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分析结直肠腺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总结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01/2016-04以电子结肠镜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65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存在上皮内瘤变分为上皮内瘤变组和非上皮内瘤变组,组间采用χ~2检验,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及其恶变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直肠腺瘤多发生于左半结肠,上皮内瘤变总发生率为22.68%,年龄、息肉直径、蒂的长度、病理类型是腺瘤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4.384+0.796X2(年龄)+0.324X3(息肉直径)+1.296X4(蒂部形态)+0.944X7(病理类型).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是腺瘤高级别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2.939+1.036X1(性别)+0.853X2(年龄)+1.023X3(息肉直径).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高级别上皮瘤变组在低密度脂蛋白、尿酸(uric acid,URIC)均显著高于无上皮内瘤变组(P0.05).而三组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无明显差异.结论年龄40岁、直径1 cm、有蒂及绒毛管状腺瘤更易发生上皮内瘤变,男性、息肉直径、年龄是结直肠腺瘤发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结直肠腺瘤发生上皮内瘤变可能与血脂、URI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a、K-Ras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病理科收集的结直肠腺癌组织70例(腺癌组),结直肠腺瘤组织12例(腺瘤组),正常结直肠黏膜8例(正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C-a、K-Ras蛋白的表达,分析PKC-a、K-Ras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意义。结果 PKC-a蛋白免疫阳性物质多聚集于细胞质与部分细胞膜位置,主要表现为棕黄色颗粒沉着。腺癌组PKC-a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腺瘤组与正常组(P0.05)。K-Ras蛋白免疫阳性物质多聚集于细胞质。腺癌组及腺瘤组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KC-a蛋白阳性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合并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K-Ras蛋白阳性率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P0.05)。K-Ras蛋白表达与PKC-a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r=-0.734,P=0.00)。结论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KC-a、K-Ras蛋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的平衡紊乱会导致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特征及探讨瘦素、脂联素的表达与有潜在恶变风险的结直肠腺瘤的关系.方法:82例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NAFLD患者为研究组,286例老年结直肠腺瘤非NAFLD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及腺瘤发生部位、大小、数目、病理类型、上皮内瘤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法检测两组患者瘦素和脂联素的表达.结果: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NAFLD组患者同非NAFLD组相比,吸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高密度脂蛋白患者更多(P0.05),且BMI明显高于非N A F L D结直肠腺瘤组(P0.05).结肠腺瘤合并NAFLD组老年患者腺瘤个数多于非NAFLD组(P0.05),绒毛状腺瘤比例也高于非NAFLD组结肠腺瘤患者(P0.05).脂联素在NAFLD组表达高于非NAFLD组(P0.05),而瘦素的表达与之相反(P0.05).脂联素在2个及其以上息肉数组的表达高于单个息肉组(P0.05),在绒毛状息肉组的表达低于非绒毛状息肉组(P0.05),在息肉有高级别瘤样变组的表达高于非高级别瘤样变组(P0.05).瘦素在绒毛状息肉组的表达高于非绒毛状息肉组(P0.05),在息肉有高级别瘤样变组的表达低于非高级别瘤样变组(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腺瘤合并NAFLD患者腺瘤恶变风险更高,脂联素分泌减少及瘦素水平的升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XAF1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71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及25例正常黏膜组织中XAF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24例增生性息肉及3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XAF1的表达情况.结果 XAF1 mRNA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及正常黏膜组织中均表达,其相对表达强度分别为0.65±0.39、0.67±0.23、0.67±0.31,腺瘤中表达偏低,但差异无显著性(F=0.035,P=0.966).XAF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黏膜及增生性息肉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胞浆也有表达;在腺瘤中细胞核表达减少(P<0.05),而细胞浆表达相对增多(P<0.05),总体表达强度降低(P<0.05).结论 XAF1蛋白在结直肠腺瘤中存在表达降低和胞浆异位表达,XAF1基因在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及向腺癌的演变中可能起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Syndecan-1是一种由硫酸乙酰肝素链和硫酸软骨素链修饰的I型跨膜蛋白多糖,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表面,与肿瘤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目的:研究Syndecan-1在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腺瘤和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56例结直肠腺瘤、42例腺癌和20例正常结肠组织中Syndecan.1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yndecan-1mRNA和蛋白在重度异型增生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结肠组织和轻、中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正常结肠组织与轻、中度异型增生腺瘤之间以及重度异型增生腺瘤与腺癌之间其表达无明显差异。Syndecan-1mRNA和蛋白表达与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是否合并结直肠腺瘤无关。结论:随着结直肠腺癌恶性程度的增加,Syndecan-1表达显著降低。Syndecan-1介导的细胞间黏附破坏在结直肠癌的致癌机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感染,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Ⅱ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20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胃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的患者190例,切除的息肉标本经病理学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另选取行胃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血清Hp抗体并定性分析,进一步将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分为Hp~+组(包括Hp~+CagA~+组,Hp~+CagA~-组)和Hp~-组。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ey,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G-17及PGⅡ水平,比较各组间Hp感染率,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阳性率,G-17及PGⅡ的水平。[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Hp感染率67.9%(129/190)及CagA~+阳性率72.1%(93/129)均高于对照组48.0%(48/100);52.1%(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4,P0.01;χ~2=6.303,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G-17[11.18(5.29,21.03)pmol/L]及PGⅡ[17.22(9.80,27.74)μ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46(2.66,11.28)pmol/L,13.62(8.54,21.6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0,P0.01;Z=2.392,P0.05)。Hp~+组腺瘤性息肉伴上皮内瘤变发生率27.9%(36/129)高于Hp~-组13.1%(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3,P0.05);Hp~+CagA~+组与Hp~+Cag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Hp~+组G-17水平[12.19(7.27,20.91)pmol/L]高于Hp~-组[6.38(2.38,22.05)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29,P0.05)。Hp~+CagA~+组G-17水平[13.75(8.10,21.32)pmol/L]高于Hp~+CagA~-组[9.02(4.66,17.07)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0,P0.05)。腺瘤性息肉Hp~+组PGⅡ水平与Hp~-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G-17水平升高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PGⅡ也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特别是CagA阳性菌株可以明显上调G-17水平,从而促进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对于有Hp感染,特别是CagA阳性菌株感染的患者可考虑根除Hp治疗,从而减少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YB-1和P53蛋白在结直肠肿瘤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20例正常组织、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50例癌组织中YB-1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YB-1蛋白在结直肠正常组织(NC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HGIN)和癌组织(CRC)中的强阳性率分别为0%、76.7%、80.0%、80.0%,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癌组织中其强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P53蛋白在结直肠正常组织、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0%、6.7%、40.0%、6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和癌组织中其表达率均与正常组织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在癌组织中YB-1和P53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306,P<0.05).结论:YB-1和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YB-1和P53蛋白的联合检测可能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背景: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主要参与对DNA损伤的反应,caspase-3主要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两者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PARP-1和caspase-3在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9例结直肠腺瘤、70例结直肠腺癌和10例癌旁黏膜石蜡包埋标本中PARP-1和caspase-3的表达,分析腺瘤和腺癌组织中两者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PARP-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结直肠黏膜(55.9%和82.9%对20.0%,P〈0.05),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结直肠黏膜(33.9%和28.6%对100.0%,P〈0.05)。结直肠腺瘤中,PARP-1的表达与腺瘤数目相关,caspase-3的表达与上皮内瘤变程度相关;结直肠腺癌中,PARP-1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ARP-1与caspase-3在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ARP-1和caspase-3在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两者联合检测对结直肠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3、4蛋白在结直肠息肉中的表达.方法:选择结直肠息肉患者103例,肠镜下收集115个息肉组织样本和10例正常人结直肠黏膜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QP3、4的蛋白表达.结果:AQP3、4蛋白在人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呈阳性表达,均表达在细胞的基底部与侧面.AQP3、4蛋白在炎性息肉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增生性息肉AQP3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腺瘤AQP4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QP3与AQP4在结直肠息肉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P=0.000).结论:AQP3、4蛋白在结直肠息肉中存在异常表达,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郑雄  胡梅洁  马瑾  王吉  李健 《胃肠病学》2014,(6):357-359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 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家族成员KLK6及KLK10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7例结直肠腺癌、21例结直肠腺瘤及1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KLK6及KLK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KLK6及KLK10在结直肠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52.6%(30/57)和66.7%(38/57),在结直肠腺瘤的阳性率分别为33.3%(7/21)和38.1%(8/21),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1%(1/11)和27.3%(3/11)。KLK6及KLK10在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均具有显著差异(P均<0.05)。KLK6及KLK10的表达均与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情况相关(P均<0.05)。KLK6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P=0.015)。KLK6及KLK10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r=0.745,P=0.000)。KLK10在KLK6阳性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KLK6阴性组中的表达。结论 KLK6及KLK10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患者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资料,探究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4-03/2015-03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腺瘤性结直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一时期的90例非腺瘤性息肉患者作为对比组,分析两组患者病理方面的差别.结果:研究组患者大便带血的发生几率和平均年龄与对比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比组在大便性状改变、肛门坠胀、腹泻、腹部疼痛、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表面分叶、黏膜表面粗糙糜烂、广基息肉、息肉数量多发、息肉直径≥1 cm等方面均明显多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大便带血症状是腺瘤性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腺瘤性息肉存在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多、表面糜烂、容易出现分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病理特征时,可以提示患者具有结肠息肉癌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E SA和CD44蛋白表达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13例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及6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并比较两者不同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ESA和CD44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组织和伴不典型增生的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 P<0.05); 在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 = 8.375,14.284,7.948,均P<0.05); ESA与年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χ2 = 16.918,15.195,10.395,7.681,均P<0.05); ESA的表达与CD44的表达呈正相关( r = 0.614,P = 0.000).结论:ESA与CD44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密切相关,同步检测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的24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与血脂及BMI的关系。结果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为64.7%,高于管状腺瘤组(36.2%)、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45.9%)。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血清甘油三脂(TG)水平(2.24±2.50)mmol/L高于管状腺瘤组[(1.29±0.96)mmol,P0.05]、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1.40±0.72)mmol/L,P0.05],三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异型增生组血清TG水平(1.79±2.26)mmol/L高于非异型增生组[(1.38±0.86)mmol/L,P0.05],BMI略高于无异型增生组[(24.45±4.34 vs 24.07±3.52)kg/m~2,P0.05],两组血清TC、HDL及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与病理类型较差的结直肠息肉(如带绒毛结构的腺瘤或有异型增生的腺瘤)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组织学异质性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SSA/P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复习江苏省南通和苏州地区三家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的结肠镜检查资料,筛选出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锯齿状息肉病例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占近5年结肠镜检查的0. 1%(40/39 607),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6. 5±13. 4)岁。对46枚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分析(SSA/P 9枚,TSA 13枚,HP 24枚),不同类型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下部位、形态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SA/P与TSA的异型增生检出率及其严重程度、癌变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临床上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SSA/P和TSA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背景:2020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NAFLD已被证实为结直肠肿瘤的危险因素,MAFLD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则尚存争议。目的:探讨MAFLD与结直肠腺瘤和早癌的相关性。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1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且符合条件的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直肠腺瘤患者274例(腺瘤组),结直肠早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患者21例(早癌组),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非腺瘤性息肉患者40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MAFLD患病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AFLD与结直肠腺瘤和早癌的相关性、此相关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MAFLD与结直肠腺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在调整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肌酐)后,MAFLD与结直肠腺瘤(OR=1.83, 95%CI:1.04~3.22, P=0.037)和早癌(OR=3.91, 95%CI:1.14~13.42, P=0.031)显著相关。根据性别分层分析,仅女性MAFLD与结直肠腺瘤显著相关(OR=4.0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MP-7(基质溶解素)在结直肠上皮病变的恶性转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7例结直肠癌,23例结直肠腺瘤、10例非肿瘤性息肉及1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手术标本的石蜡切片中MMP-7的表达。结果 37例结直肠癌切片中25例MMP-7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67.6%);23例腺瘤切片中,15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65.2%;10例非肿瘤性息肉中,1例阳性表达,阳性率10%;10例正常结直肠上皮对照均未见表达。结论MMP-7在结直肠上皮病变的恶性变中逐渐增强,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