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中药治疗肾性血尿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关于疾病的基础实验、辨证分型与疗效判断标准缺乏统一标准,系统的临床研究治疗方案;临床报道大多为回顾性总结,缺乏大样本严密观察。另外,需重视中医治疗与现代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意病因、病位、病性与证候类型、理法方药的关系,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多加强基础研究,规范临床研究疗效判定标准,进行治疗作用机理的深层次探讨,寻求治疗肾炎血尿的有效方理方药。  相似文献   

2.
黄泽灿 《吉林中医药》2010,30(9):763-764
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分期论治,谨守病机论治,结合现代医学辨病论治,专方及经验方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研究进展,治疗肾性血尿有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医辨证治疗肾性血尿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接受观察的30例肾性血尿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给予中医治疗的方法[1].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90%.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肾性血尿患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使其尽快恢复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常会遇到无症状性血尿的病人,往往是在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尿常规检查发现,查体及肾功能正常,临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的一组肾小球疾病。本病目前西医无有效治疗手段,如采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治疗,副作用较大,患者普遍不愿接受,中医药对本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肾性血尿是临床肾性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血液不循常道而渗于尿道中致小便红赤或紫暗的一种病症,亦称“溲血”或“尿血”。现代医学中的多种肾脏疾病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IgA肾病等均可出现血尿,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其病常缠绵反复,为此,笔者就血尿的辨治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6.
王世荣系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承李平教授、侯振民教授、韩履祺教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对肾病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诊治研究颇深,尤对尿路感染的治疗颇有心得.笔者师从王教授临证,现将其治疗尿路感染的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少飞 《四川中医》2013,(12):35-36
Renal hematuria, long course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is complicated. The occurrence of renal hematuria with hot and humid, kidney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pathogenic wind, and many other factors related to disease mainly related to the kidney and urinary bladder, and lung, spleen, heart, collaterals, and so on. Its pathogenesis based on spleen and kidney deficiency, humid heat and blood stasis, for standard, factors. When a variety of reasons cause renal collaterals injury or blood row is in error, it could cause blood in the urin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s better curative effect for renal hematuria treat- ment, in pathogene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medication, co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 syndrome differ- entiation of TCM.  相似文献   

8.
肾性血尿以脾气不足、肾阴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湿、热、瘀、虚,互为因果,交相济恶。脾肾两虚是肾性血尿的内在因素,下焦湿热与肾络瘀阻是肾性血尿的病机关键。中医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效果明显,采取恰当、有效的治疗,对肾性血尿的进展和长期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肾性骨病是由脏腑内伤导致的骨病,是中医学面临的新问题.肾性骨病病位在骨,其本在肾,兼有筋、肉损伤,与肝脾关系密切.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标实则多见水湿、瘀血、浊毒为患.在治疗上尝试分别主证、次证,肝肾阴虚者给予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脾肾阳虚者给予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再依据水湿、瘀血、浊毒等次证辅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排毒泻浊等治法,以达到标本兼顾、补虚而不恋邪、邪去正安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浅析肾性血尿的辨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肾性血尿属于中医血证尿血的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由于其反复发作,隐匿性强,迁延难愈,西医无有效方法。中医药发挥其辨证治疗优势,从临床出发探讨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药。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取得好的效果,并根据长期临床体会说明补虚、化瘀、祛邪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傅晓骏认为脾胃虚弱、瘀血阻络、湿热互结、风邪侵袭是肾性血尿发生的关键,临证时以固护脾胃为主,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清热祛湿,善用虫类药物及风药治疗顽固性血尿,以自拟血尿方为主方,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12.
郭兰中主任中医师认为,风、湿、热、瘀、虚俱为常见病因,相互兼夹致病,而其中特别重视风、湿、瘀的治疗,认为在肾性血尿的整个治疗过程中,祛风除湿及化瘀通络法应贯穿始终。郭兰中运用体质辨识整体宏观辨证辨治与病理因素微观辨证结合,中医辨证及西医辨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依法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辨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小会 《陕西中医》2009,30(4):453-454
目的:探讨肾小球性血尿的中医辨治。方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进行总结。结论:辨证运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疏风清热等多种治法,并合理配伍理血药,从多途径、多环节进行调节,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喜奎教授认为肾性血尿以本虚标实为主,将病因分为内外两端,外因以风、湿、热等实邪为主,内因多见于脏腑阴阳失调,并指明了瘀血在其发生发展中既可为病理产物,又能作为发病因素。张喜奎教授以六经辨治为基础,将肾性血尿分为膀胱实邪证、太阴脾虚证、少阴阴虚火旺证、太少同病证、厥阴肝郁证等不同证型,分别进行阐释和辨治。  相似文献   

15.
肾性蛋白尿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性蛋白尿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指标,又是肾病恶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病情缠绵,临床疗效较差.文章指出采用健脾益肾、固摄精微、清热化湿、活血通络、疏风宣肺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 可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蛋白质的大量摄入,导致了蛋白尿发生几率逐渐增高。西医多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治疗为主,副作用较大且费用较高。中医中药治疗蛋白尿疗效显著,而且治疗上具有系统化、个体化的特点。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对其进行辨证分型,总结了补肾健脾、益气养阴、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几大治法。  相似文献   

17.
肾性血尿是指肾小球疾病所引起的血尿,临床上表现为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等,见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尤以IgAN(IgA肾病)最为常见。本病属中医"尿血"范畴。现将中医治疗肾小球性血尿情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叶氏认为尿血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主要病因责之于热与虚,热为湿热、瘀热,虚为阴虚、气虚,病机为热动血络、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中医治疗也颇为棘手,但中草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故有必要对目前治疗肾性血尿的有效方案加以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9.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中医治疗也颇为棘手,但中草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故有必要对目前治疗肾性血尿的有效方案加以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0.
肾性血尿是肾脏疾病中的顽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王景洪教授对其辨治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介绍“滋肾血尿方”随症加减对肾源性血尿的辨治经验加以整理、总结,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更好地运用王老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