.141,P=0.003)。结论 NBNC-HCC与BC-HCC在年龄、AFP值和TNM分期上存在差异。NBNC-HCC患者3、5年生存率高于BC-HCC患者。Alb水平是影响NBNC-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是影响BC-H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别对≥80岁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 1年12月≥80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CS患者664例(女性占28.31%)。根据性别进行分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性别对高龄ACS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周期13~79个月(中位数28个月)。女性患者高脂血症患病率、左室射血分数、体质量指数及空腹血糖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舒张压、血尿酸水平、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ACS临床分型、用药方案及治疗策略未见显著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长期生存率(P=0.619)及无事件生存率(P=0.365)均无显著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收缩压水平是高龄ACS患者全因死亡(HR=1.73,95%CI:1.09~2.75,P=0.019;HR=0.98,95%CI:0.97~1.00,P=0.015)和MACE发生(HR=1.80,95%CI:1.22~2.63,P=0.003;HR=0.98,95%CI:0.97~0.99,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不是影响高龄AC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non-HDL-C和收缩压水平是该人群的全因死亡和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内蒙古第四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50例,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人均月收入、居住地、是否吸烟、是否饮酒、TNM分期、是否发生转移、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入院时KP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术后采用电话形式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05-01;采用多元Cox回归分析分析晚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0%、36.0%和30.0%,中位生存时间为13.5个月。不同性别、年龄、BMI、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入院时KPS评分、CD_8~+细胞分数、Scr水平、BUN水平及是否饮酒、发生转移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均月收入、居住地、TNM分期、CD+3细胞分数、CD_4~+细胞分数、CD_4~+/CD_8~+细胞比值及是否吸烟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RR=1.724,95%CI(1.194,2.489)〕、吸烟〔RR=2.113,95%CI(1.095,4.077)〕、TNM分期〔RR=1.893,95%CI(1.022,3.506)〕、入院时KPS评分〔RR=2.642,95%CI(1.101,6.339)〕和CD_4~+/CD_8~+细胞比值〔RR=2.012,95%CI(1.121,3.676)〕是晚期NSCL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较低,居住地、吸烟、TNM分期、入院时KPS评分及CD_4~+/CD_8~+细胞比值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147-1151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1周血常规及肝功能结果,计算PNI数值。通过X-Tile软件寻找PNI的临界值,并根据该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n=216)和低PNI组(n=26)。计数资料两组两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及对应的95%CI。结果 PNI与治疗方式、术中出血量、包虫分期、病灶数、Child-Pugh分级、AST、TBil、Alb、ALP、P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关(P值均0.05)。低PNI组与高PNI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30.5%、20.3%和95.7%、79.5%、56.9%;低PNI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3.783个月(95%CI:26.450~51.355),高PNI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1.355个月(95%CI:49.044~53.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26,P0.001)。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PNI、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包虫分期、Child-Pugh分级、并发症、ALP、PT、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方式(HR=1.461,95%CI:1.132~1.890,P=0.004)、术中出血量(HR=6.078,95%CI:3.412~10.826,P0.001)、PNI(HR=0.367,95%CI:0.192~0.701,P=0.002)、并发症(HR=2.007,95%CI:1.204~3.346,P=0.008)、中性粒细胞(HR=2.772,95%CI:1.304~5.891,P=0.008)均是影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可以作为预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的预后指标,术前外周血PNI越高,患者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长期效果和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4年6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住院并接受TIPS治疗的57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防,主要监测指标是实验室检查及腹部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同时了解腹水改善和生存的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累积生存概率及其他累积概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生存率,运用Cox回归分析预后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后因素的最佳界值。结果 TIPS术后1年腹水缓解率为93%,1年生存率为60%,2年生存率为43%。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示Child-Pugh评分[HR(风险比)=1.268,95%可信区间(95%CI):1.009~1.594,P=0.042]和尿素氮(HR=1.143,95%CI:1.034~1.264,P=0.009)是顽固性腹水患者TIPS术后1年生存率的预测因素。ROC分析示:Child-Pugh评分AUC为0.699,P=0.011,95%CI:0.558~0.840。Child-Pugh评分8分(敏感性75%,特异性67%)为最佳界值。Kaplan-Meier生存分析示Child-Pugh评分≤8分和≤8分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2%和38%(χ2=10.888,P=0.001)。结论 TIPS治疗顽固性腹水安全有效,且Child-Pugh评分≤8分是预测此类患者1年生存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42例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II数值。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242例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n=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0%、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70岁及以上Ⅱ期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5年就诊的89例70岁及以上接受根治性手术的Ⅱ期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其中术式为Dixon式68例(75.6%),Miles 21例(24.4%);通过观察总生存(OS)及无病生存(DFS),分析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纳入了T分期、瘤体大小、术式、病理类型、淋巴结检出数、肿瘤大体形态、分化程度、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糖链抗原(CA)199、术后辅助放化疗。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组间生存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89例中位OS期为52.6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98.35%、86.80%、69.91%;中位DFS期为47.15个月,1、3、5年DFS率分别为94.40%、82.00%、75.65%。分析影响因素对患者总体OS均无明显获益(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P=0.004)、肿瘤大体形态(P=0.042)、淋巴结检出数(P=0.004)、术前CEA(P=0.042)、术前CA199(P=0.025)对DFS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检出数目(P=0.016)及T分期(P=0.030)为影响老年Ⅱ期直肠癌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分期、肿瘤大体形态、淋巴结检出总数、术前CEA、术前CA199等因素可作为70岁及以上老年Ⅱ期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DFS的预测因素,但不能作为长期预后的观测指标。此类患者OS及DFS并未从辅助治疗中明显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术前脑钠肽(BNP)水平与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长海医院于2015年1月至12月行PCI治疗且年龄≥75岁的UAP患者31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或术后2年。根据术前BNP水平将患者分为BNP100 pg/ml组(n=197),100 pg/ml≤BNP300 pg/ml组(n=71),和BNP≥300 pg/ml组(n=43)。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NP对高龄PC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22.6±4.3月,术后6月、1年和2年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3%、4.2%和8.5%。与另两组比较,BNP≥300 pg/ml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较多,血肌酐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NP100 pg/ml组、100 pg/ml≤BNP300 pg/ml组和BNP≥300 pg/ml组术后2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4%、9.9%和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包括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Ⅲ/Ⅳ级、血红蛋白等因素后,BNP≥300 pg/ml(RR=4.822,95%CI:2.183~10.650)、血肌酐≥110μmol/L(RR=2.930,95%CI:1.327~6.468)均是高龄UAP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BNP水平与高龄UAP患者PCI预后相关,BNP≥300 pg/ml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肝性脑病(HE)患者8周病死率情况,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18家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纳入所有0周合并HE的患者125例。观察2组8周病死率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logrank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8周病死率分别为27.5%、50.0%(χ~2=5.630,P=0.018),8周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1.2 d、28.4 d,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60.4%、32.5%(χ~2=6.187,P=0.01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是HBV-ACLF合并HE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风险比(HR)=0.424,P=0.018,95%可信区间(95%CI):0.208~0.864],高TBil(HR=1.063,P=0.042,95%CI:1.002~1.128)、低PTA(HR=0.942,P=0.044,95%CI:0.890~0.998)、ACLF分期晚期(HR=2.737,P=0.009,95%CI:1.287~5.818)、合并消化道出血(HR=5.291,P=0.003,95%CI:1.736~16.126)是8周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显著降低HBV-ACLF合并HE患者的8周病死率,提高8周生存概率,延长生存时间。TBil、PTA、疾病分期、消化道出血是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对射血分数(EF)保留型及中间型心力衰竭(HFpEF和HFmrEF)患者易损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心力衰竭患者151例,其中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85人,射血分数中间型(HFmrEF)66人;选取同期住院非心力衰竭患者15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再入院。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因素,对心力衰竭组患者随访结果作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评价血清白蛋白对易损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心力衰竭患者(t=-6.431,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OR值为0.162(95%CI 0.098~0.268,P0.001),提示血清白蛋白是HFpEF和HFmrEF患者的保护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与HFpEF和HFmrEF患者易损期的预后有关,其中单因素COX分析HR=0.351,95%CI(0.188~0.655),P=0.001,多因素COX分析HR=0.439, 95%CI(0.225~0.858),P=0.016,均有统计学意义,低白蛋白组和高白蛋白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χ~2=11.881,P=0.001)。结论血清白蛋白可能是HFpEF和HFmrEF患者的保护因素,血清白蛋白越低,易损期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术前癌胚抗原(CE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与结直肠癌(CRC)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CEA、D-D和FIB术前检测在CRC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158例CRC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检测血浆CEA、D-D和FIB水平,随访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析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CR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TNM分期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58例患者的术前血浆CEA、D-D和FIB平均水平分别是(4.41±0.84)ng/mL、(0.48±0.13)mg/L和(3.72±0.73)g/L。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CRC患者的TNM分期相关(P0.05);经单因素分析,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均是CRC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浆CEA、D-D和FIB水平与CRC患者的TNM分期相关,是预后的危险因素,高水平CEA、D-D和FIB患者的术后3年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