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C4~C7“锚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共对7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其中57例患者获得随访,男31例,女26例,年龄50~71岁,平均63岁.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8.5±2.0分,颈椎活动度23°~49°,平均37.4°±10.3°,颈椎曲度指数6.0%~22.0%,平均(13.9±7.4)%.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观察颈椎曲度指数和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150~600ml,平均230ml.术中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41例患者有颈痛,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术后3周内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2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并再次清创后切口延时愈合.9例有明显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5.8%;6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6~32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指数为4.2%~21.1%,平均(11.3±8.1)%,较术前丢失(2.9±2.4)%;颈椎活动度为18°~46°,平均28.2°±10.8°,平均丢失8.2°±5.1°.患者神经功能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0~17分,平均13.8±2.3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29.0%~77.3%,平均(57.0±19.7)%.末次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保留颈半棘肌肌止、C3椎板切除、“锚定法”固定悬吊C4~C7椎板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5—2019-03诊治的8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0例采用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传统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结果 8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5.0(7~28)个月。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数、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Tsuji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能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简化手术步骤,术后可有效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中应用后路微型钛板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11月,对2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术中应用后路微型钛板维持椎板开门状态.[结果]手术时间为(125±30)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0) 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12 ~20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由术前的JOA评分(8.4±2.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1±1.8)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1±13.5)%;颈部轴性疼痛发生率为11.1%(3/27),VAS评分平均为2.3分,随访期间X线片均未见后路微型钛板和螺钉松动、断裂和或再关门现象.[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术中应用后路微型钛板可提供可靠的力学支持,与传统固定方法比较提高了即刻稳定性,显著减少了术后轴性症状、再关门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后路单、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3-09-2009-06收治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8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A组;22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作为B组。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严重程度、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JOA评分改善率A组(52.0±21.4)%,B组为(5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0>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42.9%,B组为36.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05)。颈椎活动度A组平均丢失3.9°,B组平均丢失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2>0.05)。结论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比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及颈椎活动丢失率更低。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适应证及术者自身的熟练程度来采用不同开门方法。  相似文献   

5.
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5月,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即受压节段两端行部分椎板切除,中央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A组),23例患者接受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作为对照组(B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改善率、减压程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随访,并比较评估。结果41例全部获得随访,JOA评分恢复率A组为(62.0±26.4)%,B组为(62.7±1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术后MRI均显示椎管减压充分.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A组为(2.75±2.68)%,B组为(5.23±2.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A组为(7.21±4.07)°,B组为(13.16±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者A组为22.2%.B组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获得了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与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相比,在对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的影响以及轴性症状发生率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7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及Hirabayashi改善率评分。结果 76例均获随访,时间6~36(24.6±10.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9.5分±2.41分,术后为12.92分±1.69分(P<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4.60%±15.52%。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神经功能,疗效肯定。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对脊髓功能改善率影响显著,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术前JOA评分越低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越差。  相似文献   

7.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47例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管成型术,平均随访时间39.2个月,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法,对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程小于6个月者2、3年改善率分别为68.06%、69.21%;病程超过6个月者2、3年改善率分别为61.80%、62.43%。术后2年的改善率与术前JOA评分呈负相关性(r=-0.30)。结论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疗效肯定,术后缓解率同病程长短以及术前脊髓功能受损程度有关,脊髓功能恢复在2年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  相似文献   

9.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颈椎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1,2] ,一般将超过2 个以上节段颈脊髓受压的CSM称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CSM ) [3-4].本文通过按年龄分组,回顾性对比研究了老年与非老年MCSM患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2-1999年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7.5年(5~12年),术前JOA评分9.3±0.4,术后JOA评分11.4±0.4,末次随访JOA评分14.3±0.5,神经功能改善率65.2%。随着术前病程的延长,术后改善率逐步下降。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较好的术式,远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1.
改良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观察其疗效和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19例颈椎病患者进行改良的单开门手术,手术前和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并了解颈肩痛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CT/MRI测量椎管的矢状径,动力位摄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测量C2-C7 Cobb角观察颈椎前凸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JOA评分自术前平均为8.76提高到随访时12.12分,改善率平均为45.4%;颈肩痛发生率26.3%;各节段椎管矢状径均有明显增大,而最大的增幅出现在C5水平;颈椎前凸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随访时的动力位摄片没有发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结论这种应用羟基磷灰石spacer并进行后方韧带重建的改良的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效果良好,由于保留了后方的棘突和韧带并进行了重建,术后颈椎的生理弧度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3.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4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1例行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连续组),22例行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间断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JOA评分、VAS评分、术后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手术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3.2±8.1)个月(连续组)和(23.3±8.0)个月(间断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及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 d和未次随访时颈椎矢状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费用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路连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后路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间断放置椎板成形钢板组住院费用明显减少,节约了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5.
颈椎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4、C6两处“桥式”植骨椎板扩大成形治疗6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2~8年,平均4.3年。JOA评分由术前的8.4±1.9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2.4±3.0分(P<0.01)。其中优15例(24.6%),良16例(26.2%),可24例(39.4%),差6例(9.8%)。C3~C7曲度术后平均减少了8.7°(P<0.01)。CT测量骨性椎管面积术后平均增加67mm2(P<0.01)。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4.1mm(P<0.01)。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骨性椎管面积的改善率两者的相关系数r=0.027。结论:改良单开门“桥式”植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术后椎管矢状径扩大以4~5mm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9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7例,年龄21~68岁,平均56.2±9.8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12例,4个节段狭窄29例,5个节段狭窄18例。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ysfunction index,NDI)评价患者的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X线片上测量C2~C7夹角、颈椎活动度(ROM),在颈椎三维CT上测量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截面积,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2.2±18.1min,术中出血量为264.5±50.5ml,术后引流量为252.3±28.6ml,住院日为7.2±0.7d。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5例出现了颈后部轴性疼痛症状,按照VAS评分,13例为轻度疼痛,2例为中度疼痛,所有患者颈部轴性疼痛症状均于术后1年内消失。1例术后第3天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于术后12周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8~72个月,平均60.5±2.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5±0.5分,末次随访为15.4±1.3分,改善率为(77.1±5.2)%。术前平均VAS评分为3.9±0.4分,末次随访时为1.3±0.6分。术前平均NDI为20.3±5.4,末次随访时为6.5±1.8。影像学复查示术后随访期间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椎管矢状径平均值术前为9.7±0.9mm,末次随访时为16.8±1.2mm,椎管扩大率为(67.6±13.9)%,椎管矢状面积术前为128.1±13.5mm~2,末次随访时为318.3±34.3mm2。末次随访时颈椎ROM值较术前减少9.6°±2.4°,手术前与术后随访期间C2~C7夹角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中期临床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63例(男39例,女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行ACDF联合ACCF(前路组),2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8个月。前路组与后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23.70±6.21)min和(118.70±5.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85.23±7.51)ml和(107.18±9.4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发生轴性症状6例,吞咽困难1例,未发生C5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3℅(7/43);后路组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未发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0℅(6/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均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前路联合手术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后路组,因此对于连续性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倾向于前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