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人员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D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D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发现Hcy、MPV、FIB及D-D对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临床动态监测Hcy、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对脑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变化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3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为A级44例,B级39例,C级47例),同时入选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各分级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变化。[结果]肝硬化组Child-Pugh各分级者血小板参数PLT、P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DW、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各项指标Child-Pugh各分级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Child-Pugh各分级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及D-D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各项指标Child-Pugh各分级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及D-D与其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可用于临床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 PCT)和凝血指标(PT、AP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 、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126例为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选取单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52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为对照组。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存活亚组87例与死亡亚组39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分析各指标与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相比,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且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对照组,FI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中,死亡亚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存活亚组,FIB、PLT显著低于存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T、APTT、PT、D-D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FIB、PLT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指标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人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同时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存活或死亡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与PLT计数(r=-0.389,P=0.019)、FIB(r=-0.341,P=0.036)呈显著负相关,与PT(r=0.637,P=0.004)、APTT(r=0.480,P=0.022)、TT(r=0.556,P=0.010)、D-D(r=0.524,P=0.001)水平呈正相关;ICU住院时间与PT(r=0.472,P=0.043)、APTT(r=0.396,P=0.027)呈正相关,与FIB(r=-0.526,P=0.030)呈负相关;机械通气时间与PLT计数(r=-0.626,P=0.039)呈负相关,与APTT(r=0.615,P=0.016)、D-D(r=0.490,P=0.041)呈正相关。MODS患者、死亡患者分别较无MODS患者和存活患者的PLT计数、FIB水平下降,而PT、APTT、TT、D-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同时对患者MODS的发生及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集50例正常对照、9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末梢血,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PLT增多,PAG增强(P<0.01),FIB、D-D明显增高(P<0.05),有远处转移或周边有侵犯时更加明显,PT、TT、APTT较正常对照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恶性肿瘤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和继发纤溶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血小板抑制剂、抗凝物质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对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8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标准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 3组。对以上人员运用血细胞分析仪以及血凝仪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A、B、C 3组患者血小板PDW、PLT、MPV、PCT和凝血指标FIB、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C 3组患者血小板参数逐渐降低,以C组患者为最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凝血指标中TT、APTT、PT逐渐增大,以C组患者为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其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均不相同,检测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肝硬化的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患者67例,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24例,C级22例;正常对照组22例.全部受试者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PC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老年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均P<0.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01);肝功能B、C 级与A 级比较,C级PLT 和PCT下降显著(均P<0.01),MPV、PDW显著升高(均P<0.01);老年肝硬化患者PT、APTT 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01),FIB 明显降低(P<0.01).结论 老年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血小板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和血细胞参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82例及健康体检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检测血细胞参数、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LY)、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NEUT、RDW、MPV、FIB、D-D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MPV、NLR、FIB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LY、PT、APTT、TT指标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EUT、LY、RDW、MPV、NLR、PT、APTT、TT、FIB、D-D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NEUT、M...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SD)对大鼠凝血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20±1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笼饲养组(CN组)、大平台饲养组(TC组)、睡眠剥夺组(SD组)及睡眠剥夺恢复组(SR组),每组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睡眠剥夺模型,连续剥夺5d,颈内静脉采血,置于抗凝管内,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WBC)、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Hb)含量及血小板(PLT)计数;采用自动分析仪检测止血参数,包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CN组和TC组比较,SD组大鼠毛色暗淡,易激惹,体重减轻(P0.05);WBC明显增加(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减少(P0.05),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延长(P0.05),FIB值明显降低(P0.05)。与SD组比较,SR组大鼠WBC明显下降(P0.05),RBC及Hb含量明显增加(P0.05),PLT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及TT值明显缩短(P0.05),FIB值明显升高(P0.05)。SR组与CN组及TC组比较,体重明显减轻(P0.05),其余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组与TC组比较,体重、WBC、RBC、Hb、PLT、APTT、PT、TT及FIB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长时间SD可能导致大鼠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睡眠剥夺后可通过延长合适的睡眠时间来改善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A组(并发微血管病变)和B组(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结果 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MPV、PDW、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B组、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异常,存在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探讨其在肾病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3例正常人和59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的检测与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IB、PLT、MPV、PCT明显升高,APTT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T、PT、PDW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故凝血功能的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病情分析、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药物治疗、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凝血及纤溶指标在老年肺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炎患者,以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查阅病史、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共收集168例老年肺炎,男108例,女6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6.9±7.6)岁。以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8例,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5.1±7.0)岁。肺炎组PT、APTT、FIB、D-D、PCT和PDW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MPV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中死亡组FIB、D—D和PLT较存活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高D-D组死亡率较低D—D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肺炎患者凝血系统活性增高,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抗凝功能降低,存在高凝状态。观察血浆D—D及FIB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老年肺炎的预后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上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42例和观察组(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等;严密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LT、FIB、PT、TT及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和FIB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TT和APTT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XB2、6-K-PGF1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6-K-PG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适,自行缓解,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