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针对靶点Th17/Treg细胞平衡影响的中医药抗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方法:以Th17/Treg、中医、中药、类风湿关节炎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重庆维普数据库(VIP)三大中文数据库及Pub Med数据库检索近20年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Th17/Treg细胞平衡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针对Th17/Treg细胞靶点的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研发为当前研究热点,较多医学研究文献报道中医药对其平衡具有调节作用。结论:Th17/Treg细胞平衡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核心,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新药开发的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辅助性T17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机体的免疫稳态。Th17/Treg细胞失衡影响免疫稳态的细胞因子而导致的免疫紊乱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因子是开展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以中药调控Th17/Treg细胞失衡来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文通过总结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控类风湿关节炎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祛风消炎汤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滑膜组织Th17/Treg细胞转录因子RORγt和Foxp3表达影响的研究。方法:制备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祛风消炎汤低、中、高剂量组(10、20、40g/kg)及地塞米松组(2mg/kg),每组10只,另取10是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共治疗35天。测定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足关节炎指数(AI)和右后足肿胀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细胞T细胞(Terg)水平,RT-PCR法检测RORγt mRNA和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相比较于模型组,祛风消炎汤能呈剂量依赖性降低CIA大鼠AI评分及足肿胀程度(P0.05)。与模型组比较,祛风消炎汤低、中、高剂量组Treg细胞占比及Foxp3mRNA水平显著增加(P0.05),Th17细胞占比、Th17/Treg比值及RORγt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祛风消炎汤对RA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降低RA大鼠滑膜组织RORγt水平,提升Foxp3水平来调节Th17/Treg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s,SSTF)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疾病严重程度和Th17、Treg细胞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建立鸡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CIA模型组、黄芩茎叶总黄酮组、雷公藤多苷组,另设正常对照组于初次免疫后第21天开始灌胃给药,给药35天后,观察各组小鼠关节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Th17、Treg脾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治疗组小鼠的关节损伤减轻,Th17及Treg细胞比例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灌胃给药可以调节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7/Treg平衡,减轻小鼠关节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进行性、侵袭性、系统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Th17和Treg的发现,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最近针对Th17和Treg细胞治疗RA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阮玲娟  陈春燕  莫娟芬 《新中医》2021,53(11):80-84
目的:观察基于散寒除湿法立方的穴位贴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辅助性T细胞17 (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将102例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评价表(DAS28)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表达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白细胞介素-17 (IL-17)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DAS28评分、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含量均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IL-10含量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关节肿胀数、ESR、DAS28评分、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IL-17含量均较低(P0.05),Treg细胞比例、IL-10含量均较高(P0.05)。结论:基于散寒除湿法立方的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活动期寒湿痹阻型RA患者的临床症状,纠正RA患者体内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自身免疫过度活化、关节滑膜炎症和骨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D^4+T细胞接受抗原激活后在不同细胞因子及微环境作用下分化为Th1、Th2、Treg、Tfh、Th9和Th17细胞几个亚群,Th17作为一个新亚群被证实对自身免疫和感染等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是介导炎症反应的一类重要细胞。Th17细胞的异常活化引起Th17/Treg细胞间失衡,在RA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局部炎症反应和骨破坏方面。长期的局部炎症诱发和恶化RA关节软骨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蠲痹颗粒醇提物抑制致病性Th17细胞表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理,阐述扶阳学派及吴生元教授运用扶阳理论治疗RA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牛Ⅱ型胶原诱导的DBA/1小鼠关节炎(CIA)模型,模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IA模型组(Model组)和蠲痹颗粒醇提物干预组(JBKL组)各10只。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CIA小鼠关节炎病理损伤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h17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Model组比较,JBKL组小鼠关节组织学评分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JBKL组Foxp3+CD4+T (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Model组比较,JBKL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L-17+CD4+比例降低(P<0.05),Treg/Th17比值增加(P<0.05)。JBKL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L-17A、IL-23p19、IL-21、IFN-γ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Model组,Th17...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活血方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的肠道微生态和Th17/Treg平衡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umatoid arthritis,RA)的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与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清热活血方组、益生菌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以Ⅱ型胶原和完全弗式佐剂的混合乳化剂为抗原,尾根部注射制作CIA模型。MTX组每周给予MTX 1.0 mg/kg;清热活血方组和益生菌组每晨分别给予20 g/kg清热活血方和350mg/kg益生菌。连续灌胃4周后,采用16Sr DNA技术对大鼠肠道粪便菌群测序并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脾脏辅助性细胞亚群Th17(CD4~+IL-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CD4~+CD25~+Foxp3~+)的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菌群丰度降低(P0.05,P0.01),Th17水平升高,Treg水平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热活血方组菌群丰度升高(P0.05,P0.01),Th17水平降低,Treg水平升高(P0.05);MTX组和益生菌组Treg水平均上调(P0.05),但下调Th17水平不明显(P0.05)。结论清热活血方缓解RA的关节症状可能与其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机体Th17/Treg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198-201
目的:研究复方玄驹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的比例及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复方玄驹胶囊治疗2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为(1.84±0.7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62±0.3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L-17水平为387.46±82.21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36±19.31 pg/ml。复方玄驹治疗1月和2月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细胞中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为为(1.93±0.58)%和(1.53±0.72)%,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为288.21±49.06pg/ml和122.47±51.2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方玄驹治疗2月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炎症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h17细胞及其分泌的IL-17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作用。复方玄驹胶囊能抑制Th17细胞分泌IL-17,但不能降低Th17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正IL-17是一种强有力的炎性细胞因子,自2005年不同于传统CD4+T细胞亚群的Th17细胞被发现以来,IL-17受到更多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IL-17在组织炎症、自身免疫和宿主防御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如类风湿关节炎(RA)、银屑病关节炎(PsA)、强直性脊柱炎(AS)等。RA是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86例RA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论治,比较两组疗效、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2.09%,6个月复发率为6.98%低于对照组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8个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晨僵时间低于对照组,ESR、RF、IL-1、TNF-α、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h17/CD4+T细胞低于对照组,Treg/CD4+T细胞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可改善机体免疫紊乱,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张杏芬  张俊峰  陈明伟 《中成药》2023,(12):3950-3953
目的 探讨祛湿止痛丸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湿止痛丸,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DAS28评分,实验室相关指标(ESR、RF、CRP),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骨破坏相关指标(OPG、BGP、PⅠNP、RANKL),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DAS28评分、实验室相关指标、Th17、Th17/Treg、PⅠNP、RANKL降低(P<0.05),Treg、OPG、BGP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祛湿止痛丸可安全有效地调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7/Treg平衡,改善骨破坏,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风湿宁胶囊(FSN)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外周血Th17/Treg平衡和对关节腔滑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II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学检测方法观察风湿宁胶囊对CIA模型大鼠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中Th17(IL-17+CD4+)细胞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平衡状态的影响,并采用流式多重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IA模型大鼠关节腔滑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7A、IL-4、IL-10)的含量,同时与正常大鼠、CIA模型大鼠和雷公藤多苷片(TPT)治疗大鼠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FSN中、高剂量组大鼠Th17细胞比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调节性T细胞比率有上调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治疗组对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影响与TPT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FSN中、高剂量可明显降低大鼠关节滑液炎症因子TNF-α、IL-6、IL-17A水平(P<0.05),FSN各组对关节滑液IL-4、IL-10水平未见明显的上调作用(P>0.05),与TPT组比较,各治疗组对局部细胞因子IL-6、TNF-α、IL-17A、IL-4、IL-10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SN能够明显降低外周Th17细胞比率,减少关节滑液炎症因子IL-6、TNF-α、IL-17A的分泌,但对外周Treg细胞比率和关节滑液中抗炎相关因子IL-4、IL-10的分泌无明显影响。风湿宁胶囊调节Th17细胞、改善机体免疫失衡状态、抑制滑膜细胞炎症介质过度分泌等作用可能是其治疗RA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袭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基本的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腔积液增多、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软骨损伤和骨侵蚀,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其起病和发展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RA主要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皮质类固醇,改善病情抗风湿病药(DMARDs)和生物制剂等,但是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心肌梗死、消化性溃疡、伤口愈合不良、肝肾功能不全等。此外,天然药物以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和较小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槲皮素是一种存在于桑寄生、防己等中药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涉及心血管、关节运动、肿瘤免疫等。临床试验中槲皮素对RA疗效良好。实验研究表明,槲皮素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滑膜血管翳的形成、抑制滑膜增生、抑制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调节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等机制来改善RA。本文将简要概括槲皮素的药理活性,并详细论述槲皮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多苷是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根部提取出的总苷,其现代制剂雷公藤多苷片在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有确切疗效,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研究发现雷公藤多苷治疗RA的机制包括抑制血管生成、维持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type 17,Th17)之间的平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促进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等。而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除了调节Treg和Th17细胞之间的平衡外,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抑制多条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活化等多种途径发挥抑制RA的作用。首先回顾RA的发病机制,并重点对雷公藤多苷及其主要活性成分抑制RA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和阐述,以期为有关雷公藤多苷抗RA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RA)小鼠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h17)失衡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雄性DBA/1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治疗组和艾灸组,每组6只。将正常组之外的小鼠用Ⅱ型胶原加佐剂于尾部皮下注射,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艾灸组小鼠在"足三里""肾俞"穴予以1 mg/壮的艾灸治疗,每只小鼠每穴灸6壮,连续治疗6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假治疗组仅进行与艾灸组一样的抓取。采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多发性关节炎指数评分标准观察艾灸对关节肿胀的影响,病变关节矢状面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关节炎症病理表现,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脏Th17、Treg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分析(ELISA)检测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的含量,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基因Foxp3、Galectin-9、RORγt、CARMA1、核转录因子(NF-κB)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二次免疫后10~12d,小鼠1~2个后足踝关节及脚掌、足趾关节出现红肿,类风湿关节炎模型成功建立。艾灸治疗开始后第15天,艾灸组和假治疗组小鼠关节肿胀均有所好转,艾灸组疗效优于假治疗组(P0.05)。病理形态上,RA模型小鼠关节面较正常小鼠粗糙,滑膜层变薄,假治疗组小鼠上述变化有一定程度的自行恢复,而艾灸组小鼠关节面恢复平整,滑膜层较治疗前变厚,与正常组表现较为接近。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RA模型小鼠脾脏中Treg细胞数量较正常组下降、Th17数量细胞上升(均P0.01);艾灸治疗能使Treg细胞数量显著上升(P0.05),而对Th17细胞数无显著影响(P0.05)。ELISA检测发现艾灸治疗与假治疗对RA小鼠脾脏中含量增加的IL-1β、IL-6、IL-17、IL-23、TGF-β及含量减少的IL-10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艾灸能使RA小鼠减少的Galectin-9升高(P0.05)。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模型小鼠Foxp3、Galectin-9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均P0.01),艾灸能使之上调(P0.05,P0.01);RORγt、CARMA1、NF-κB mRNA及蛋白明显上升(均P0.01),艾灸能使之下调(P0.05,P0.01)。结论:艾灸能改善RA小鼠关节肿胀及关节滑膜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影响Treg细胞的数量,调节Foxp3、Galectin-9、RORγt、CARMA1、NF-κB mRNA及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牛膝总皂苷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和滑膜组织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牛膝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5组。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第7 d开始给药。牛膝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牛膝总皂苷60,120,240μg/g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纯水,1 d 1次,连续28 d。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和Treg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滑膜组织匀浆中IL-2、IL-6和TNF-α;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Th17水平升高,Treg水平降低,滑膜组织中IL-2、IL-6、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组织炎性改变。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牛膝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外周血中Th17水平降低,Treg水平升高,滑膜组织中IL-2、IL-6、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踝关节组织炎性病变明显改善。结论:牛膝总皂苷可能通过逆转Th17/Treg的失衡、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来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肺岩宁颗粒调节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Th17/Treg失衡的作用及Th17/Treg在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同时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口服肺岩宁颗粒治疗,对照组口服1/10剂量的"肺岩宁颗粒"进行模拟治疗,健康对照组服用生理盐水,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的疗效,同时以Treg细胞、Th17细胞和Th17/Treg比值为检测指标,评价肺岩宁颗粒的治疗作用和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明显升高(P0.01)。此外,在经治疗后,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值高于出现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P0.05)。鳞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腺癌患者,而Th17细胞比例和Th17/Treg比例明显高于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岩宁颗粒对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调节Treg细胞/Th17细胞比例失衡有关,并且对无淋巴结转移和鳞癌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Th17/Treg细胞检测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复方杜仲汤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疗效及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1~2020.12期间118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予以抗风湿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复方杜仲汤辅助治疗,均用药6个月。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主要症状(关节胀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晨僵时间)变化、关节活动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度评分-28(DAS-28)]评分变化,外周血Th17/Treg及骨代谢指标(RF、anti-CC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关节胀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DAS-2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均较治疗前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