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ERP技术探讨他人相关的社会评价情境如何影响个体的疼痛共情及其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实验采用疼痛判断任务,首先向被试呈现他人对他/她自身作出的正性、中性或负性评价,然后让被试在看到他人正在经历疼痛或非疼痛场景时做出疼痛判断。结果:在早期N1阶段,仅在中性评价情境下疼痛刺激比非疼痛刺激诱发了更大的波幅;在晚期P3阶段,正性和负性评价情境下疼痛刺激都比非疼痛刺激诱发了更大的波幅,而在中性评价情境下未发现显著差异,同时负性评价情境下的疼痛共情程度最大。结论:他人对他/她自身作出的情绪性评价抑制了个体对他人的早期疼痛共情反应,而他人对他/她自身的负性评价促进了个体对他人的晚期疼痛共情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使个体感知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理;另一方面,及时感知他人的疼痛能够使个体对危险情景保持警惕并做出防御反应,以实现机体的自我防御[1]。因此,疼痛共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具有不同共情能力的个体加工情绪性面孔的差异.方法:使用共情问卷筛选出高、低共情被试,要求其对不同情绪、不同性别的面孔做出相应判断,记录EEG,分析两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N1,P2等成分.结果:在性别判断任务中,高共情被试在正性和负性情绪的N1,P2和LPC波幅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而低共情被试在不同效价的情绪间没有出现差异.结论:与低共情被试比较,高共情被试从无意识阶段,注意阶段到决策分析阶段都对情绪效价更加敏感,另外,被试在与情绪无关任务中显示出了情绪特性,而在情绪相关任务中未显示出该特性,体现了与情绪相关认知任务对情绪自动化加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临床研究发现共情缺陷与精神障碍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对精神分裂症、破坏性行为、孤独症等精神障碍疼痛共情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行回顾和分析,以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探讨不同精神障碍是否存在特征性共情神经机制异常,并对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共情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及门诊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70例(年龄13~18周岁),分为共情训练组(n=35)和对照组(n=35),有效样本分别为23、29人。共情训练组接受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共情能力训练,每周2次,每次2 h,共5周;对照组进行5周的健康宣教。在基线和5周干预后,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失言识别测验(FPR)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共情训练组5周干预后EBEDT总分及"恐"和"悲"分测验得分、失言相关问题总分及"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分测验得分均高于基线水平(均P0.05)。组间干预前后得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共情训练组的"恐"、"悲"、失言相关问题总分、"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通过共情训练后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共情(empathy)作为一种亲社会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等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兴趣。由于共情现象错综复杂,这些学科的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各有侧重,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系统来归纳总结这些研究成果。这为各学科间分工合作与相互借鉴造成了困难。共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在不同发病时期疼痛共情能力状况。方法:采用经典疼痛共情范式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探究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结果:抑郁期、躁狂期和缓解期患者人际反应指针量表观点采择因子、想象力因子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抑郁期患者个人痛苦因子得分显著高于躁狂期和缓解期患者。躁狂期和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患者所需反应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率与想象力因子、共情性关心因子存在正相关,抑郁期患者判断中性图片的正确反应时与病程存在正相关;缓解期患者对中性图片的正确反应时与个人痛苦因子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躁狂期、抑郁期和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情能力均受损,但不同时期受损状况不同。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处在抑郁期时,疼痛共情能力的受损情况较为突出;抑郁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疼痛共情能力受损状况受患者病程影响,患病时间越久,疼痛共情能力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青少年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在共情任务下大脑活动的差异。方法:通过磁共振扫描疼痛共情任务时被试的大脑活动,分析其在共情任务时大脑活动特点;提取感兴趣脑区的激活信号,分别与共情、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的行为学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CD青少年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得分显著高于HC组。观看疼痛视频时,CD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明显高于HC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和两组青少年的攻击性、冲动性、冷漠无情特质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过度激活可能是CD青少年疼痛共情能力缺陷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系。方法:选取320名大学生,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用道德认同问卷测评道德认同的内化和符号化,用最后通牒博弈测查利他倾向。结果:情感共情得分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利他倾向(β=0.50,P<0.05)。内化因子(β=0.15,P<0.01)和符号化因子(β=-0.19,P<0.001)在认知共情得分与利他倾向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对认知共情低的大学生而言,内化[(55.8±2.78) vs.(49.7±1.91),P<0.05]和符号化[(56.1±2.3) vs.(49.3±2.2),P<0.001]较高其分享数量也较高;对认知共情高的大学生而言,符号化较低的大学生的分享数量高于较高的大学生[(51.6±2.7) vs.(47.7±1.8),P<0.01]。结论:大学生的情感共情与利他倾向正向关联,认知共情与利他倾向的关联受道德认同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49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2名正常对照。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和失言识别测验(faux pas recognition)比较两组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比较两组疼痛共情能力。结果:1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小于对照组;2患者组在失言识别测验的识别失言问题、理解失言问题和失言相关问题的得分均小于对照组。3患者组判断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判断疼痛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均大于对照组,在疼痛评级中对疼痛图片的等级评定得分低于对照组,对中性图片的等级评定两组无差异。4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因子得分与病程成负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共情(empathy),又译作“通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等。有很多人曾把它译作“移情”,但由于“移情”这个词很容易与精神分析中的概念“transference”混淆,所以最近已经少有人这样翻译了。在本文中,笔者沿用大多数人的叫法,一律把它(e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学生情绪弹性与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264名医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医学生的情绪弹性(3.94±0.46)、共情能力(3.40±0.39)均处于中等偏上;(2)积极情绪能力(t=2.552,P0.05)、共情能力(t=-2.253,P0.05)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显著;情绪恢复能力在性别(t=-3.040,P0.01)、父亲受教育程度(F=3.337,P0.05)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3)观点采择在父亲受教育程度(F=6.066,P0.01)上差异显著;个人痛苦在性别(t=-2.556,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F=3.520,P0.05)分布上差异显著;(4)情绪弹性与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276,P0.01);(5)个人痛苦、共情关心能预测情绪恢复能力(R2=17.4%,P0.05)。结论: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影响其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护士职业倦怠和二次创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共情疲劳简短版量表对某市6家医院共1012名护士进行调查,探索影响护士共情疲劳的因素。结果 ①本次调查临床护士年龄在19~55岁,平均年龄(30.10±7.09)岁,其中男9名(0.89%),女1003名(99.11%),独生子女216名(21.34%),非独生子女796名(78.65%);②独生子女、每月夜班9个及其以上、经历职业暴露和医患纠纷3次及以上、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很差是共情疲劳得分较高的群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独生子女、每月夜班数及经历职业暴露越多、自身健康状况越差的护理人员共情疲劳水平越高,应针对此类人群进行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天津市4所高校351名大学生,使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大学生共情能力量表进行测试。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共情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大学生组EMBU的各个分量表得分与中文修订版组相比,除FF1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大学生组中FF2、FF4、FF5、MF3、MF4、MF5高于修订中文版组,其余低于修订中文版组(P〈0.05~P〈0.001)。男女大学生比较显示,女生的MF1高于男生,而FF2、FF3、FF5、MF2、MF3、MF4均为男生高于女生(P〈0.05~P〈0.001)。2大学生共情能力存在性别、年级、来源地、是否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差异,4个变量对大学生共情能力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正相关,并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父母的惩罚、严厉等消极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共情能力呈负相关,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的作用大于母亲。结论此研究结果对开展大学生情感教育和亲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匹配与咨询师共情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6个心理咨询会谈,分为高共情组和低共情组,采用计算机量化词汇分析法,比较罗杰斯会谈、高共情组、低共情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匹配程度。结果:罗杰斯会谈的语言风格匹配总体高于其他两组;语言风格匹配可以预测咨询师共情,解释量为72.4%。结论:语言风格匹配是预测咨询师共情水平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共情训练提高初中生共情能力、进而改善其人际关系的实验效果。方法:根据前测成绩选取天津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6班为研究对象,确定1班为对照组(n=41),6班为实验组(n=43),有效样本各为40人。实验班接受认知、情感、行为等3方面的共情训练,每2周1次,每次1h,共8次历时16周;对照组按原教学计划进行团辅心理课程。在基线和历经16周的实验之后,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中文版)及初中生人际关系量表为测量工具评估实验效果。结果:实验组16周后共情能力总分及想象FS、共情关注EC、个人悲伤PD等分量表和人际关系总分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基线水平(t=-3.749,-2.904,-2.791,-2.745,-2.592,-2.703,-2.753;P0.05)。组间实验前后得分差值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共情关注EC、个人悲伤PD、共情能力总分的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t=-2.55,-2.70,-3.20;P0.05)。结论:共情训练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共情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其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情、助人倾向、人格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格是否是共情、助人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中的内外向(E)、神经质(N)分量表和助人倾向问卷对26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①总体而言,内外向(E)、神经质(N)与共情、助人倾向之间的相关不高,共情与助人倾向之间相关较高.②分层回归的结果表明,内外向(E)在共情与助人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P<0.05);神经质(N)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内外向在共情与助人倾向之间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共情能力和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道德认同问卷(MIM)、社会自我效能感问卷(S-EFF)、保护行为量表(DBS)对304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1122名有校园欺凌旁观经历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情正向预测旁观者保护行为。(2)道德认同在共情与旁观者保护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共情与旁观者保护行为间以及道德认同与旁观者保护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时,共情对旁观者保护行为的直接作用及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显著增强。结论:共情通过道德认同间接影响旁观者保护行为,社会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共情对旁观者保护行为及道德认同对旁观者保护行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躯体疼痛症状与述情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抑郁症躯体疼痛症状与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影响躯体疼痛症状的因素.方法 将5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无躯体症状组(单纯组),非疼痛躯体症状组(躯体症状组),疼痛躯体组(疼痛组),采用自编基本资料调查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疼痛等级评价量...  相似文献   

20.
正我做了这么多年婚姻、家庭咨询,发现来访者们真正在意的是当自己内心痛苦、脆弱,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伴侣能不能理解自己,能不能共情自己。共情能力,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和有共情能力的人在一起,你会觉得如沐春风。有一个会共情的爱人,你会觉得自己被好好爱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