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由于肠道失去神经支配,造成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减退,缺乏胃结肠反射,最后导致排便障碍~([1])。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慢性腹胀、便秘、大便失禁等,研究显示,脊髓损伤患者上述问题的发生率分别高达38%~([2]),41%~([3])及76.6%~([4])。随着病程发展,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程度会持续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领域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然而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本文就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行综述,希望为脊髓损伤临床康复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综述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功能评估方法,包括病史采集和一般资料、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实验室检查、非侵入性评估、侵入性评估、评估量表,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评估方法的认识以及在选择评估工具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的分类、评估、NBD肠道管理策略的指导原则、流程、方法、内容等方面解读《成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的管理——美国临床实践指南(2020版)》,并与我国脊髓损伤后NBD的管理实践现状相比较,探讨我国脊髓损伤神经源肠道管理现存问题和展望,以期让广大临床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提高对神经源肠道管理的认识,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从治疗处方、穴位选择、疗效评价和可能治疗机制四个方面,总结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临床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患者经过急性期,接受了自己原有移动能力丧失的事实后,大约有1/3的患者认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要比神经源性膀胱和性功能障碍更严重。随着脊髓损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生理和心理的变更带来新的挑战。脊髓损伤后结肠动力下降、大脑对肛门括约肌控制的丧失,以及躯体大范围肌力的衰减等相互影响,使排便管理成为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难题,也是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调整进入家庭与社会的主要困难。近些年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已趋于系统化,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做了积极的贡献,而对于神经源性直肠的护理干预研究相对较少,临床重视度不够。建立一个有效的肠道管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各种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参与能力。本文主要阐述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障碍,通常还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心血管、性、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1]。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NB)[2] ,是脊髓损伤后肠道失去中枢神经支配造成感觉运动障碍,使结肠活动和肛门直肠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肛门括约肌失去自主控制,表现为便秘、大便失禁等  相似文献   

7.
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4个方面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根据病人的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鼠脊髓损伤后胃肠动力的X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肠道功能动态改变。方法 24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对照组(n=12)和脊髓损伤组(n=12)。采用动脉瘤夹(标定力为70 g)钳夹60 s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只暴露硬脊膜。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4周,X线造影观察肠道功能的动态改变,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组胃排空及肠道传输功能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动脉瘤夹能成功复制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胃排空及肠道传输功能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随着对肠神经系统研究的深入,对慢性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理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文对脊髓损伤后胃肠运动机制和胃动素、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脊髓损伤/疾病(spinal cord injury/disease,SCI/D)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管理指南,探讨诊治NBD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在系统学习德国医学科学协会2022年发布的《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的基础上,选择1例NBD导致严重腹胀、腹痛的男性四肢瘫患者,有针对性地运用该指南提出的推荐建议,观察应用指南的实际效果。结果 采用指南推荐的处理方法后,腹部症状明显减轻,取得了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学习运用《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有助于提高SCI/D NBD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相关研究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2000年1月1日—2022年9月4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关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5.7. R2软件,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对关键词进行共现、聚类、时间区域统计分析,并绘制图谱。结果 共纳入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928篇。国外核心学者主要有EMMANUEL A、KLAUS KROGH、K KROGH,国外核心机构为Aarhus Univ Hosp、Univ Michigan、Univ British Columbia、Univ Coll London Hosp。高频次关键词主要有脊髓损伤、便秘、管理、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大便失禁、神经源性肠道、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结论 国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相关研究开展较早且相对成熟,国内该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议国内加强相关研究。本文梳理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趋势,对今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躯体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促进作用及神经生物学效应,包括神经保护、神经可塑性、神经炎症过程调节等;以及BDNF在脊髓损伤后的不良影响,如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痉挛状态等。  相似文献   

13.
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腹胀、便秘和大便失禁,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肛门灌洗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干预手段,目前已在国外有较广泛的应用。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肛门灌洗既可改善患者肠道功能,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概述、肛门灌洗概述、干预策略、并发症及延续护理5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证实,以阴部神经为作用靶点,通过对频率、强度、脉宽的调整,调节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同作用,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目的:了解阴部神经电刺激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ed Trials(CENTRA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阴部神经电刺激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研究报道,并追溯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4年7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篇文献。分析发现:阴部神经电刺激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该疗法通过调控阴部神经-膀胱反射及脊髓膀胱反射,从而调节逼尿肌及尿道括约肌的协同运动,改善膀胱壁的顺应性,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阴部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因目前临床研究较少,频率双向调节机制背后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不明,干预强度的选择不明确,故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明确阴部神经电刺激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是一种高致残率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针灸疗法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痛、肠道功能紊乱、肌肉痉挛以及整体康复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文综述近年来针灸对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导尿术是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国内康复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综述各种导尿术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治疗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期让导尿术在临床中对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更好的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盆底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肠道的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肠道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盆底生物反馈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前后根据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直肠控制评分原则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改善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结肠中P 物质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60 只体质量(220±40) g 的雄性Sprague-Dawley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正常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20)。氯胺酮60 mg/kg 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 g &#8901;cm致伤力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4 h、1 周、3 周和5 周时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检测肠道传输功能,采用ELISA 方法测定血清中和组织中的P 物质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P 物质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肠道传输功能下降,且于造模后3 周时肠道传输达到最低值;造模后3 周时模型组血清和组织中P 物质含量与假手术组相比均降低,结肠组织中P 物质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也下调,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假手术组P 物质的表达是模型组的(3.12±0.51)倍(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与结肠中P物质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病人的肠道管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伴NBD病人肠道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