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肿瘤及瘤样病变致病理性骨折448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在四川地区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华西医院2003-2009年448例骨肿瘤及瘤样病变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骨巨细胞瘤39例,骨的良性肿瘤41例,骨的恶性肿瘤226例,瘤样病变127例.男女之比为1.6:1.骨巨细胞瘤好发部位为膝关节周围,占76.9%.良性骨肿瘤以内生软骨瘤多见,占58.54%.恶性骨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及成骨肉瘤多见,分别占59.73%及21.68%.瘤样病变则以骨囊肿、纤维结构不良多见,分别为60.63%及31.50%.结论 本统计分析结果可为病理性骨折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巨细胞瘤(GCT)是我国常见的骨肿瘤,约占原发骨肿瘤的13.62%,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该肿瘤具有侵袭性和潜在恶性,局部刮除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正跟骨是跗骨重要组成部分,和前足一起构成足的纵弓,在日常行走中起到重要作用。跟骨肿瘤发病率低,相对于肢体其它部位,跟骨肿瘤可早期出现疼痛、肿胀,特别是侵袭性肿瘤。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骨肿瘤,约占国人原发性骨肿瘤14%~20%~([1]),GCT好发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占全身各部位GCT的60%~70%~([2]),而跟骨GCT发病率极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GCT)为一常见的骨肿瘤。迄今为止,有关GCT的病理、临床方面研究较多,而其生化研究报道甚少。许多研究表明,染色质蛋白质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而肿瘤发生过程中常伴随染色质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了探讨骨肿瘤的发病机理及寻找GCT病理分级的生化差异,以  相似文献   

5.
正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较为常见的原发骨肿瘤,欧美报道约占全部原发骨肿瘤的5%[1],但来自亚洲的报道,其相对发病率似乎更高,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大宗病例报道GCT占该中心全部诊治原发骨肿瘤的13.7%[2],另外也有一些文献显示亚洲人种发病率较高[3],因此GCT的治疗在中国值得重视。GCT好发于膝关节等关节周围,尤其常见于股骨远  相似文献   

6.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在我国占骨肿瘤的10%~15%,高于欧美国家5%~8%的比例.GCT常采用1941年Jaffe的病理分级:I级(良性)、II级(潜在恶性)、III级(恶性)分类.在WHO骨肿瘤分类中,将GCT描述为"一种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病变"[1].GCT的治疗目标即去除肿瘤病灶,控制肿瘤复发和修复或重建骨缺损,维护骨骼功能.手术是公认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治疗.肿瘤病灶刮除加植骨术是传统术式,操作简单且术后功能恢复好,但肿瘤复发率较高[2-3] .  相似文献   

7.
骨巨细胞瘤(GCT)约占骨肿瘤的5%,好发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20~40岁发病者占70%~80%,约50%位于膝关节周围,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最多,其他发病部位依次为桡骨远端、腓骨小头、股骨近端,约20%发生在脊柱及骨盆等部位。组织形态学上表现为良性,术后易复发,具有较强侵袭性,常导致关节破坏,治疗棘手。现就长骨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现状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由增殖性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具有局部复发倾向的侵袭性原发良性骨肿瘤.GCT约占原发骨肿瘤的4%~5%,少数患者可发生远处转移,其主要转移部位为肺部,发生率约1%~9%[1-2].Seethalakshmi[2]认为,GCT发生肺转移可能有自限性良性过程的转化及血管转移两种机制,肿瘤组织和肺组织均血运丰富,瘤细胞侵犯间质,破坏血管壁,通过血行转移而至肺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四肢骨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采取微波消融治疗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6年间7例四肢骨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病例进行微波灭活、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治疗。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31岁,Campanacci分期均为3期。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影像学评估,观察有无复发、转移。以Enneking评分评估下肢功能,MSTS评分评估上肢功能,Cooney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随访时间12~6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除发生感染的1例外,其余膝关节周围术后Enneking评分平均为28分,上肢腕关节术后MSTS评分为30分,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为80分;结论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B)伴病理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及并发症。方法 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伴发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功能评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中发生关节外、关节内骨折各6例。12例一期行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其中1例在一期手术后,经地诺单抗治疗,二期行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随访1~119(35.0±22.5)个月,无复发病例,MSTS评分20~30(27.0±4.2)分。10例无近远期并发症,骨折愈合;2例骨折未愈合行翻修术,其中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建术,另1例行扩大切除人工膝关节肿瘤型假体重建术。2例患者翻修术后分别随访2个月和5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28分及26分。无局部复发。结论 四肢GCTB伴病理性骨折可行一期手术,选择肿瘤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术后功能良好。对于肿瘤巨大,骨质破坏明显的病理性骨折患者,如果能够保留关节,可选择二期手术。对于骨折不愈合或缺损较大、一期手术后畸形及功能障碍者可考虑行扩大切除假体重建术。  相似文献   

11.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骨肿瘤。女性较男性多见,并且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1-3]。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较特殊,术后易复发。目前临床实践中常从肿瘤影像或病理等方面来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并对其预后进行判断。而以往骨巨细胞瘤的研究报道,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后复发率存在差异[4-5],提示年龄可能是影响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因素。但由于以往的研究多为全身骨骼骨巨细胞瘤的病例,并未明确反映出年龄与脊柱骨巨细胞瘤复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1940年,Jaffe[1]首次报道了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GCT是一种常见于长骨干骺端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20~40岁的女性患者[2]。脊柱GCT相对少见,约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4%~9.4%[3],好发于胸腰椎和骶尾骨[4],而颈椎GCT则更为罕见。近期我院收治1例颈椎GCT复发的患者,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2014年5月因"颈肩部疼痛1年余,加重伴左手麻木7天"入院。查体:颈椎压痛(约C3~5棘突)。左颈肩及左上肢感觉略有减退,左臂偶有隐痛,左手拇指及食指麻木。病理征未引出。外院CT、MRI示C5椎体病理性骨折(图1a~d)。由于脊髓受压症状明  相似文献   

13.
正骨巨细胞瘤是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具有较高局部侵袭性和少见的远处转移性,主要好发于长骨的骨端,也会发生于较难治疗的隐匿部位如骨盆、骶骨和脊柱。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基础是由分泌表达RANKL的梭形基质细胞诱导和促进表达RANK的类破骨前体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发挥溶骨作用,从而导致病理性骨质破坏。作为局部侵袭性肿瘤,局部的控制率成为骨巨细胞瘤治疗最重要的疗效指标,根据肿瘤的部位,侵  相似文献   

14.
正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其中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包含骨肉瘤、尤文肉瘤及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属中间性肿瘤。恶性骨肿瘤易复发和转移,恶性程度较高,并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骨肿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治疗上仍有很大提高空间,许多方面需要更多深入研究。笔者旨在对常见原发性骨肿瘤: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以及GCT的近年的亮点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骨巨细胞瘤特点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45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发病部位、手术方式、Campanacci分级、病理性骨折、肺转移与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相关性。结果 脊柱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较膝关节周围(P<0.001)、桡骨远端(P=0.005)及其他部位(P<0.001)骨巨细胞瘤复发率高;Ⅲ级骨巨细胞瘤单纯刮除术后复发率高于扩大刮除术(P<0.001)以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单纯刮除术的CampanacciⅠ级、Ⅱ级、Ⅲ级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行扩大刮除及瘤段或分块切除术后的CampanacciⅡ级与Ⅲ级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复发病例肺转移率高于无复发病例肺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病理性骨折与无病理性骨折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影响骨巨细胞瘤的肿瘤外科边界,与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复发病例的肺转移率明显升高;为改善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临床上骨巨细胞瘤手术应考虑足够的外科边界。  相似文献   

16.
栗向东  王臻  郭征 《中国骨肿瘤骨病》2011,10(6):558-562,585
目的报告23例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的特征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我科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67例14岁以下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中23例伴有病理性骨折,占总例数的13.7%。23例中孤立性骨囊肿15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5例,骨巨细胞瘤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其中2例为陈旧性骨折。23例均经病灶内切除和内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38.2个月。手术采用病灶刮除、50%氯化锌烧灼骨壁、异体骨粒或磷酸三钙人工骨粒充填骨腔,骨折均采用内固定治疗,病灶范围较大、骨壁破碎严重的III型骨折使用髓内固定,其他采用钢板固定。结果1例骨的纤维结构不良患儿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均达到满意的临床骨愈合,未见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股骨近端良性骨肿瘤所致病理性骨折因骨质薄弱往往破碎严重,所在部位邻近髋关节,使外科治疗面临许多困难。尽管骨折破坏明显,但骨膜等成骨结构一般保存完好,为肿瘤的病灶内切除后的骨重建提供了先决条件。手术设计时对病灶性质、范同、骨骺生长发育等问题应全面考虑,合理使用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整块切除术和扩大刮除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间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04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整块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 9%,高于对照组的65.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15. 5%,对照组为6. 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 7%,对照组为39.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扩大刮除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较整块切除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回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正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GCT)占原发骨肿瘤的4%~5%。多侵犯四肢长骨末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多见。约5%的GCT发生于扁骨,骨盆最多见。脊椎骨中最常发生于S1~5。病灶内刮除术后,辅助冷冻治疗或苯酚等局部烧灼治疗,局部复发率约25%。20%~30%的患者有持续进展的潜在恶性,约5%出现肉瘤变,经常发生于放射治疗后[1-5]。组织学上没有恶变就可以发生转移,肺转移的发  相似文献   

19.
儿童骨巨细胞瘤五例报告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深圳市518112)刘俊芳骨巨细胞瘤是成人的一种常见骨肿瘤,儿童少见。我们收集5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儿童骨巨细胞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84~1996年,13年间经手术病理诊断儿童骨巨细胞瘤5例,其中男...  相似文献   

20.
68例骨肿瘤致病理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骨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自1995年6月~2002年10月共收治68例病理性骨折.引起病理性骨折的肿瘤中,转移癌27例(转移至四肢17例,脊柱8例,锁骨2例).原发恶性肿瘤20例(骨肉瘤13例,尤文氏肉瘤3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囊肿4例,内生软骨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2例,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初步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7.2年,转移癌中7例行局部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未见局部复发,功能良好.8例行病灶刮除,髓内针内固定,其中4例死亡,3例局部复发.13例骨肉瘤患者,9例对化疗敏感,行保肢手术,术后未见局部复发,预后良好,4例对化疗不敏感,行截肢术,术后均有肺转移.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行肿瘤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5例行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其中3例复发.结论:对于转移癌、骨巨细胞瘤和一些良性肿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对于控制局部复发是有效的,并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对化疗敏感的骨肉瘤患者,即使骨折,经过化疗和适当处理后,也可行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也可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和降低肺转移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