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轶敏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
目的: 探讨川楝素对乳腺癌多柔比星化疗的辅助治疗作用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MDA-MB-435和MDA-MB-231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435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DA-MB-435细胞中FOXO1、Bim、Noxa的表达水平,细胞色素c的释放水平及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水平。结果: 川楝素明显增强MDA-MB-435和MDA-MB-231细胞系对不同浓度多柔比星的敏感性。多柔比星联合川楝素处理的MDA-MB-435的相对细胞活力(0.55±0.04)显著低于多柔比星单治疗组(0.87±0.07,P<0.05)和多柔比星+川楝素+FOXO1 siRNA组(0.79±0.07,P<0.05)。多柔比星联合川楝素处理的MDA-MB-435的细胞凋亡率(34.2±2.8)显著高于多柔比星单治疗组(9.3±0.8,P<0.05)和多柔比星+川楝素+FOXO1 siRNA组(12.5±1.1,P<0.05)。多柔比星联合川楝素处理的MDA-MB-435细胞中FOXO1、Bim、Noxa的表达水平,细胞色素c的释放水平及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多柔比星单治疗组和多柔比星+川楝素+FOXO1 siRNA组。结论: 川楝素上调FOXO1的表达增强多柔比星的体外抗乳腺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五味子乙素逆转乳腺癌细胞MCF7多柔比星耐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多柔比星(Doxorubicin, DOX)及DOX联合五味子乙素(Schisandrin B, Sch B)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耐药细胞MCF7/ADR的增殖抑制效果,计算IC50以及耐药倍数;将MCF7/ADR建立DOX组、Sch B组及联用组,用集落实验检测细胞集落数情况,用流式凋亡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划痕愈合情况; Western blot检测P-gp、MRP1、p-STAT3、STAT3和c-Myc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MCF7及耐药细胞MCF7/ARD对DOX的IC50值分别为(4.01 ± 0.15)μmol/L和(50.78 ± 0.67)μmol/L,耐药倍数为12.67;DOX联合SchB后对MCF7及MCF7/AD的IC50值分别为(2.28 ± 0.34)μmol/L和(13.24 ± 0.58)μmol/L,耐药倍数为5.81。相对于DOX组,联用组的细胞集落数明显被抑制,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P<0.05)。同时,联用组下调P-gp、MRP1、p-STAT3以及c-Myc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五味子乙素通过抑制P-gp蛋白上调及STAT3信号通路逆转乳腺癌细胞MCF7多柔比星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柔比星(ADM)影响他莫昔芬(TAM)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MTT检测在ADM作用后, TAM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ADM组、TAM组以及ADM+TAM组中细胞Her-2、Akt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表明, TAM对MCF-7乳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P<0.05);而MCF-7乳腺癌细胞在ADM作用后, TAM丧失了对细胞的抑制作用(P> 0.05)。Western blot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DM组、TAM组及ADM+TAM组MCF-7细胞中Her-2和Akt水平的表达均增高(P <0.05)。结论TAM可以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的生长,而在ADM作用后,激活信号通路,增加Her-2、Akt的表达,导致TAM的作用下降,说明在ADM作用后,TAM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4.
叶海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4)
目的观察川楝素对顺铂抗肺癌活性的协同效应并研究其机制。方法人肺癌细胞系A549分为对照组、川楝素组、顺铂组、川楝素+顺铂组及川楝素+顺铂+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质粒组。MTT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活力抑制率;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凋亡;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XIAP表达水平及其与半胱天冬酶-9(Caspase-9)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A549细胞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结果川楝素+顺铂组A549细胞活力抑制率[(66.8±5.9)%]显著高于顺铂单治疗组[(15.2±1.2)%,P0.05]和川楝素+顺铂+XIAP质粒组[(20.4±1.8)%,P0.05];川楝素+顺铂组A549细胞凋亡率[(34.5±2.6)%]显著高于顺铂单治疗组[(9.7±0.8)%,P0.05]和川楝素+顺铂+XIAP质粒组[(13.3±1.2)%,P0.05];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川楝素能显著抑制A549细胞XIAP的表达及其与Caspase-9和Caspase-3的相互作用,川楝素促进顺铂对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结论川楝素通过下调XIAP表达增强顺铂抗肺癌活性。 相似文献
5.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1)
目的观察川楝素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抗肝癌活性影响并研究其机制。方法将HepG2人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川楝素组、TRAIL组、川楝素+TRAIL组及川楝素+TRAIL+DR5小干扰RNA(DR5 siRNA)组,CCK-8法检测HepG2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的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及Caspase-8、Caspase-3活化水平。结果 TRAIL+川楝素组HepG2相对细胞活力(0.42±0.04),显著低于TRAIL单治疗组(0.84±0.07,P0.05)和川楝素+TRAIL+DR5 siRNA组(0.76±0.06,P0.05)。TRAIL+川楝素组HepG2细胞凋亡率(32.7±2.4)%,显著高于TRAIL单治疗组[(9.3±0.9)%,P0.05]和川楝素+TRAIL+DR5 siRNA组[(13.8±1.1)%,P0.05]。川楝素处理对HepG2细胞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HepG2细胞表面DR5表达水平。TRAIL+川楝素组HepG2细胞的相对线粒体膜电位(0.26±0.02),显著低于TRAIL单治疗组(0.78±0.06,P0.05)和川楝素+TRAIL+DR5 siRNA组(0.68±0.05,P0.05)。TRAIL+川楝素组HepG2细胞Caspase-8表达水平(0.37±0.04),显著高于TRAIL单治疗组(0.11±0.04,P0.05)及川楝素+TRAIL+DR5 siRNA组(0.14±0.02,P0.05);TRAIL+川楝素组HepG2细胞Caspase-3表达水平(0.42±0.04),显著高于TRAIL单治疗组(0.13±0.02,P0.05)及川楝素+TRAIL+DR5 siRNA组(0.17±0.02,P0.05)。结论川楝素可上调肝癌细胞死亡受体5(DR5)表达,提高TRAIL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联合多柔比星对人乳腺癌细胞体内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治疗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百分率;Transwell分析检测药物对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体内实验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抑制瘤模型,分组处理,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记录瘤重和裸鼠体重,计算抑瘤率。结果雷帕霉素和多柔比星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抑制百分率为65.54±2.47;能显著降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体内实验抑瘤率为85.3%。结论雷帕霉素和多柔比星联合应用对人乳腺癌MM231细胞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对于乳腺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脂质体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血清心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乳腺癌术后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把患者分为脂质体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基于盐酸多柔比星的化疗方案治疗,脂质体组基于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3个周期效果。结果:脂质体组治疗期间的心肌损害、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脂质体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高于治疗前,脂质体组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21年7月1日,脂质体组的复发率与转移率分别为9.61%、5.76%,低于对照组的26.92%、23.08%(P<0.05)。结论:多柔比星脂质体在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应用能缓解心肌损伤,也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能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减少术后复发率与转移率。 相似文献
9.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逆转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多柔比星耐药MDA-MB-231细胞(MDA-MB-231/R细胞)分为对照组、雷公藤红素组、多柔比星组、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组和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Bim si RNA组,MTT法检测MDA-MB-231/R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DA-MB-231/R细胞的凋亡,免疫共沉淀法检测MDA-MB-231/R细胞Bim蛋白与Bak及Bax蛋白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MDA-MB-231/R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活化。结果 MDA-MB-231/R细胞对多柔比星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显著高于常规MDAMB-231细胞[(18.4±1.1)g/mL比(1.5±0.1)g/mL,P0.05];雷公藤红素处理后,多柔比星对MDA-MB-231/R细胞活力抑制率和凋亡诱导率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和多柔比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3±4.1)%比0、(13.0±1.0)%,(36.5±2.3)%比(1.6±0.2)%、(8.8±0.6)%,P均0.05];雷公藤红素处理能显著上调MDA-MB-231/R细胞Bim蛋白表达水平[(0.51±0.04)比(0.11±0.01)、(0.13±0.01),P均0.05];用Bim siRNA阻断Bim蛋白上调后,雷公藤红素对多柔比星的协同抗肿瘤效应受到明显抑制[(20.5±2.1)%比(57.3±4.1)%,(12.4±1.1)%比(36.5±2.3)%,P0.05];雷公藤红素处理后,与MDA-MB-231/R细胞Bim蛋白结合的Bak、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0.29±0.02)比(0.04±0.01)、(0.05±0.01),(0.35±0.02)比(0.05±0.01)、(0.04±0.01),P均0.05)];雷公藤红素处理后,多柔比星对MDA-MB-231/R细胞色素C的释放率和Caspase-3的活化率显著提高[(0.57±0.05)比(0.11±0.02)、(0.06±0.01),P均0.05;(0.43±0.04)比(0.09±0.02)、(0.03±0.01),P均0.05]。结论雷公藤红素可通过上调Bim蛋白表达,提高多柔比星耐药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然药物活性成份雷公藤红素是否能逆转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耐药性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将多柔比星耐药MDA-MB-231细胞(MDA-MB-231/R细胞)按对照组,雷公藤红素组,多柔比星组,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组及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Bim siRNA组进行分组后,MTT法检测MDA-MB-231/R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R细胞的凋亡,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MDA-MB-231/R细胞Bim蛋白与Bak及Bax蛋白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DA-MB-231/R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caspase-3的活化。结果: MDA-MB-231/R细胞对多柔比星的IC50显著高于常规MDA-MB-231细胞(P<0.05)。雷公藤红素处理可诱导MDA-MB-231/R细胞Bim蛋白的上调及其与Bak、Bax蛋白的相互作用(与对照组或多柔比星处理组比较,P<0.05)。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组对MDA-MB-231/R细胞活力的抑制率和凋亡诱导率显著高于多柔比星组(P<0.05)和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Bim siRNA组(P<0.05)。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组对MDA-MB-231/R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caspase-3的活化显著高于多柔比星组(P<0.05)和雷公藤红素+多柔比星+Bim siRNA组(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通过上调Bim蛋白的表达提高多柔比星耐药乳腺癌细胞对多柔比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vedilol,CVD)对多柔比星(adriamycin,ADR)致心肌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建立心肌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多柔比星组,每组10只。另取正常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卡维地洛组每日给予卡维地洛60 mg/kg;多柔比星组、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8周。第9周行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心室胶原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浓度。结果:卡维地洛组与多柔比星组相比,可显著提高左室射血分数(P<0.01);降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P<0.01),丙二醛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与多柔比星组相比,卡维地洛组可显著提升总抗氧化能力(P<0.01),明显降低丙二醛浓度(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多柔比星引起的血流动力异常,改善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逆转心肌重塑,可能与其提高心肌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在乳腺癌化学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手术后乳腺癌患者115例,采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联合环磷酰胺进行4个周期化疗,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4个周期化疗后,患者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均为Ⅰ~Ⅱ级不良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平均发生率分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紫杉醇与多柔比星全身静脉滴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3月2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行紫杉醇与多柔比星联合治疗。结果 26例患者随访6个月-24个月,平均18个月,肿瘤相关死亡0例,其中1个周期起效23例,2个周期起效3例。毒副反应包括:Ⅲ度白细胞减少3例,Ⅰ度贫血2例,Ⅰ度恶心1例,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Ⅰ度肾功能损害2例。结论紫杉醇联合多柔比星静脉滴注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明显,毒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生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黏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川楝素能有效抑制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P0.01)。川楝素作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 24 h后,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侵袭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川楝素有抑制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增殖、黏附及侵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多柔比星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失去手术机会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33例,以紫杉醇联合多柔比星组成的TA方案进行化疗:第1天多柔比星50~70mg/m2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推注,紫杉醇150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3小时内静滴完。21天1周期,治疗2~3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结果:总有效率42.4%,其中完全缓解率(CR)和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9.1%和33.3%。单个部位转移有效率48.1%,多个部位转移有效率16.7%,差异有显著性。Her-2阴性组和阳性组有效率分别为38.5%、45.0%,差异无显著性。不良反应较轻,以Ⅰ~Ⅱ度为多。结论:TA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疗效好,且经对症处理,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且有较好的依从性,可作为一线方案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川楝素对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楝素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川楝素对K562细胞和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增殖抑制率.瑞氏染色观察川楝素对K562细胞、PBMC形态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K562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观察凋亡细胞DNA片段化现象.比色法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xl,Bax和Fas的表达.结果:川楝素对K562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0.01),作用72h后IC50值为(52.13±0.82)nmol/L,而对PBMC几乎无影响.普通光镜下分别观察K562细胞和PBMC,K562细胞可见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PBMC形态无明显变化.超微结构显示K562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固缩,可见凋亡小体;以10,30,50nmol/L川楝素处理细胞72h后,K562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9.66%,26.06%,52.70%(P〈0.0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梯状”条带;川楝素激活K562细胞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凋亡相关蛋白Bcl-xl表达降低,Bax,Fas表达增强(P〈0.05).结论:川楝素对K562细胞与PBMC之间具有选择抑制作用和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和死亡受体途径双重机制介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柔比星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对微小RNA(mi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不同浓度多柔比星(0.125、0.25、0.5、1、2μmol/L)处理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处理组细胞使用终浓度分别为0.125、0.25、0.5、1、2μmol/L的多柔比星处理24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搏动频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微板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荧光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miR-133a-5p、miR-133b-5p、miR-6216和miR-30e-5p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减慢心肌细胞搏动频率,降低细胞活力,升高LDH活性(P<0.05).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1μmol/L处理组心肌细胞miR-133b-5p、miR-6216和miR-30e-5p表达显著上调,miR-133a-5p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多柔比星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具有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33a-5p、miR-133b-5p、miR-6216和miR-30e-5p等mi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RLM)联合氯沙坦(losartan,LOS)对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RLM组、LOS组及联合组。除对照组仅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4组采用DOX分6次腹腔注射,使其累计剂量达15 mg/kg进行造模。RLM和LOS分别按5 g/kg和0.7 mg/kg剂量单独或联合给予灌胃。测量血清中TNF-α、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MB)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同时采用比色法测量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脏质量指数、血清TNF-α、CK-MB、LDH水平均升高,心肌组织中MDA、NO含量升高,SOD和CAT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RLM或/和LOS干预6周后,心脏质量指数、血清TNF-α、CK-MB、LDH水平均下调,心肌组织中MDA、NO含量均降低,SOD和CAT活性均升高(P<0.05),且联合组效应较单独给药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RLM可协同LOS发挥对DOX诱导的心肌毒性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抗炎症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