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德判断是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规范,对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所进行的善恶价值的断定。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推理的社会背景[1]、道德判断任务的指向[2]、道德两难问题的内容[3]等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主观因素上,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判断的理性模型和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聚焦于理性模型的实证研究,特别表现为以下两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直觉还是有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年代人群道德决策能力的变化。方法:51名子辈以及51名父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译的Joshua D Greene编写的道德两难问卷,对他们进行道德两难情境决策测试。结果:子辈在道德决策中的"个人情感"情境做出愿意选择(功利性倾向)的概率(0.49±0.16)明显高于父辈(0.38±0.19),存在统计学差异(t=3.24,P=0.002)。而两组在道德决策的"非个人情感"以及"道德无关"情境做出愿意选择的概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辈在道德决策的"个人情感"情境中更愿意做出功利性选择,这种差异可能与子辈前额叶未发育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情感会影响认知决策.为探究在认知决策中情感冲突的作用和脑内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本研究应用统计参数图方法,分析了道德两难问题ERP的时空特征.根据道德违背的程度,实验材料分为涉及个人的高道德冲突情景和非涉及个人的低冲突情境.结果表明,随着道德判断的进行,差异性的电活动从双侧颞枕区向前额中区延续,高道德违背情境会更强地抑制额区和额中央区等的电活动.结果支持了道德两难问题是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双重加工的理论,并且证明理性判断的做出是通过情境认知和对情感处理抑制达到的.  相似文献   

4.
道德伪善是一种认为自己比他人道德,但却无法达到自己声称的道德水准的倾向。使用双加工理论的解释框架对道德伪善的心理机制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发现,认知偏差、解释水平及道德推脱等认知加工机制和自我提升、自我欺骗及道德的心理许可等动机机制均起到重要作用,但两类机制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探索两类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并重视实验范式对结果解释力的影响,以期得到更具普适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姜瑜 《校园心理》2015,(2):135-136
<正>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道德准则或价值基准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事件赋予道德价值的活动[1]。其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觉、自主、自为的心理加工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展示和表现。许多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会受到推理的社会背景[2]、道德判断任务的指向[3]、道德两难问题的内容[4]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个体道德判断的主观因素上,道德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理性主义传统,非常强调认知的作用,而忽略了情绪的作用。根据新近研究发现,情绪状态这一主观因  相似文献   

6.
脑机接口是一种通过建立人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连接通路来实现人脑对外部设备直接控制的技术。实验范式是获取脑机接口所用特征的技术手段,是脑机接口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视觉事件相关电位(ERP)脑机接口技术利用了基于视觉刺激的实验范式中所诱发的ERP信号的特征,是当前脑机接口研究的一个主要分支。近年来,与视觉ERP脑机接口的实验范式有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使脑机接口性能得到显著提高。目前,除在范式参数、刺激呈现样式、刺激类型等传统要素方面开展的深入研究外,对于语言模型以及混合脑机接口的研究也日渐增多。总结和回顾近年来视觉ERP脑机接口中实验范式的研究状况,并进一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情绪状态、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7名大学生被试,分成高兴、悲伤、愤怒和平静情绪组,让被试分别观看不同视频诱发相应情绪,然后回答有关道德判断的问题,这些问题分别涉及不同的时间距离(一年前、现在和一年后)和社会距离(自己和旁观者)。结果:有关医生困境道德判断的研究结果显示,情绪类型、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悲伤的情绪状态下,被试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在三个时间点均高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被试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道德问题时,平静状态的道德决策分数在三个时间点均高于悲伤状态下的道德决策分数;且一年前时间点上,平静状态的道德决策分数高于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决策分数,而愤怒状态的道德决策分数高于悲伤状态下的道德决策分数。对其它道德决策分数统计分析表明,情绪状态和社会距离之间及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愤怒和平静的情绪状态下,被试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道德两难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低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时的道德决策水平;被试从自己角度分析问题时,其一年后的道德决策水平高于一年前的道德决策水平。结论:情绪状态、社会距离和时间距离共同对个体的道德决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综述医学研究的主要和常见范式,在更大的框架下去理解精神病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医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和执行科学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我国精神病学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而基础研究以外的其他研究范式对于医学的发展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心理对照是指个体通过将目标实现以后的收获与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相对照,进而增加成功期望水平与目标追寻行为之间联系强度的自我调节策略。其作用机制在于改变了未来梦想情境和现实障碍的认知联系,提高了实现目标的动机,改变了遇到困境时的反应。心理对照策略能促进健康、学业等领域的目标达成。未来研究应该在自发心理对照策略的使用情况、心理对照策略的内容特征对目标达成的影响、心理对照策略效果的文化差异等方面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0.
非直义语言的脑加工机制:ERP研究的某些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直义语言与直义语言在大脑中贮存和加工可能是不同的。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为线索,回顾了包括成语、比喻、诗词等不同语言形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结果揭示,非直义语言加工可能是以右半球为优势的自动化加工。但是关于非直义语言的研究范式、自动化加工的发展过程及社会文化、情感因素对它的影响仍然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认知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主要包括对他人的信念、意图、行为道德和情感等的理解。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脑成像技术,在心理理论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些研究发现,与心理理论相关的脑区主要是内侧前额区、颞顶联合区、颞上沟、颞极和杏仁核等。心理理论的脑机制受到了包括实验材料呈现方式、文化语言背景和实验范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络自我展示可分为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工具包括网名、个人信息、虚拟化身、图片等。虚拟自我有别于现实自我,但虚拟自我可视为现实自我的延伸。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个体差异对青少年网络自我展示的影响,并关注青少年网络自我展示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质性研究方法是西方心理咨询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范式,其中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是使用较为普遍、发展较为成熟的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该方法的操作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随后简要回顾并总结使用该方法所进行的心理咨询研究中包含的主题,最后对使用这种质性方法进行研究的优势和局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用于排斥目标的研究范式和排斥源研究范式两类。这些范式本身会影响排斥的结果。具体而言,人机交互范式及其变式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需求威胁;书面材料范式中的回忆范式和孤独终老范式容易导致情绪上的麻木体验;网络掷球范式中玩家数量与被试在屏幕中的位置会影响受排斥者的攻击性;各种排斥源范式诱发个体排斥动机的功能与程度不同,影响排斥实施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未来研究应该改良或提出新的研究范式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排斥情景;提升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在特定情境中同时关注社会排斥对排斥实施者与受排斥者的影响;依据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基于视觉范式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很多视力受损的闭锁综合症患者,无法使用基于视觉范式的脑-机接口系统,因此研究这一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为听觉正常的闭锁综合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与外界交流的渠道.本研究回顾了基于听觉范式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现状,从听觉P300、稳态听觉诱发电位、选择注意以及空间定位等4个方面总结归纳了听觉脑-机接口技术的实验范式并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提出了听觉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16.
自动判别使用者是否处于操作状态的异步控制问题,是脑-机接口(BCI)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BCI范式主要针对区分思维指令来诱发脑电特征,导致在区分操作态上信息含量有限,难以获得较理想的异步识别结果。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一种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RP)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的混合范式方法,以提升异步控制效果。采集10名被试3种状态下的19导联脑电信号,包括在正常使用BCI时的控制状态和被试目光不在BCI界面以及在睁眼静息状态下的2种空闲状态。通过提取不同状态下ERP的幅值特征与SSVEP的相关系数,区分不同的使用状态,进一步采用贝叶斯方法分别对ERP和SSVEP特征的控制态后验概率进行估计,然后将两者综合并采用阈值法对控制态和空闲态进行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所发展的混合范式方法在不同状态下两种特征差异同时存在,控制态下会产生更高的P300幅值与SSVEP相关系数,并且与空闲态下的特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对控制状态和空闲状态的总体平均识别正确率达到92.1%,AUC达到0.98。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范式方法在异步识别问题上有很好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运动想象(MI)的脑-机接口(BCI)作为一项新的运动损伤康复手段,在帮助改善和恢复丧失的身体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MI-BCI走向实用化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MI诱发生理信号空间分辨率低、使用者训练时间较长和异步控制MI-BCI系统难以有效实现等。简要阐述MI相关的机制研究,然后针对以上问题从信号采集、信号处理算法分析、范式设计和异步控制研究等,综述相关解决方案及其研究现状,最后概述MI-BCI的应用,并展望MI-BCI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交的场合中,个体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和允许的有利于他人和集体的行为,与所有攻击性行为对立[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多少在一定层面上属于道德发展的问题,有关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顺序和时间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其中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个体的道德发展具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预期道德心理许可效应。方法:通过操纵预期道德行为,使用外显助人量表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被试当前的道德行为和内隐道德态度。结果:在外显道德行为上没有验证预期道德心理许可效应,预期道德行为组被试表现出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在内隐道德态度上验证了预期道德心理许可效应,预期道德行为组被试对精神障碍患者表现出更强的内隐偏见。结论:本研究从内隐层面验证了预期道德心理许可效应,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提高研究效应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在两位教师同样具备友善特质的前提下,考察儿童的选择性信任是否会受到老师表情线索和陈词类型的影响。方法:以180名4-6岁的儿童为被试,使用冲突信息源范式,在两位教师同样具备友善特质的前提下,研究了当学前儿童面对生活中道德两难问题时,教师的表情线索(严肃/微笑)和陈词类型(利己/利他)是否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信任。结果:(1)4-6岁儿童更愿意向微笑教师求助;(2)在微笑-利他陈词VS严肃-利己陈词两个实验条件下,4-6岁儿童对微笑-利他的支持率显著高于严肃-利己;在微笑-利己陈词VS严肃-利他陈词的条件下,4岁儿童对微笑-利己的支持率显著高于6岁儿童;(3)6岁儿童对严肃-利他的支持率显著高于4岁儿童。结论:结果说明儿童的选择性信任受教师的表情线索和陈词类型的影响,而且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