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糯米丸子     
糯米丸子是用新鲜猪肉馅和糯米二者共同烹制而成。糯米,古称秫、、又称元米,江米、茶米、公米等。稻米中籼稻、粳稻两个亚种都有糯稻,故糯米又分为籼糯米和粳糯米两种。我国古代食用的稻米中就包含有糯米,《礼记》中已提到“秫稻必齐”,至西汉的《胜之书》和东汉的《说文解字》都将糯与稻米等加以区分。“丸子菜”是烹饪大家族中的重要一支,制作上可谓是五花八门。仅以猪肉丸子来说,形状上就有圆有扁,还有类似眉毛形和橘瓣形的。体积大的丸子有大到十几厘米的,也有小的仅在一厘米之间。制作丸子时可以加料,一种方法是混合,一种方法是包馅,另…  相似文献   

2.
正说起曹启泰,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那位来自台湾的、儒雅而又不失幽默的主持人。其实除了主持人之外,他还是七本畅销书的作者和真人秀导演。如今办得风生水起的"艺高高",则是他又一次创业成功的证明。从《百万大赢家》到《上班这点事》《波士堂》,再到《我心唱响》《电脑小丸子》以及《和台北结婚》……电视荧屏  相似文献   

3.
平和 《现代养生》2013,(1):54-55
淡者,淡泊、淡然、清淡、恬淡、平淡是也。朴素无华、淡而味长者,谓之平淡;清新俊逸、淡而有致者,谓之清淡;典雅端庄、淡然出之者,谓之雅淡;娟秀明洁、淡中有韵者,谓之秀淡……古往今来,中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别有厚爱。"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  相似文献   

4.
岁岁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毛泽东主席作于1929年重阳节的《清平乐》。古人把九称为"阳数",农历的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重阳节登高思亲,饮菊花酒、食花糕,是古代极重的节仪。重阳登高,在唐宋时就已极盛。《千金月令》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讌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还。"更早的《荆楚岁时记》也提到"九月九日,  相似文献   

5.
天下第一面     
"天下第一面",就是"秦帝瓦罐面",又称为"秦朝瓦罐面".瓦罐面是采用两千多年前,古老传统的陶罐烹调方法,经多种工序烹制而成.  相似文献   

6.
要使菜鲜 ,放点味精 ,这已是当今人人皆知的烹调常识。但是味精是近代才发明的 ,古人烹调时要使菜肴增鲜 ,采用什么方法呢?1以鲜汁增鲜。鲜汁 ,就是焯笋、煮虾时留下的汤汁。在烹制素菜时 ,可以加入笋汁 ;在烹调荤菜时 ,可以掺进虾汁。这是古人早已采用的增鲜方法。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说 :“菜中之笋 ,与药中之甘草 ,同是必须之物 ,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 ,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其具者 ,凡有焯笋之汤番留下去。每作一馔 ,必以和之。”“善治荤菜者 ,以焯虾之汤和入诸品 ,则物物皆鲜 ,亦犹笋汤利于群蔬。”烹制素馔还…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来,丸子汤全国各地都有,但新疆的丸子汤别具特色,是新疆人的至爱。一年四季,新疆人都爱吃,因为营养丰富,滋养肠胃。丸子是主角,这碗汤的成败全在它上面。把新鲜牛肉耐心地用刀斩为肉泥,制成肉馅。随后加入葱末,姜末,少许胡椒粉,适量的盐,鸡精调味。拌匀后,用手挤成肉丸,一个一个下入煮沸的水锅中,至熟捞出备用。取一只大碗,碗中放入切成小块的豆腐,一片一片的蘑菇,晶莹透亮的粉条,以及各种时鲜蔬菜,兑入热腾腾,香喷喷的高汤,撒上  相似文献   

8.
莼菜为我国特产.用它烹调的"莼羹",食用起来润滑而不腻,清香可口,营养丰富,与茭白、(松江)鲈鱼脍一起被誉为"江南三大名菜".至于"莼鲈之思"的典故,出自<晋书·张翰传>,至今仍为人们思乡之情的比喻,由此可见莼菜的美味具有何等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中药剂型里,"汤剂"最为人们熟知。事实上,"丸剂"也是既经典又可广泛应用的剂型之一。相较因口味苦涩而令人有些难以下咽的汤剂,丸剂就显得更"好吃"了:有些药丸以温水送服,吃药只需要几秒钟;有些药丸虽需要嚼服,但入口酸甜,易于被人接受……那么中药里的这些"小丸子",服用时都有什么讲究呢?  相似文献   

10.
艾灸、香囊、药茶、中药熏蒸……古人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仍有可借鉴之处.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中医的防疫大法. 提高自身免疫力即古人之扶正.《内经》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创刊词     
创刊词"药以治病,食以养身",这自然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假如把药物和食物合在一起,经常食用,那情形又将怎么样?大量事实说明,它会把药物的治疗功能,与饮食的养身作用,神奇地结合在一起,融汇在一起。以日常必用的膳食,结合治疗药物,照一定的方法烹调,按日常...  相似文献   

12.
王思玉 《健康》2013,(10):24
吃补药已成为常见养生手段,而最为百姓熟悉的补药就是人参。"非参不治,服必万全",意思是疾病的治疗全部仰赖人参,服用人参是万全之法。此话常常被引用佐证人参的妙用,大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之势。这句话出自清代医家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很多人不知道,徐灵胎这句话的完整版本是:"医者,必审其病,实系纯虚,非参不治,服必万全。"他强调了三点:第一,必须由医生判断是否应该服用人参,而不能自己随心所欲地吃。第二,只有虚证病人才能吃。第三才是人参的重要功效。所以对于补药既不可嗜食如命,也不必畏之如虎,关键是如何吃,怎样吃。  相似文献   

13.
<正>无论是在营养师眼中,还是在主妇们心里,鸡蛋都是最优质的食材之一。它不但营养丰富,还是一种"百搭菜",并且适用于蒸、煮、煎、炒等各种烹调。然而,在烹调鸡蛋时有哪些诀窍呢?煮鸡蛋小火煮3分钟刚刚好。鸡蛋应该冷水下锅,慢火升温,沸腾后微火煮3分钟,停火后再浸泡5分钟。这样煮出来的蛋清嫩,蛋黄凝固又不老,蛋白变性程度最佳,也最容易消化。而煮沸时间超过10分钟的鸡蛋,不但口感变老,维生素损失大,蛋白质也会变得难消化。炒鸡蛋打蛋时加水和料酒两样"宝"。在搅拌蛋液时加入两样"宝",  相似文献   

14.
仙仙 《健康》2009,(10):40-40
素食风格分为"全素"和"以荤托素"两种,我国传统素菜又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寺院素菜讲究"全素",禁用"五荤"调味,且大多禁用蛋类;宫廷素菜是专供帝王享用的素菜,追求用料奇珍、烹调技法考究、美观的外形;而民间素菜则用料广泛,美味经济,受到大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5.
正镇江"三头"是指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卤老鹅头,是淮扬菜中以寻常甚至腥膻味较重的原料烹制的不同凡响的佳肴。鼎中之变,微在精妙。"三头"佳肴的制作发挥了淮扬菜制作精细、娴于焖炖卤烩的特长,带有居家常馔的风味,鲜香可口,百吃不厌。蟹粉狮子头蟹粉狮子头是镇江、扬州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菜,早在唐代已出名,当时称为"葵花大斩肉",后因其形硕大似狮子头而得现名。它  相似文献   

16.
狮子头二十四,耍狮子!过节了,来个大大的肉丸子吃,太过瘾了!四喜丸子和狮子头的特点都是大,但是四喜是球形,狮子头发扁,而且有小丸子辅衬,还有讲单不讲双的规矩,皇权13个,王爷11个,头品9个,以此类推。狮子头是淮扬菜系中的一道传统菜肴,传说狮子头做法始于隋朝,原本叫葵花斩肉或葵花肉丸,因形似狮子而得名。  相似文献   

17.
正网友四夕小丸子留言说:3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说冬虫夏草不能作为保健品食用,含有冬虫夏草的保健品被停止生产、销售,这是因为冬虫夏草是中药材吗?另外,现在家里有买一种保健食品叫"冬虫夏草花",它和冬虫夏草的作用一样么?能不能经常食用,比如煲汤?  相似文献   

18.
斤风 《健康天地》2011,(9):68-69
<正>"茶为水中君子,酒为水中小人",虽然俗话这样说,但我并不认同。茶淡酒烈,这是当然,也正因如此,茶是我们日日常饮,时时必喝,而酒则必须有一定的场合,方才痛快酣畅。"真水无香",水是用来解渴的,也就是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但水无色无味,所以,我们浸之以茶,酽酽的、袅袅的,便多一分情趣,让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以"发陈""蕃秀""容平""闭藏",概括了一年四季不同气候条件下生命的特点,并指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则专门论述了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摄生的要点。同时,中医又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孙思邈语);"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因此,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  相似文献   

20.
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的"■"当读为"考志",意思是考察一个人的内在心志,依《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这即是周文王选贤任能的"官人"之法,此适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篇将"■"系之殷替周兴的历史定位相合。文王之所以兴周,其用人即能"官人"是很重要的因素,故"文王官人"在周代有很高的典范性,堪为楷式。文王之"官人",不只"故旧不遗",还包括任用一些出身低贱或异族人士,此即"尚贤"。周人既以"文王官人"为典范,说明其用人在"世卿世禄"之外,同样强调"举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