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高于非MODS组;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则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1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另选30例老年普通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R)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症肺炎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重症肺炎患者中,MODS组PT、APTT及TT较非MODS组明显延长,PLT及FIB低于非MODS组,DDR高于非MODS组;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PLT及FIB降低,DDR则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126例为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选取单纯老年重症肺炎病人52例为重症肺炎组,另选取老年普通肺炎病人26例为对照组。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存活亚组87例与死亡亚组39例。检测并比较各组病人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并分析各指标与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重症肺炎组相比,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升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且重症肺炎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对照组,FIB、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组病人中,死亡亚组病人的TT、APTT、PT、D-D显著高于存活亚组,FIB、PLT显著低于存活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T、APTT、PT、D-D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FIB、PLT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功能指标与心衰合并重症肺炎病人的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可用于判断病人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将其分为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并选取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及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进行比较;对PLT计数、MPV、FIB、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食管癌早期组、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T、APTT、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中晚期组PLT计数、MPV、FIB、D-D较早期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有升高趋势,TT有下降趋势,但与早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食管癌患者比较,PLT计数、MPV、PT、APTT、TT、FI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MPV、FIB、D-D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存在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异常,PLT计数、MPV、FIB、D-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情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病情老年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特点,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各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形成后最大振幅(MA值)、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和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R值:SAP组UAP组AMI组,CI值:SAP组UAP组A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MI组K值明显低于SAP组和UAP组,AMI组α角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AMI组MA值、G值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0.001)。各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和UAP组APTT明显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IB、D-D和PLT均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TT明显低于UAP组,UAP组TT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MI组高凝图形出现的比例明显高于SAP组及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EG参数R值与PT、INR、D-D及PLT呈负相关(均P0.05);K值与INR、FIB、D-D、PLT呈负相关,与TT呈正相关;α角与TT呈负相关,与PT、INR、FIB、D-D、PLT呈正相关;MA值与G值与FIB、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CI与FIB、D-D、PLT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 AMI和UAP患者,特别是AMI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具有更高风险。老年冠心病患者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TEG可以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用于监测其凝血功能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临床中评估老年骨折患者凝血状态的常用方法,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判断高凝状态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收集2021年同时检测TEG与常规凝血试验的老年骨折患者290例为试验组,同期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的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凝固时间(K)、凝血形成速率(α角)、凝血最终强度(M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检测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相关性分析表明,老年骨折患者的TEG参数中凝血反映时间(R)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r=0.314,P<0.05),与FIB呈负相关(r=-0.142,P<0.05);K与PT、TT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1、0.184,P<0.05),与FIB呈负相关(r=-0.589,P<0.05);α角与FIB呈正相关(r=0.597,P<0.05),与PT、TT呈负相关(r分别为-0.200、-0.171,P<0.05);MA与APT...  相似文献   

7.
采集50例正常对照、9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末梢血,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PAG)、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PLT增多,PAG增强(P<0.01),FIB、D-D明显增高(P<0.05),有远处转移或周边有侵犯时更加明显,PT、TT、APTT较正常对照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认为恶性肿瘤存在凝血活性亢进和继发纤溶状态;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血小板抑制剂、抗凝物质可能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黄华  张原琪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8):1381-1382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部分血栓前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外周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细胞(PLT、WBC)、凝血指标(PT、APTT、Fg)、纤溶指标(D-D、FDP),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PLT低于对照组,WBC、PT、APTT、Fg明显高于对照组,D-D阳性率、FDP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血小板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负相关(r=-0.408、-0.517、-0.452,P<0.05);研究组不同程度WBC增多患者,PT、APTT、Fg差异显著(P<0.05),WBC水平与PT、APTT、Fg呈明显正相关(r=0.392、0.533、0.497,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失调,临床应加强对该指标监测,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调整凝血系统功能,对缓解重症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及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94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47例,同时抽取94例在我院保健科体检的健康体检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入组后均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凝血指标,研究1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对照组入组时、研究1组、研究2组入组时和治疗后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PT、APTT、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动脉血气、血氧饱和度和APACHEⅡ评分。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PT(15.84±2.25)、APTT(38.74±6.09)、D-D(5.72±2.36)与对照组(11.83±1.82、31.87±5.82、0.83±0.54)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FIB(4.98±1.63)、PLT(152.36±48.76)与对照组(6.71±1.82、208.34±51.69)相比较显著降低(p0.05)。研究2组治疗后PT、APTT、FIB、D-D与同期研究1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同期研究1组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治疗后PaO_2、SpO_2高于研究1组(P0.05),PaCO_2、APACHEⅡ低于研究1组(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障碍,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障碍,改善肺部氧合,降低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血凝系列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所反应的血液高凝状态.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老年重症肺炎患者32例与本院体检中心同期老年健康体检者35例血清中血凝系列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结果 老年重症肺炎血清中血凝系列中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对此类患者早期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在脑梗死预防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12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人员的Hcy、PLT、PDW、MPV、PCT、FIB、APTT、TT、PT及D-D等指标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Hcy、MPV、PDW、FIB及D-D水平较高,PLT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示:Hcy、MPV、FIB及D-D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发现Hcy、MPV、FIB及D-D对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结论临床动态监测Hcy、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对脑梗死的防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心肺复苏(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早期凝血功能监测对神经系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40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并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患者,根据ROSC后3个月大脑功能评分(CPC)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3分,18例),预后不良组(CPC 4~5分,22例)。比较2组患者ROSC后24 h(T1)、48 h(T2)、72 h(T3)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1、T2、T3时间点2组患者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T1时间点与T2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时间点与T3时间点PT、APTT、TT、FIB、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凝血功能对CPR后目标温度管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具有评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按照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死亡组52例,收集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病原因、器官功能不全数、转归及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等临床资料,并抽取入院当日外周静脉血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Ⅲ、血小板计数(PLT),并对比两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结果存活组患者PT较死亡组低、AT-Ⅲ、PLT水平较死亡组高(P0.05),两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APACHEⅡ评分共分三组,其中低分组28例,中分组44例,高分组28例;高分组的PT较低分组和中分组高,AT-Ⅲ和PLT水平较低分组和中分组低(P0.05),而三组APTT、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行PT、AT-Ⅲ及PLT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患者部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2例(结直肠癌组),其中有转移的患者为A组(32例),无转移患者为B组(100例);另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89例(结直肠息肉组).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浆PT、TT、FIB、D-D水平较结直肠息肉组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或侵犯患者的TT、FIB、D-D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患者与无转移患者的PT、APTT比较有增高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浆FIB与D-D水平增高,提示患者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PT及TT时间延长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有出血倾向,表明凝血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变化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3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按Child-Pugh分级为A级44例,B级39例,C级47例),同时入选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各分级者之间及其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变化。[结果]肝硬化组Child-Pugh各分级者血小板参数PLT、P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DW、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上述各项指标Child-Pugh各分级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Child-Pugh各分级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及D-D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上述各项指标Child-Pugh各分级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及D-D与其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可用于临床评估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对脓毒症患者病情及凝血功能紊乱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130例,按照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积分系统将其分成DIC组(72例)和非DIC组(58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血凝指标和TEG检测,分析2组患者的常规血凝指标、TEG指标,分析TEG参数和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EG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诊断价值。结果:DIC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均高于非DIC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非DIC组,DIC组的凝血酶形成时间(K值)和凝血反应时间(R值)高于非DIC组,而血凝块最大宽度值(MA值)和血块生成率(α角)低于非DI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K值与APTT、PT和D-D时间呈正相关,R值与FIB值呈正相关,K值与FIB值呈负相关,MA值与PT、D-D及FIB呈正相关,而与APTT呈负相关,α角与D-D及FIB呈正相关,而与APTT和PT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时间、K时间、MA值及α角对DIC诊断的Youden指数分别为54.4%、80.4%、76.1%和62.9%。结论:TEG能够较准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的凝血状态,协助诊断严重脓毒症并发DIC,并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预防脓毒症患者微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94例,病例收治时间在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有47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丹参多酚酸盐预防微血栓形成,比较两组患者的微血栓形成率与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LT(血小板计数)、TT(凝血酶时间)、D-D(D-二聚体)、BLA(血乳酸)指标。结果 1观察组有1例微血栓形成病例,发生率为2.13%,对照组有8例微血栓形成病例,发生率为17.0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后的BLA、PLT、D-D、TT、FIB、APTT、PT指标改善效果与对照组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在预防脓毒症患者微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药物能够促使脓毒症病患的凝血状态得以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