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辅助下使后皮质可视化造玻璃体后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9例53眼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术中切除中央部玻璃体后,后极部注入0.2ml TA,在TA辅助下造玻璃体后脱离,观察玻璃体完全后脱离、后皮质残留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53眼术中有8只眼发生玻璃体完全后脱离,发生率为15%,弥漫性玻璃体皮质残留29只眼,占55%;局限性玻璃体皮质残留16只眼,占30%;6只眼(11%)发生一过性高眼压,经治疗后好转,3只眼〈6%)硅油填充眼出现晶状体混浊加重,无需进行手术。结论TA辅助下造玻璃体后脱离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具有安全、手术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80例ME患者病例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术前7d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液辅助常规的激光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Macular thickness,MT)、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90d后的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不同治疗时间段的MT、CMT均明显降低,BCVA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观察组MT、CMT更低,BCVA更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光感受器内外节交界完整性、生活质量观察组更高(P<0.05),心理状况评分均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眼压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激光治疗黄斑水肿前对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Diabetes can lead to many complications. Of them, retinopathy is a common typ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rythropoietin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of similar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high reproducibility in clinical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相似文献   

4.
卵磷脂络合碘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沃丽汀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的疗效.方法:选择因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术后不同程度玻璃体混浊的患者216例(216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神经营养剂及口服沃丽汀治疗,分别在给药后的1周,1月及3月随访.对照组仅予神经营养剂治疗.结果:试验组1月内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明显清晰、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36例(33.3%),3月内有明显改善者64例(59.3%),3月以上改善不明显者11例(10.2%);所有病例均未发现有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对照组1月内玻璃体混浊减轻、眼底明显清晰、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者14例,3月内有明显改善者28例(25.9%),3月以上改善不明显者41例(38%).术后3月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沃丽汀能够有效减轻视网膜脱离术后玻璃体混浊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玻璃体腔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治疗年龄相关性渗出性黄斑病变和眼压升高的关系。方法通过眼底血管造影确诊99例具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年龄相关性渗出性黄斑病变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4mg,监测患者注射后眼压变化情况。结果有31%的患者的眼压比原来基础眼压升高(≥5mmHg)。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可导致眼压升高,接受这种方法的治疗的患者,应充分告知眼压升高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连续注射新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短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2月—2017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38例(47只眼)wAMD患者,每月予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 1次,连续3个月,于首次注射前及注射后1、2、3个月,检查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黄斑容积(CV)。结果 患者注射前基线视力为1.07±0.51,注射后3个月视力为0.84±0.53,较注射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注射前基线CFT为(298.15±53.76) μm,注射后3个月CFT为(258.62±37.25) μm,较注射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注射前基线CV为(8.43±1.51) mm3,注射后3个月CV为(7.39±0.92) mm3,较注射前明显减小(P<0.05),注射后出现轻微异物感7只眼、结膜下出血5只眼,均自愈;无一例发生感染、白内障及视网膜剥脱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新型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wAMD,可短期内快速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使黄斑区结构恢复,且安全性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急性颅脑外伤的状态下雌二醇(E2)对受损皮层异常放电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按Feeney氏法制作重型颅脑外伤模型并放置左皮层-左海马记录电极,分别于腹腔注射雌二醇(E2)、地塞米松(DXM)和生理盐水(NS),连续4d记录脑电图(EEG).结果 E2治疗组EEG表现为痫性放电增加,频率和动作电位峰值均明显高于传统药物DXM治疗组,类似单纯外伤组的情况.结论颅脑外伤后给予雌二醇(E2)能引起或加重受损皮层的异常放电.  相似文献   

8.
目的玻璃酸钠注射登记卡的设计融入了预P<、宣教、治疗情况等多方面信息。方法登记卡于2014年1月~5月运用于临床工作,观察疗效。结果无1例患者将注射时间记错;无1例患者将关节腔注射前后注意事项记不清;100%的医生对治疗情况了解。结论玻璃酸钠注射登记卡打破了患者、护士、医生信息不通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在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大鼠再生肝细胞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染色法,测定AgNORs颗粒数。结果 去卵巢后大鼠血清中E2含量随去卵巢天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至去卵巢后第15d已测不出血清中有E2存在;去卵巢大鼠部分肝切除(PH)后0~24h,外源E2有促进肝细胞转录的作用,且AgNORs颗粒数的增加幅度与外源E2剂量呈正相关;去卵巢大鼠PH后24~36h,外源E2剂量越高,AgNORs颗粒数增加量越小,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雌激素对再生肝细胞转录活性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关于抑制血管生成药安维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的机制研究多数局限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也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安维汀玻璃体腔注射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应用后房水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经链脲佐菌素诱导10周建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分别采用安维汀(1.25,2.5 mg)和生理盐水进行玻璃体腔注射。 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显示,与生理盐水注射组比较,两个安维汀注射组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质量浓度降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质量浓度增高(P < 0.05),但两组间上述细胞因子的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安维汀玻璃体腔注射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应用促进新生血管的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降低,抑制新生血管的细胞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质量浓度升高,促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升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Floaters and flashes are most commonly symptoms of age-relate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vitreous body and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floaters’ formation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 Patients with acute-onset floaters, flashes and defects in their visual field, represent a medical emergency with the need for same day referral to an ophthalmologist. Indirect ophthalmoscopy with scleral indentation is needed in order to find possible retinal break(s), on-tim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retinal detachment. The molecular and genetic pathogenesis, as well as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ageing changes of the vitreous is summarized here, with view on the several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relation to their success rate and side-effec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I期后入路切除颈胸交界区神经鞘膜瘤的手术适应症。 方法 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对符合以下手术指征患者行I期后入路肿瘤切除术:①有硬膜外占位;②经C6/7、C7/T1、T1/2椎间孔偏一侧向外生长;③具备神经鞘膜瘤影像学特征。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ASIA运动评分、肿瘤最大浸润范围及影像学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经随访后予以分析总结。 结果 共收治该类患者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51.1岁,28~74岁)。14例患者均为神经鞘膜瘤,其中10例得以经后路I期完整切除,剩余4例交头颈外科行前路II期手术。II期手术患者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之外。14例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10至48个月,平均23.9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术前ASIA运动评分81.71±6.63,末次随访97.14±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前通过MRI判断上颈椎肿瘤类型,对横断位CT肿瘤浸润最大范围均位于该节段横突尖垂线以内的颈胸交界神经鞘膜瘤可行I期后入路切除,术后疗效确切,术后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前臂后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方法 解剖观测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局部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 结果 自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指伸肌和桡侧伸腕肌肌间隙内有一恒定的皮支动脉营养前臂后外侧皮肤,该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神经支配为前臂后皮神经分支,血管蒂长度为(4.12±0.26)cm,血管起始处外径为(0.91±0.07)mm,管径与指动脉相仿。 结论 前臂后外侧可以形成以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的指伸肌和桡侧腕伸肌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通心络(tongxinluo, TXL)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 beta 1,TGF-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影响,研究通心络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方法 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CON组)12只,造模组28只。造模组采用空腹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55 mg/kg制造糖尿病模型,72 h后血糖≥16.7 mmol/L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通心络组(TXL组),每组12只,给药8周后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电镜观察肾脏组织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CTGF蛋白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肾脏组织中TGF-β1、CTGF蛋白的水平。 结果 通心络组与糖尿病组相比肾脏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积聚、足突融合现象均减轻,肾脏组织中TGF-β1、CTGF表达减少。 结论 通心络可降低TGF-β1、CTGF在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三维CT和计算机软件分析以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为参考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方向和长度,以指导手术和导向器研发。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髋臼后壁骨折螺钉、钢板双重固定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36.5岁,对比双侧髋臼CT图像评估手术的复位效果,计算机软件统计分析以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为参考时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方向和长度,并区分后壁螺钉置入的相对危险区和相对安全区。 结果 髋臼后壁危险区宽度对照组为(9.56±1.74)mm,手术组为(9.57±1.71) mm,安全区宽度对照组为(31.34±2.73) mm,手术组为(31.53±2.60) mm;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对照组为(63.05±3.89)°,手术组为(62.33±3.46)°,相对螺钉长度对照组为(31.36±2.75)mm,手术组为(31.67±2.61) mm;上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所有病例手术复位效果良好,髋臼后外侧壁靠近髋臼缘侧1/4(约1 cm)范围内为螺钉置入的相对危险区,而位于内侧3/4(约3 cm)范围内为相对安全区域;髋臼后壁软骨面平行角约60°,螺钉相对长度约为3.1 cm,当长度超过3.1 cm左右,角度大于60°,且位于危险区时螺钉进入关节腔风险性增大,而螺钉以小于或等于60°角度在相对安全区内置入可避免螺钉进入关节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髂后上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80例干燥人体髋骨标本,以髂后上棘为A点,髂前上棘为B点,坐骨结节为C点,髂棘最高点为D点,耻骨结节为E点,耳状关节面后缘中点为F点,髂后上棘尖端A点的宽度为W0,A点的厚度为H0。髂嵴后部最大宽度为Wmax,其与A点的距离为D0,分别距离A点0.5、1.0、1.5、2.0 cm测量髂嵴的宽度,记为W1、W2、W3、W4,以髂嵴转折部为G点,G点宽度记为W5,分别测量AB,AC,AD,AE,AF,G,CD长度。 结果 髂后上棘形态大致分为4型:Ⅰ型“V”形(38.2%),Ⅱ型“U”形(43.2%),Ⅲ型“W”形(11.1%),Ⅳ型“增生型”(7.5%)。Ⅰ型的AB长度显著小于Ⅲ型和Ⅳ型,Ⅰ型的AF距离显著小于Ⅱ型和Ⅲ型,Ⅰ型的W0、W1、H0显著小于Ⅱ型、Ⅲ型、Ⅳ型,Ⅲ型的W0大于Ⅰ型Ⅱ型和Ⅳ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后上棘有4种形态变异,以“U”形为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 )对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进行形态学研究。 方法 收集我院在2016年3月至12月期间行头颈血管VCTDSA 检查158例被检者,并行VR、slab MIP图像后处理。观察158例(316侧)被检者PCoA的变异、走形、有无漏斗样膨大,测量PCoA直径、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直径、漏斗直径、PCoA发出角度。 结果 (1)PCoA变异和走形:缺如52.8%,发育不良8.9%、胚胎型17.1%、成人型21.2%。PCoA弯曲64.5%、平直35.5%。胚胎型更多呈平直,成人型更多呈弯曲(χ2=7.5,P=0.006)。(2)PCoA直径和发出角度男女、左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总平均BA直径与总平均PCoA直径呈明显负相关,(r=-0.998,P=0.000)。(3)漏斗发生率为26%(32/121),漏斗组与非漏斗组间的PCoA变异(χ2=10.2,P=0.001)、PCoA直径(t=-5.7,P=0.000)及发出角度(t=-3.2,P=0.002)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PCoA直径和BA直径呈明显负相关。(2)成人型、直径更小、发出角度越小的PCoA越容易发生漏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珠江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2例,男597例,女775例,平均年龄(58.11±12.56)岁,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ALB<35 g/L,n=91)和正常白蛋白组(ALB≥35 g/L,n=1281),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不良结局(术后转ICU监护、术后特定并发症、再次入院、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及混杂因素调整来评估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及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率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密切相关(OR=0.94;95% CI:0.90~0.98;P<0.05),术前低白蛋白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结局的风险是术前正常白蛋白组的2.15倍(OR=2.15;95% CI:1.21~3.79;P<0.05)。 结论 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会显著增加PLIF术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预测PLIF术后不良结局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颗粒植骨,钛网植骨和自体髂骨植骨在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接受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病灶清除 +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32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植骨,34例颗粒植骨。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次要参考指标:矫正和丢失Cobb角,植骨融合时间。记录所有参考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8月(14 ~ 53月)。颗粒组手术时间(192.6±42.2)min,植骨融合时间(5.2±1.1)月,均优于髂骨块组(229.2 ± 61.6)min,(8.0 ± 2.9)月和钛网组(233.1±51.1)min,(8.6±5.6)月,P<0.05。术中出血量颗粒组(385.3±251.8)ml,少于钛网组(660.9 ± 486.4)mL,P<0.05;与髂骨块组(534.4 ± 395.4)ml无统计学差异,P=0.122。术后末次随访患者腰椎节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丢失及矫正Cobb角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指标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与髂骨块植骨和钛网植骨相比,颗粒骨植骨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植骨融合快,应用于后入路单节段腰椎结核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被动运动促进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和改善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被动运动促进功能恢复和延缓肌萎缩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对照组(未行运动),被动运动组(损伤1周后开始被动运动,共4 周)。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备SCI模型。术后1 d和1、2、3、4 周通过大鼠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行为学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术后5周,采用HE染色比较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大鼠后肢腓肠肌的横断面积、直径和形态变化。测量腓肠肌湿重、体重和肌湿重/体重,评价肌萎缩情况;采用Western blots检测腓肠肌中BDNF的表达变化。 结果 被动运动组运动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5周后,对照组和被动运动组的脊髓组织失去正常形态,神经元数量减少,损伤区大量空洞形成,而被动运动组的变化较对照组轻。对照组腓肠肌湿重、肌湿重/体重、横断面积和直径下降,被动运动组改善上述肌萎缩情况(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被动运动组BDNF表达量增加(P<0.05),其中被动运动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被动运动可能是通过增加SCI后BDNF表达促进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有效改善失神经性肌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