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主要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与不同病理分级、肝癌临床分期、肝功能及AFP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3例肝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PD-1、PD-L1和NGF的表达量,16例正常供体肝脏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病理分级、不同肝癌临床分期、不同肝功能及不同AFP水平情况下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的表达差异。结果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理分级肝癌组织中PD-1、PD-L1及NGF的阳性表达率不同,以中分化肝癌最高(P0.05)。PD-1、PD-L1及NGF阳性表达率以肝癌巴塞罗那分期C期升高最为显著(P0.05)。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患者肝癌组织中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织PD-1、PD-L1、NGF阳性表达率在血清AFP水平≥400μg/L与400μg/L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而在年龄≥50岁与50岁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肝癌组织PD-1、PD-L1和NGF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D-1、PD-L1和N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阻断PD-1/PD-L1通路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肺癌等恶性肿瘤中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其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也在逐渐展开。介绍了PD-1/PD-L1作用机制、肝细胞癌组织中PD-L1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肝细胞癌治疗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认为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D-1/PD-L1通路的发现为肝细胞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T1DM是胰岛β细胞损伤导致的Ins绝对缺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通路,负性调节T细胞功能维持机体自身免疫稳态,在T1D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PD-1/PDL-1通路在T1DM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免疫检测点阻滞剂在实体瘤治疗上取得振奋人心的效果。PD-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B细胞,在限制自身免疫及过度炎症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的高表达使T细胞活性受到过度抑制,从而发生肿瘤免疫逃逸;PD-L1表达水平可能是预测检测点阻滞剂疗效的标志物。免疫治疗因其持久的反应性及较小毒副作用使部分肿瘤患者获益明显。本文旨在阐述主要的PD-1/PD-L1检测点阻滞剂(单抗)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肺癌、尿路上皮癌、肾细胞癌等治疗上研究的现状并在获益人群中筛选出可能具有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24周时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表面程序性死亡1 (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24例CHC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IFN α-2a)每周皮下注射一次,联合利巴韦林800 ~ 1200 mg/d,治疗24 ~ 48周.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12、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和外周血HCV 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采用SPSS16.0软件.两样本计量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的计量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或两因素方差分析,所有检验为双侧检验. 结果 CHC患者治疗后4周HCV RNA阴性者19例,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分别为18.6%±6.1%和16.6%±13.8%,治疗24周时分别为10.3%±7.7%和9.4%±4.6%,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明显下降,F值为12.406和4.955,P值为0.002和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率在治疗前为17.5%±13.7%,治疗4、12、24周时分别为25.9%±11.1%、29.6%±15.1%、32.0%±15.7%,治疗后明显升高,F值分别为9.063、8.365、9.736,P值均<0.01.治疗4周时,HCV RNA阳性者5例,仅发现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治疗24周(39.2%±15.6%)与治疗前(17.4%±16.7%)比较明显升高,F=10.292,P=0.033.持续病毒学应答者20例: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4、12、24周分别为14.4%±7.5%、14.0%±6.9%、10.7%±7.6%,治疗前为20.2%±7.5%,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F值分别为6.133、5.541、14.780,P<0.05或P<0.01.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10.2%±4.6%和10.1%±4.9%,治疗前为16.8%±13.4%,治疗前后比较,PD-1的表达在治疗后明显下降,F值为4.964和4.613,P值均<0.05.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在治疗12、24周分别为30.8%±16.6%和35.2%±16.5%,治疗前为19.0%±14.5%,治疗后明显升高,F=6.442,P=0.020和F=12.349,P=0.002.复发组4例,各治疗时间点PD-1和PD-L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下调CHC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上调CD8+T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CHC患者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和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转归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结肠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2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影响结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多元因素。[结果]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PD-1高表达组(n=67)3年累计生存率(67.2%)及中位生存时间(20.2个月)均明显低于PD-1低表达组(88.9%)及中位生存时间(31.6个月)(P<0.05)。PD-L1高表达组3年累计生存率(71.0%)及中位生存时间(21.5个月)均明显低于PD-L1低表达组(92.0%)及中位生存时间(32.2个月)(P<0.05);TNM分期晚、分化程度低、浸润深度深、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PD-1蛋白和PD-L1蛋白表达阳性均为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心肌炎是目前临床仍面临挑战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预后差。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可负向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PD-1/PD-L1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抑制肌钙蛋白抗体和心肌炎症反应等方面综述了PD-1/PD-L1在心肌炎发生中的作用,以期为有效诊治心肌炎寻求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相关同原癌基因1(Gli1)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对160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进行H.pylori检测并分组;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各组标本中Gli1蛋白的表达;分析H.pylori感染与Gli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Gli1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各组间表达有显著差异(H=39.85,P0.001),胃癌组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组(P均0.001),胃癌组与异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病变组再分为H.pylori阴性及阳性亚组,在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亚组Gli1的表达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亚组,其余病变组中,H.pylori阴性及阳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Gli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H.pylori感染可能在胃黏膜癌前病变阶段上调Gli1蛋白的表达,以促进胃黏膜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芪灵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1 ligand1,PD-L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5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LAM)治疗组29例和单用LAM对照组27例,于抗病毒治疗的第0、24、48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HBV DNA转阴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 24周、48周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逐渐下降;48周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D4+T细胞PD-L1 48周后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芪灵合剂联合LAM能够提高CHB患者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人PBMC,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PBMC的PD-L1mRNA表达。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的PD-L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但PD-L1mRNA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D-L1mRNA表达水平增加,程序性死亡配体-1可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PD-L)信号通路是近年来公认的存在于T、B细胞活化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的协同刺激信号通路,包括:表达在活化的T、B细胞表面的PD-1和表达在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的PD-L.PD-L分为2种:PD-L1和PD-L2.PD-1、PD-L相互识别,介导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是抑制T、B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细胞凋亡.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意义,阻断PD-1/PD-L信号通路会诱导或加重风湿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基因,实现GGT基因在人胃癌上皮细胞SGC-7901中的表达和定位.方法:本实验从胃癌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H.pylori,提取其基因组DNA,对GGT基因进行PCR扩增,将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融合GGT基因全长序列和成熟肽序列,克隆进pcDNA3质粒中,观察GGT基因表达后在人胃癌上皮细胞SGC-7901中的定位,观察SGC-7901细胞形态、生长以及运动性的变化.推测其可能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结果:pcDNA3-GGT-EGFP质粒转染SGC-7901细胞后,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在显微镜下可见转染的细胞产生明显的病变,细胞由梭形变成圆形、变大、胞核扩大.转染60 h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荧光信号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结论:成功克隆了GGT基因,经酶切和测序验证正确,成功构建了pcDNA3-GGT-EGFP质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表面的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荧光抗体标记结合多色流式技术,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各亚群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率与血清AST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35),且免疫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CD273/PD-L2)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方法将8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5例,对照组2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细胞百分率,RT-PCR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P及ACS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CD273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以ACS组为著(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27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16.
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能特异性阻断免疫检查点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被广泛应用于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阐明导致PD-1/PD-L1抑制剂出现疗效差异的原因,对临床选择合适...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从 198 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He icobacterpylori ,HP)以来 ,对HP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迅速成为消化系疾病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资料表明 ,HP与胃癌关系密切。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 ,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认为HP感染可能是胃癌发生中的一种始动因素 ,也可能同时是一种促进因素。本文就HP在胃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 尿素酶的作用HP具有高度活性的尿素酶 ,能…  相似文献   

18.
脓毒症是重症医学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免疫细胞功能障碍显示出主导地位。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是介导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负性调节因子,脓毒症时PD-1与PD-L1结合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紧密相关,随着根除治疗的推行,Hp的感染率逐渐下降,由Hp感染所致胃癌的比例也随之下降。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HpNGC)有可能成为更常见的胃癌类型。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癌(Hp PGC)与HpNGC的病理生物学行为存在差异,表明HpNG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Hp PGC并不相同。有研究发现HpNGC中microRNA(miRNA)的表达谱不同于Hp PGC,说明差异表达的miRNA在HpNGC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差异表达的miRNA在HpNGC致病机制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探寻HpNGC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杨霞  柏愚  李兆中 《胃肠病学》2009,14(9):565-567
胃癌在全球恶性肿瘤致死亡的原因中位居第二位,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动物研究显示根除H.pylori,特别是在早期阶段,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部分病例通过根除npylori可阻止胃癌前病变的发展并可能使其逆转。最新研究表明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对无萎缩或肠化生者可能尤其有效。本文就根除H.p)tori在预防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