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扶阳学派名中医唐农教授,崇尚经典,精于医学、国学,创造性地将国学中体用学说引入中医学体系,形象地阐明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和阴阳二气交感离合的体用关系。并基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及《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思想,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的总趋势是肾阳虚弱,火不暖土,先后天均失常,阴阳本体结构不同程度偏离本位。相应的总治则是温化内寒,健运脾土,使阳气能正常收藏,恢复"内阳外阴""阴平阳秘""阴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以阴阳体用关系为理论指导,从调整阴阳使其回归本位的角度出发,分析围绝经期失眠阳不入阴的关键影响因素,论述基于阴阳体用关系指导下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思路。围绝经期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均可导致阳气浮越于外上,不能顺利潜藏于内下本位,阳不入阴而发为失眠,是围绝经期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就此提出协调阳气下潜,使其回归本位,恢复“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结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形成清上焦以泻浮阳、运中焦助阳下潜、补下焦以纳阳归阴的针灸治疗方案,通过使浮越于外、上的阳气顺利潜藏于内、下本位,恢复“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阳得以入阴而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周易》中乾坤二卦,延伸到代表生命状态的泰否二卦及解读《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关系,创造性提出阴阳本体观,不同层次解读了人体阴阳的本质及其体用关系。其中,阳内阴外是生命最初的状态,阳往外、阴往内的运动轨迹代表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运行不息的变化过程;一旦内阳外阴结构失衡,必然容易产生各种病理状态。基于上述理论,笔者认为血管性痴呆(VD)的病因病机为年老之人肝肾亏损、肾精不足,直接导致阴阳本体结构中内阳不足,则内阳外阴结构失衡,痴呆病生。因此,VD病机为阳虚阴实,阳虚为本。由此进一步探讨治疗VD的精神症状,为VD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扶阳学派从乾坤坎离卦象的分析入手,以坎离中立极之阴阳为纲纪贯穿其理论与临证的始终,并使"生命以火立极"诸观点成为必然推论。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论则以阴阳运动的本质属性为线索,以《周易》《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为支持,提出关于人体阴阳体用关系、正邪定位与辨证论治的新认识。通过分析发现,扶阳学派和阴阳本体结构论在基本观点的认识上是贯通的,都认为人体阴阳的气化运动的一般规律为阳是自下而上、自内而外,阴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形成交感的,从而澄清了目前中医学界在人体阴阳交感运动中认为阳在外而阴在内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5.
胡跃强教授受《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及唐农教授首次提出的"阳在内、阴在外"的阴阳本体结构学说的启发,认为中风病发生的根源是阴阳本体结构被破坏而出现了阴阳各离本位的否象,故恢复人体内阳外阴的泰象成为关键。提出"次第治疗"中风病的原则,先以清通上焦阳明,使阴热有出路;次而疏通中焦脾胃,使中枢复转;再以温固下焦元阳善后。并举验案1则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根据"阴阳本体结构"论结合《伤寒论》及《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将扶正祛邪作为辨证论治之实质,把握好开阖枢调控的阴阳走向,以开阖枢正其用,复三阴经内阳外阴之体,进一步阐述扶阳四逆法的内涵及对三阴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朝军  翁翠婷  刘辰鑫  纪云西 《新中医》2020,52(12):220-222
笔者从内阳外阴的本体理论出发,阐述人体阴阳的体用关系,并基于此分析阳虚发热的病症病机和投方施药之法——阳虚发热的病机本质在于阳虚阴盛、迫虚火外越,治疗应注重潜阳入阴、复体存用,标本兼顾,从理法方药四方面总结治疗阳虚发热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五脏体阴而用阳"是从"肝体阴用阳"观点延伸而出的,同样由此延伸而出的观点还有"肺体阳而用阴"。通过分析"肺体阳而用阴"观点下肺和肝的体用概念不相一致,否定了"肺体阳而用阴"观点,并间接证明了"五脏体阴用阳"观点的正确性。逐层论述阴与阳,体与用,体用与阴阳,五脏与体用阴阳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阐释了五脏体用的本质是一致的,五脏之体均属阴,为物质结构;五脏之用均属阳,为功能作用。联系古今众医家学说,分述各脏腑之体阴用阳,从而充分理解"五脏体阴用阳",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从扶阳理论及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角度出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句意及内涵进行新的阐述与探讨.笔者认为,人体阴阳二气中阳气起主导作用,且阴阳二气在人体的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深层含义应是春夏之时,要顺自然阳气生长之势,养护人体阳气;秋冬则顺自然阴气收藏之性,调护人体阴气.但笔者认为秋冬调养人体阴气的真正目的 是固藏人体阳气,"藏阳"就是"秋冬养阴"的进一步明确,重视调护阳气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实含义,也是《内经》重阳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丁琳琳  蔡慧君  纪云西 《新中医》2023,55(12):204-207
基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从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探析不寐的病机和治则用药之法。分析 认为,不寐的病机本质在于人体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人体阴阳的生化消长与昼夜节律的阴阳消长变化相应, 当机体打破了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后,则会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故治疗上应善用“温潜”之法来引阳入 阴,燮理阴阳,使机体回归阴阳和合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1.
吴林  陈静  唐农  陈炜  李鹏 《西部中医药》2022,35(2):58-60
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结构入手,认为充分运用阴阳本体结构理论去指导帕金森病的治疗具有准确性、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且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及预后意义重大,能使患者从"内阴外阳"的病理状态渐变为"内阳外阴"的正常状态,进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2.
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1]"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2].  相似文献   

13.
唐农教授根据《黄帝内经》重阳思想和郑钦安扶阳理论,认为老年复发性口腔溃疡多由阳虚导致,老年人阳气虚损,阴寒相对过盛,阴邪侵犯阳位,使原本的"内阳外阴"结构变为"内阴外阳",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里寒外热"。因此,治疗应以扶阳为主,收敛在外之浮阳,温煦在里之阴寒,迎阳归舍,使异常的"内阴外阳"结构回归到"内阳外阴",以达阴阳和合、疾病自愈之目的。临证常据病情不同阶段选用桂枝汤、潜阳封髓丹、补益汤加减,疗效较好。列举验案一则以说明疗效。  相似文献   

14.
叶晓璐  纪云西 《新中医》2023,55(10):180-183
运用“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从阳在内阴在外的本位结构和阳向上向外、阴向下向内的驱动性,阐释了朱震亨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的实质乃肾精不足、虚火上越,认为目前临床上多不解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本意而滥用清热泻火、滋阴生津药物,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补肾填精与引火归元之法。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枢机理论",从阴阳枢机两个角度探讨顽固性失眠的诊疗思路。提出"不寐治枢"的观点,阐明阳枢失司则阳不入阴、阴枢失运则阴不藏阳、二枢共病则阴阳难会的关系。在枢机理论指导下选取柴胡类方、四逆散等作为调枢之基本方,择用半夏、夏枯草等作为调枢之药,同时根据枢机理论选择寅时、亥时等作为调枢之时,以及选用神门、三阴交等作为调枢之穴,以期为"不寐治枢"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以阴阳本体结构的学术源流为基则,为"内阳外阴"理论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并从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入手,结合中医体质、人体动静脉血液系统热量转换来论证"内阳外阴"的客观性;以此为依据,能为临床在辨证推理及处方立法上提供客观的、直观的、规范的参照系统,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84-285
探讨体用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明确体用的概念,将体用与阴阳相结合,具体分析五脏的体用特点。认为"体"指脏腑的本质属性,而"用"则是指脏腑表现于外的显著性,体用一源。提出肝体阴用阳、心体阳用阳、脾体阴用阳、肺体阳用阴、肾体阴用阴五脏各自的体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阴阳体用关系为理论指导,认为阴阳的升降运动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一气周流圆运动,若阳气升不利,其降亦不利,降不利,其升亦随之受影响,而抑郁的产生是由于阳气升发不利所致,失眠的产生是由阳气下降潜藏失常所引起,其一气周流圆运动失常,阳气偏离其本位,内阳外阴的本病结构被打破故形成共病。治疗上主张以三焦为通路,综合运用针刺、刺络放血、麦粒灸疗法,通过清上焦、运中焦、补下焦的方式恢复阳气正常的升降运用和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则病愈。  相似文献   

19.
衰老的加速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快速增长,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故从历代中医典籍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认识,探源阴阳的本体结构,提出"内阳外阴"的阴阳体用本体结构。认为"阳虚阴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病因病机的本质;探讨温阳化浊法在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痴呆病、癌症等是最具代表性的衰老相关性疾病及养生中的现实意义,旨在为养生抗衰老及对老年病的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新思路,为其中医治疗和合理用药提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薛松  张其成 《山西中医》2008,24(2):42-43
阴阳互根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张景岳从阴阳互根的角度阐发了人体精气、水火等的关系,创立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独特治法.由于受易学"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张景岳更重视阳气的作用,提出"阳非有余",并从形气、寒热、水火3个方面加以阐发.在强调阳气重要性的同时,张景岳亦不忽视真阴,他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以及真阴之治5个方面阐述了人体"阴常不足"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