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情况与欺负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欺负行为问卷(中学版)和学校道德氛围感知问卷对山西省2所中学的2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4种身份的中学生只在道德氛围感知的关爱维度表现出了显著差异(F=3.259,P=<0.05)其中未涉及者感知到的关爱程度显著高于受欺负者和双重涉及者。结论学校道德氛围中,关爱对学生欺负行为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感知到的关爱程度越高,中学生卷入欺负行为中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校园受欺负的关系以及外倾性、问题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八所中学共235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功能与外倾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和校园受欺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在家庭功能与校园受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外倾性-内化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家庭功能可以分别通过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中介作用以及外倾性-内化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中学生校园受欺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小学生感知的班级氛围和心理弹性对欺负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心理弹性在小学生感知的班级氛围和欺负行为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是否显著.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有效问卷321份.结果:班级氛围与欺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199,P<0.01),班级氛围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r=0.466,P<0.01),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惩罚倾向在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问卷、攻击行为问卷、惩罚倾向分量表对50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在学生干部、年级方面差异显著(P0.05),在性别、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各因子与惩罚倾向呈负相关(r=-0.135~-0.103,P0.05)。惩罚倾向与攻击行为各因子呈正相关(r=0.228~0.424,P0.001)。学校道德氛围感知各因子分别与攻击行为中的愤怒、身体攻击、敌对呈负相关(r=-0.208~-0.114,P0.001),与言语攻击相关不显著(P0.05)。大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既可直接影响攻击行为,又可通过惩罚倾向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0.90%。结论:增强校园道德氛围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惩罚倾向,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美两国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状况的异同。方法:以1677名中国中学生和1814名美国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DBVS-S),对中美青少年在受言语欺负、身体欺负、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量表得分上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结果:(1)总体上中国和美国青少年欺负受害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中国青少年相比,美国青少年除受言语欺负百分比较低且二者差异极显著外,受身体欺负、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的百分比均较高,其中受关系欺负和网络欺负的得分差异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在受欺负的类型上,中美青少年都是受言语欺负比例最高、网络欺负占比最小,相比受身体欺负而言,美国青少年遭受关系欺负的比例更高。(3)中美两国青少年的欺负受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男生的欺负受害发生率均显著地高于女生;(4)中国青少年欺负受害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美国青少年欺负受害发生率年级差异不显著,但两国青少年受欺负的发生率均为十一年级受欺负百分比最高,十二年级受欺负百分比最低。结论:中美青少年校园欺负受害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受欺负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大学生欺负行为问卷的受欺负分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问卷(AQ)测量了510名大学生。结果:1羞怯、受欺负与攻击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羞怯、受欺负和攻击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2受欺负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羞怯通过受欺负和自我控制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卷入与儿童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集体施测,由父母报告了1021名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卷入及儿童自尊水平数据。结果:(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自尊、父母卷入呈显著正相关,父母卷入与儿童自尊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卷入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自尊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所占比例为30.4%。结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儿童自尊,且父母卷入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中学生自恋、自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1名初二到高二学生进行施测,要求其完成显性自恋、隐性自恋、自尊量表以及同伴关系问卷。结果:1中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自尊与自评同伴关系无性别差异,女生的他评同伴关系高于男生(t=-3.277,P0.001);2中学生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尊、自评同伴关系和他评同伴关系呈正相关(r=0.529,0.329,0.473,0.162;P0.01);隐性自恋与自尊呈负相关(r=-0.192,P0.01);自评同伴关系与自尊(r=0.432,P0.01)和他评同伴关系(r=208,P0.01)正相关;3显性自恋对自评同伴关系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502,P0.001),自尊与他评同伴关系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隐性自恋对自评同伴关系(β=-0.196,P0.001)和他评同伴关系(β=-0.150,P0.05)有负向的预测作用。结论:显性自恋者的自评、他评同伴关系好于非显性自恋者,隐性自恋者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9.
采用学校气氛问卷、心理资本量表和学业成就量表对529名戏曲类职校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艺术类职校生感知的学校气氛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亟待提高;校园气氛各维度存在年级差异,秩序与纪律存在性别差异;艺术类职校生感知的学校气氛、心理资本及学业成就之间两两相关;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感知学校气氛和心理资本对学业成就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在感知学校气氛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网络受欺负、传统受欺负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抑郁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传统受欺负问卷、抑郁量表和自杀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的9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尝试的发生率分别为13.4%、5.4%、2.2%。2网络受欺负、传统受欺负与抑郁、自杀显著正相关(r=0.15~0.29,Ps<0.01)。3总体上,网络受欺负、传统受欺负对自杀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2=30.6%),抑郁在其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ZSobel=3.35、4.48,Ps<0.01)。4在男生群体中,抑郁能够部分中介网络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完全中介传统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而在女生群体中,抑郁能够完全中介网络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部分中介传统受欺负对自杀的预测。结论:青少年受欺负对自杀有显著影响,抑郁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并且中介作用模型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隐性自恋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恋人格问卷和网络欺负问卷对77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父母拒绝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隐性自恋、网络欺负呈显著正相关;2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均可以通过隐性自恋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产生影响。结论:青少年隐性自恋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学校氛围与留守青少年抑郁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感恩和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学校氛围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感恩问卷以及自我控制问卷对541名留守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学校氛围与留守青少年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60,P<0.01),与感恩(r=0.51,P<0.01)、自我控制(r=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初中生传统受欺负、网络受欺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网络受欺负量表、社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48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传统受欺负、网络受欺负和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②社会自我效能感在传统受欺负、网络受欺负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初中生受欺负既直接影响社交焦虑,同时又通过社会自我效能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尊和心理素质在校园欺凌氛围感知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381名职高生的校园欺凌氛围感知、抑郁、自尊及心理素质状况。结果:(1)校园欺凌氛围感知正向预测职高生抑郁;(2)自尊在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和职高生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3)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对抑郁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前半段均受到心理素质的调节,相较于低水平心理素质职高生,高水平心理素质职高生的抑郁较不容易受到校园欺凌氛围感知的影响,但其自尊却更容易受到校园欺凌氛围感知的影响。结论: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可通过降低自尊进而加重职高生的抑郁,心理素质可缓冲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对职高生抑郁的负面影响,增强校园欺凌氛围感知对职高生自尊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中美青少年校园氛围感知的异同。方法:以3685名中国和3724名美国6-12年级青少年为对象,采用2013版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学生版),对中美青少年感知的校园氛围进行跨文化比较。结果:(1)总体而言,相比美国青少年,中国青少年对校园氛围的感知更积极;(2)中国青少年在师生关系、校内活动参与度、同伴关系、规则公平度、学校安全度、学校欺负六个维度上的评分显著高于美国,在尊重多样性和期望清晰度二个维度上评分低于美国,差异显著;(3)无论中美,相比高年级青少年,低年级青少年对校园氛围的感知均更积极;(4)相比中国男生,中国女生对校园氛围的感知更积极,美国青少年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中美青少年对校园氛围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学习投入在初中生感知学校氛围与其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IGD)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冲动性水平的调节。方法:采用感知学校氛围问卷、学习投入量表、冲动性量表和网络游戏障碍问卷对136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学习投入完全中介感知学校氛围与IGD的关系。2感知学校氛围通过学习投入影响IGD的中介路径受初中生冲动性水平的调节,即这一中介路径在高冲动性初中生群体中比在低冲动性初中生群体中更强。结论:积极的学校氛围是初中生IGD的重要保护性因子,而学习投入是其重要的内在中介机制,且这一机制受冲动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念、情绪和自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及情绪在正念与自尊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中文版(FFMQ)、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和自尊量表(SES)对391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正念、积极情绪和自尊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1,0.528,0.507;P0.01),正念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62,P0.01),消极情绪和自尊间也显著负相关(r=-0.396,P0.01);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念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13,P0.01);③情绪在正念和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3.17%、22.03%、55.20%。结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念与自尊间存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正念能够通过改善个体的情绪,进而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青少年从传统受欺负到网络欺负他人的发展途径以及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初中版Olweus儿童欺负问卷、网络欺负问卷和道德推脱量表对45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传统受欺负、道德推脱及网络欺负三个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传统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直接预测作用受性别调节,预测作用在男生中显著,在女生中不显著;③传统受欺负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欺负,且该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即传统受欺负对道德推脱的直接效应)受性别的调节,相比男生,传统受欺负对道德推脱的影响在女生中更显著。结论:传统受欺负对网络欺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扬  程钢 《校园心理》2023,(6):432-435
目的 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对网络欺负的影响,验证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随机抽取4所高校,共1 158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网络欺负量表和错失恐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恐惧和网络欺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0,P<0.01;t=-5.791,P<0.01;t=3.067,P<0.01);(2)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与错失恐惧呈正相关(r=0.672,P<0.01),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错失恐惧与网络欺负呈正相关(r=0.399,P<0.01;r=0.297,P<0.01);(3)错失恐惧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和网络欺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智能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影响网络欺负,还能够通过错失恐惧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情绪弹性在中学生应激和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青少年情绪弹性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8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中学生应激、情绪弹性和应对方式三者间两两显著相关。应激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r=-0.138,P0.01),而与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r=-0.310,P0.01);情绪弹性与应激显著负相关(r=-0.372,P0.01);情绪弹性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r=0.312,P0.01),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r=-0.298,P0.01);2情绪弹性在应激与积极应对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情绪弹性在应激与消极应对间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激和情绪弹性都是影响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情绪弹性在应对方式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