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行障碍青少年中冲动性人格在焦虑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多维焦虑问卷(MASC)、攻击量表(AQ)、Barratt冲动量表(BIS-11)对45名品行障碍青少年和63名健康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品行障碍患者中,焦虑、冲动人格和攻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关分析发现,在品行障碍组中焦虑、冲动性人格与攻击呈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表明品行障碍组中冲动性人格在焦虑与攻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健康对照组中中介作用则不显著。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品行障碍患者的焦虑症状可能对攻击行为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冲动性人格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冲动性与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方法:采用自杀风险评估问卷—自杀意念分量表、中文版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326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抑郁情绪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冲动性人格在应激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既有中介作用,又有调节作用。结论:应激生活事件、冲动性人格和抑郁情绪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冲动性人格、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arrat冲动性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1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高低冲动组的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差异,高冲动组的手机依赖高于低冲动组;②冲动性人格与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③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冲动性人格与手机依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6%。结论:冲动性人格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冲动三者的关系,以及冲动在抑郁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对河北承德某高校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394名大学生,利用陈淑慧网络成瘾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进行调查。使用Epidate 3.1、SPSS 26.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占此次调查的33.7%。大一学生的抑郁得分明显低于大二、大三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368)=9.88,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得分与抑郁量表得分、冲动量表得分两两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466,0.490,0.335,P0.001)。经过计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6.87%。结论:网络成瘾以及抑郁与冲动两两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冲动性在抑郁与网络成瘾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重性抑郁障碍中的作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和社会支持问卷(SSS)对114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97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①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组的EPQ-精神质(P),神经质(N)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内外向(E)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患者组消极应对分高于健康对照组,积极应对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组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利用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大学生焦虑情绪在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辽宁省某高校选修课程学生238名,完成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BPAQ)、Barratt冲动量表中文版(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11 version,BIS-11-C)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结果:焦虑情绪与冲动性呈正相关(r=0.246,P0.05);焦虑情绪和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0.333,P0.05);攻击行为和冲动性呈正相关(r=0.204,P0.05)。焦虑情绪在冲动性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376,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7.45%。结论:大学生焦虑情绪在冲动性和攻击行为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冲动性通过降低焦虑情绪可以减少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移情及移情各因子在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采用抑郁量表(CES-D)、神经质量表(FFIN)与移情量表(Empathy Scale)对合肥市两所学校的初中和高中共32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神经质人格、想象、个人忧伤均呈显著正相关(r=0.19~0.55,P0.01);2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人格、想象、移情关注对抑郁有显著地预测作用(β=0.545,0.103,0.099;P0.05)。结论:想象和移情关注在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和3.1%。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建立青少年暴力犯罪模型,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5-HTT)基因多态性在暴力犯罪评估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调查量表分析223例暴力组和148名对照组青少年在人格、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冲动性、攻击性和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分别比较暴力组和正常对照组5-HTT基因多态位点5-HTTVNTR、5-HTTLPR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以观察5-HTT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人格、冲动和攻击等分量表的关系.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建立青少年暴力犯罪预测模型.结果 暴力组和对照组在多个分量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HTT基因两个多态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在男性暴力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将5-HTT基因多态性纳入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预测模型后,未见预测正确率显著提高.结论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5-HTT多态性与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可能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聊倾向在述情障碍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述情障碍量表、短式无聊倾向量表和攻击问卷对454名高中生开展调查,使用AMOS21.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述情障碍与无聊倾向(r=0.46,P0.01)和攻击行为(r=0.39,P0.0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亦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1);无聊倾向在述情障碍与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述情障碍既能直接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起作用也能通过影响无聊倾向进而对青少年攻击行为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述情障碍对成人依恋与抑郁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述情障碍对成人依恋与抑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中文版(TAS-20-C)以及贝克抑郁问卷(BDI-13)对452名在校大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成人依恋、述情障碍与抑郁显著相关(r=166-0.867);述情障碍在依恋回避与抑郁情绪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成人依恋对抑郁情绪的作用受到述情障碍特质的中介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违法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大五人格问卷简版(FFI-R)和巴瑞特冲动人格问卷(BIS-11)对290名12-25岁违法青少年进行调查,并与188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违法青少年FES-CV矛盾性、成功性和控制性等维度分高于对照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和娱乐性等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违法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违法青少年FFI-R友善性和开放性得分低于对照组,冲动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违法青少年生活于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高矛盾性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更多的负性家庭教养方式,表现出低友善性、低开放性和高冲动性等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青少年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在共情任务下大脑活动的差异。方法:通过磁共振扫描疼痛共情任务时被试的大脑活动,分析其在共情任务时大脑活动特点;提取感兴趣脑区的激活信号,分别与共情、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的行为学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CD青少年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得分显著高于HC组。观看疼痛视频时,CD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明显高于HC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和两组青少年的攻击性、冲动性、冷漠无情特质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过度激活可能是CD青少年疼痛共情能力缺陷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评定量表(MPAI),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II),疏离感量表对湖北省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514份,用SPSS17.0及Amo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相比手机依赖低分组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高分组的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显著更高(P0.001)。手机依赖与冲动性、疏离感的总分及各维度分均显著正相关(r=0.319~0.505,P0.01)。疏离感在冲动性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3.2%。结论:疏离感在大学生冲动性和手机依赖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无聊倾向、特质愤怒、冲动性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4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特质愤怒量表、Barrat冲动性量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无聊倾向、特质愤怒、冲动性、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无聊倾向、特质愤怒和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无聊倾向既通过特质愤怒和冲动性分别间接预测个体的攻击行为,还通过特质愤怒——冲动性中介链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效应。结论:特质愤怒和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大学生攻击行为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反映能力和边缘性人格特征的关系,以及述情障碍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反映能力问卷中文版、米氏边缘人格检测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206名心理科门诊就诊患者进行测量。结果:(1)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组的反映能力显著低于非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组,反映能力与边缘性人格特征呈显著负相关(r=-0.300,P0.01);(2)反映能力对边缘性人格特征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通过述情障碍间接作用于边缘性人格特征,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3%。结论:边缘性人格倾向患者存在心智化功能的缺损,且述情障碍在反映能力和边缘性人格特征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和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情感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母子依恋问卷对48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家庭功能、母子依恋与青少年情感平衡显著正相关;(2)母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感平衡间的中介作用显著;(3)母子依恋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女生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母子依恋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情绪健康间起中介作用,且这种中介作用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大学生暴食行为的状况以及与冲动性特质的关系.方法:对8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暴食量表(BES)筛选出暴食组58人、非暴食组804人,采用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UPPSP冲动行为量表、延迟折扣任务(DDT)、概率折扣任务(PDT)进行冲动性测试.结果:暴食组女性比例高于非暴食组(X2 = 9.15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社会排斥和抑郁在汉语水平和朝鲜族青少年学习兴趣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汉语水平问卷、青少年社会排斥体验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和学习兴趣问卷对574名朝鲜族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1)朝鲜族青少年的汉语水平与学习兴趣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排斥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汉语水平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朝鲜族青少年的学习兴趣;(3)汉语水平通过社会排斥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朝鲜族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朝鲜族青少年的汉语水平通过社会排斥和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其学习兴趣,这充分表明语言对于学习兴趣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人际关系来实现,这些结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服刑人员自我控制与预谋/冲动攻击之间的关系,同时发掘与自我控制相关的其他因素。方法:对206名男性服刑人员施测自我控制量表、预谋/冲动攻击量表和填写个人信息。结果:自我控制量表总分与预谋攻击呈显著负相关,与冲动性攻击没有显著相关。自我控制得分对预谋攻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服刑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越高预谋攻击行为越少,但自我控制和冲动攻击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