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手术,超选择插管进入双侧子宫动脉及侧支供血血管,造影证实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予以栓塞,重复造影,证实栓塞成功。结果26例患者共栓塞子宫动脉51支,侧支供血血管3支,全部栓塞成功,21例患者术后即时止血,5例患者出血逐渐停止,无一例出血复发,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证。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手术治疗产后大出血,即时、准确,疗效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保留了子宫、卵巢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切除术前超选择供血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肿瘤患者65例,术前应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先行造影及超选择供血动脉栓塞,记录栓塞效果、术中出血量。结果 62例造影显示病变椎体明显染色,均可见肿瘤供血动脉,3例造影未显示明显的肿瘤供血动脉,肿瘤无明显染色征象,随即放弃栓塞,造影检查供血动脉阳性率约95.3%(62/65),其中1例栓塞插管不成功,其余61例均栓塞成功,栓塞后成功实施病灶完整切除,术中出血量500~3 000 mL,平均(1 400.65±230.62)mL。结论超选择供血动脉栓塞术可减少脊柱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降低脊柱肿瘤切除术中风险,增加了彻底切除肿瘤的可能性,是有效的术前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3.
陈云  李政浩  杨国学  丁晓匀 《医学信息》2010,23(14):2405-2406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高危晚期膀胱癌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介入治疗技术,对8例高危晚期膀胱癌并发出血患者进行双侧髂内动脉和相关供血支化疗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在栓塞术后24h均可见尿液颜色变浅,6例在48h后出血停止;2例60h出血减少,经止血、持续膀胱冲洗后,血尿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高危晚期膀胱癌并发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髂内动脉化疗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血管铸型标本和三维重建血管技术探讨胎儿甲状腺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 经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灌注填充剂,解剖观察及测量17例18~37周胎儿的甲状腺动脉;将CT扫描铸型标本数据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甲状腺动脉三维重建。 结果 胎儿甲状腺上动脉可起源于颈外动脉第1分支(79.4%),或起源于颈总动脉(14.7%),或起源于颈总动脉分叉处(5.9%);胎儿甲状腺下动脉可起源于甲状颈干(76.5%),或起源于锁骨下动脉(23.5%)。胎儿甲状腺动脉分支及分布恒定。与成人甲状腺动脉相比,胎儿甲状腺动脉起始位置无明显差异;其分支及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 了解胎儿甲状腺动脉的起始位置及分支分布特点,对宫内胎儿发育研究或新生儿临床手术具有指导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高危晚期膀胱癌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介入治疗技术,对8例高危晚期膀胱癌并发出血患者进行双侧髂内动脉和相关供血支化疗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在检塞术后24h均可见尿液颜色变浅,6例在48h后出血停止;2例60h出血减少,经止血、持续膀胱冲洗后,血尿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高危晚期膀胱癌并发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髂内动脉化疗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CT表现及解剖。结果增强CT及术后大体标本均显示6例(100%)粗大异常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左侧,异常动脉直径约为12 mm,6例(100%)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100%)CT表现左肺下叶基底段呈毛玻璃影伴体积缩小,其大体标本切面见多个扩张血管,镜下肺组织部分区域见大小不等厚壁血管,肺泡腔内有多量含铁血黄素,间质内见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结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CT表现可反映其解剖基础,CT增强扫描可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8.
贾忠义 《医学信息》2010,23(15):2944-294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年龄24~37岁,原发不孕55例,继发不孕65例。术前均常规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确诊定位。双侧输卵管阻塞82例,单侧输卵管阻塞38例,输卵管阻塞总计201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PAE)对较大体积前列腺癌腹腔镜根治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的6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前列腺体积≥80 mL,临床分期均为T2期.其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插管造影CTA活体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拟定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5例。实验组运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置入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证实导管达到预定位置并固定可靠后将患者转移至CT室。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0 ml,同时手动触发CT扫描。选取普通CTA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获得的二维图像以CT-DICOM输入到Mimics 17.0软件,收集两组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参数。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导管脱落至股深动脉,予以排除。其余14例患者中,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动脉3例(占21.43%),起源于股深动脉11例(占78.57%)。实验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升支、横支及降支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升支、横支及降支的末端最小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显影穿支数目多于对照组。 结论 动脉插管造影CTA可清楚的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其穿支,效果优于普通CT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3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39岁。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子宫肌瘤血液供应后,分别行栓塞术。结果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子宫动脉栓塞术后12个月,总有效率为89.5%。术后38例患者月经量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贫血及压迫症状均得到改善。副反应有盆腔疼痛、发热、阴道排液,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胎肝血管三维模型的分割方法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分色和密度差金属造影剂对1例38周新鲜引产正常胎肝进行灌注并铸型,红色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腹主动脉(造影剂为氧化铅),蓝色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下腔静脉、静脉导管、肝左静脉及肝右静脉外侧支(造影剂为二氧化钛),紫色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肝中静脉(造影剂为氧化锌),绿色环氧树脂填充剂灌注肝右静脉内侧支(造影剂为氧化铅)。然后行128层螺旋CT薄层扫描和Mimics软件重建胎肝三维模型。 结果 构建胎肝血管三维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调整mimics阈值间距由大逐步变小,可以有效分割出肝中静脉、肝静脉系及肝固有动脉等血管,能清晰地显示肝内多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 结论 不同密度金属造影剂灌注分割胎肝内多血管方法简便可行,能够为研究者对胎肝血管发生发展及其移植术的研究提供理想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贵州省黔南布州依族及苗族成人Willis环解剖变异及分型,为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脑血管疾病提供对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黔南州人民医院2011年12月~2017年2月期间CT及MRI检查正常,并作CTA检查黔南布依族或苗族成人513名,将检查数据采用西门子signo工作站,行VR、MIP及MPR多模式、多角度观察Willis环的发育情况进行分型,分析各种类型的情况。 结果 根据组成动脉的发育情况,将513例正常脑动脉Willis环分为4型,Ⅰ型3.7%(19例);Ⅱ型0.1%(5例);Ⅲ型65.5% (336例),根据后循环的发育情况分为5个亚型:Ⅲa,18.9%(97例);Ⅲb,32.2% (165例);Ⅲc,2.5% (13例);Ⅲd,4.5% (23例);Ⅲe,7.4% (38例);Ⅳ型29.8% (153例),根据前、后循环的发育情况组合将Ⅳ型分为5个亚型:Ⅳa,21%(108例); Ⅳb型,1.2%(6例);Ⅳc,1.6%(8例);Ⅳd型, 1.9% (10例);Ⅳe型,4.1% (21例)。 结论 CTA是一种无创、有效的评价脑底动脉环类型的方法,利用CTA评价黔南地区少数民族脑底动脉环可以为其他与脑血管类型有关疾病提供正常对照;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对称型Willis环显示率较低,以Ⅲ型为主,Ⅳ型次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异常闭孔动脉的走形、分布,并对其盆内段进行测量和定位,为腹股沟区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研究37侧成人骨盆标本,对闭孔动脉进行观测和分类,并测量闭孔动脉盆内段长度,起始端外径,闭孔管处外径,以及闭孔动脉入闭孔处和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距离。 结果 在37侧标本中,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18.92%。异常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1.57±0.12)cm发出,盆内段平均长度(4.05±0.49)cm,起始处平均外径(2.52±0.87)mm,闭膜管处闭孔动脉平均外径(2.14±0.72)mm,入闭孔处和连线中点的距离(3.63±1.29)cm。异常闭孔动脉多与腹壁下动脉共干,之后绕股环或跨过股环,紧贴盆壁下降至闭孔处。 结论 正是由于异常闭孔动脉的特殊性质,在腹股沟区及骨盆、髋区骨折固定手术,甚至肿瘤治疗、淋巴结清除术中,术者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