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幼年成骨细胞移植、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相的动态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方法通过建立老年SD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动物模型,将体外培养幼年SD雄性大鼠颅骨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部位,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时相的移植标本bFGF、bFGF mRNA的表达,并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作图像分析. 结果实验组bFGF在7 d左右可见阳性细胞,14 d有分泌高峰,其阳性单位值达384.65±8.60,其中以软骨细胞中阳性表达最强,21 d分泌量开始下降为286.24±2.30,56 d后完全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21 d时分泌值最高,仅达到125.33±4.50. 结论 bF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促进骨折部位建立良好的血液循环具有积极意义,可促进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移植细胞在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存活及转归,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动态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建立SD大鼠老龄骨质琉松骨折的动物模型,将SD雄性乳鼠颅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移植到SD雌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骨折愈合不同时相的标本:(1)Y染色体阳性表达特点;(2)VEGF、VEGF 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 实验组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在受体骨折部位局部生存,生长繁殖,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并于移植84d后仍存活。实验组VEGF、VEGF mRNA均在7d左右可见有阳性表达的细胞,14d有分泌高峰,其中以软骨细胞中阳性最强,28d分泌量开始下降,56d后基本消失。对照组未见明显分泌高峰。结论 同种异体成骨细胞移植到老年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参与骨折修复的各个环节,可至少存活84d。VEGF的动态表达对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性骨折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一、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亿。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Morgan报道,妇女每10年平均骨量丢失10%,男性每10年骨量丢失5~7%。全球大约有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后果是导致骨折。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妇女每增龄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欧洲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髋部骨折达48万5千余人。美国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者40万人,另有250万人需接受门…  相似文献   

4.
5.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愈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恢复、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对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对骨折愈合有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提高骨密度、缓解骨折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则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但对骨折愈合无影响,甚至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本文对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双膦酸盐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线骨质疏松防治药物,其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和增高骨密度来降低骨折风险。由于此类药物在抑制骨吸收的同时也会抑制骨形成,因此其是否对骨折愈合过程存在不利影响值得思考。本文就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质疏松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愈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15例股骨干骨质疏松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愈合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保留原有髓内针附加锁定钢板合并植骨技术治疗,同时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并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后评估患者髋、膝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所有患者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髋关节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60%.膝关节根据HSS评分标准,优良率80%.结论 切开复位保留原有髓内针附加锁定钢板合并植骨技术可以同时发挥髓内针与锁定钢板各自的优点,对股骨干骨质疏松性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不愈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是以骨矿质含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骨矿物量与年龄呈负相关[1].骨脆性增加致使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有报道50%妇女和20%男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OPF.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卵巢切除后3个月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SD大鼠72只,于股骨中段制造骨折模型,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6只,给药组手术次日给予10 mg/(kg.d)氟伐他汀灌胃,疗程为6 w,对照组给予安慰剂。采用透射电镜对给药组和对照组骨折后3、7、14、21、28和42 d骨痂进行观察。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早期(14 d前)参与修复的细胞类型,细胞功能状态几乎相同;术后14 d给药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较对照组活跃;术后28 d给药组变性坏死的软骨细胞较对照组少;术后42 d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均消失。结论氟伐他汀既能促进成骨细胞功能,又能促进破骨细胞功能,以前者为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愈合有无不良影响及抗骨质疏松症后1年全身骨密度变化。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2月因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72例老年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9.8岁,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应用钙尔奇D600mg,1次/d、骨化三醇0.25μg,1次/d,B组:A组治疗方案+术后4周服用阿仑膦酸钠70mg,1次/周。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BMD),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合并症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13.9%的患者为骨量减少,根据骨密度T值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者占63.9%。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骨折后平均16周达到(替代实现)影像学愈合,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合并症、术侧肩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A组患者腰椎、髋部BMD与基线相比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腰椎、髋部BMD较基线明显升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骨近端骨折后A组有1例患者再次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B组未出现再骨折。结论内固定术4周后应用阿仑膦酸钠未发现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有影响,与钙剂、活性维生素D联合应用1年能提高患者术后全身骨密度。阿仑膦酸钠能否预防再发骨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可以定义为"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微结构损伤为特征,并最终导致骨脆性增加及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疾病".由于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造成的主要公共健康危害,因此诊断指标应该是那些可以预测骨折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骨形态计量学观察粗聚焦震波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体重为(280±2.5)g的6月龄雌性清洁级SD大鼠双卵巢去势,复制骨质疏松模型后行双侧胫骨近端截骨并予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左侧胫骨用能量密度0.26mj/mm2,频率60次/min,脉冲2000次的高能震波治疗1次(治疗组),右侧胫骨不予震波治疗(对照组)。随后行组织学观察、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结果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震波治疗后2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反应强,胶原形成相对多,成熟胶原多,形成的骨小梁较多;4周时治疗组成熟骨小梁较多,软骨性骨痂逐渐为骨性骨痂替代,大量类骨质形成。骨组织不脱钙切片观察与测定发现,震波治疗后8周治疗组大鼠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Tb.N)、骨小梁厚度(Tb.Th)、活跃成骨细胞表面(Ob.S/BS)、纠正骨矿化沉积率(jMAR)等参数均高于对照组,而骨小梁骨间距(Tb.S)、矿化延迟时间(Mlt)等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粗聚焦高能震波能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形成,改善骨形态,提高局部骨密度,达到防止骨量丢失的作用。同时可增加骨矿化沉积率,缩短矿化延迟时间,抑制骨转换,可能成为局部治疗和预防人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β-ALP)、骨钙素(BGP)、血清Ⅰ型胶原蛋白末端(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为骨质疏松骨折提供准确的预警值。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患者85例,其中骨质疏松非骨折患者20例纳入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65例纳入骨折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27例纳入正常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水平观测指标水平差异确定各检测指标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特异性。同时将骨折组各项指标值80%中间截断区的中点设定为各部位发生骨折的预警阈值。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股骨大转子(TROCH)、桡骨远端(RADIUS)的BMD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BG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BMD预警值:桡骨为(0.267±0.111)g/cm~2;股骨颈为(0.570±0.119)g/cm~2;腰椎为(0.714±0.107)g/cm~2。其他骨生化指标预警值:BGP为(5.75±5.43)ng/ml、CTX为(0.47±0.39)ng/ml、B-ALP为(34.05±13.33)U/L。结论检测中老年人BMD及ALP、BGP、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反映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状况,预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病理变化,这种病变最终将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发生。骨密度测定是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指标。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样还受到年龄及衰老、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皮质激素应用、低体重指数、跌倒、饮食异常、吸烟、过量饮酒和某些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依赖或独立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影响。方法6个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去势组和非去势组,每组48只,分别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和假性手术;3个月后,去势组于股骨中段制造骨折模型,再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给药组手术次日给予10mg/(kg·d)氟伐他汀灌胃,疗程为2w,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给药组和对照组骨折后3、7、14、21、28和42d骨痂中BMP7、BMP7mRNA的表达,并用真彩色图像分析仪作图像分析。结果给药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及BMP7mRNA基因表达的细胞定位无差别,且表达模式基本相似。术后14d,阳性细胞的阳性程度给药组比对照组强(P<0.05)。结论氟伐他汀对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BMP7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93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493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184例,女309例,发生骨折181例(36.7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越大(χ2=14.694,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031,P0.05)、腰椎骨密度(OR=11.337,P0.05)、腰椎骨密度T值(OR=3.121,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OR=8.91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2,P0.05)、血清维生素D(OR=0.87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当对中老年人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增加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肥胖和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疾病。两者关系尚存争议,未能统一。研究表明骨量与脂肪代谢间存在联系,脂肪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雌激素、抵抗素、瘦素、脂联素、IL-6等都参与骨代谢过程。同时,影响干细胞分化的几个调控途径也会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本文就脂肪组织对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20.
<正>老年人骨质相对青壮年人更加脆弱,因而在摔伤或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事件中老年人更易受到外力作用而造成骨折。随着对microRNAs(miR)进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miR对细胞生长与分化的调控作用也越来越受关注。miR在骨代谢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中的一个热点。1骨折的愈合骨折的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且愈合过程非常复杂~([1]),一般认为骨折愈合包含三个阶段: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