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采用磁敏感成像(SWI)研究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脑微出血灶(CMBs)的发生率与分布的差异,及CMBs与脑卒中类型、脑白质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WI检测28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和26例健康老年人的CMBs,按照CMBs数目将其分为无、轻、中和重度4级,对不同组之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以及CMBs与脑白质疏松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的CMBs发生率为63.2%,且以中重度为主;脑梗死组为32.1%,以轻中度为主;正常老年人为7.7%.CMBs最常见于大脑半球深部区域,其次是脑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各组间CMBs严重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MBs的严重程度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腔隙性脑梗死的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 CMBs在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变间有密切相关性.SWI序列在检出CMBs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脑微出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8月-2015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证实有脑微出血(CMBs)的患者200例,根据SWI上CMBs的病灶数将其分为轻度(1~5个)组111例,中度(6~15个)组86例,重度(≥15个)组30例。分析影响CMB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凝血功能异常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出血的程度随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脑白质疏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脑出血率也随着CMBs程度的加重而增加,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合并后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MBs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r=0.392,P〈0.01)及脑白质疏松程度(r=0.362,P〈0.01)呈正相关。③将中重度组合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OR=d.259,95%CI:3.064~5.620,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OR=3.250,95%CI:2.351~4.665,P=0.005)是影响CMBs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程度与脑出血呈正相关(OR=1.813,95%CI:1.788~2.581,P=0.029)。结论脑白质疏松程度、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出血与CMBs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多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亚组分层分析,寻找在不同背景下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9例,最终纳入一般资料完整且符合标准的患者300例。分为无脑微出血组(C组)和有脑微出血组(CMBs组),CMBs组再分成轻、中、重度组,将各组间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在300例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MBs组190例,CMBs的检出率为63.33%。②两组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脑白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程度的CMB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观察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脑白质疏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危险因素,并对可控因素加以控制,避免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CM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发生的危险因素及CMB与炎性介质的关系。方法收集非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0例,经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除急性脑梗死,根据SWI结果分为2组,CMB组41例,其中深部/幕下型CMB 23例和单纯脑叶型CMB 18例,非CMB组139例。记录临床资料,检测炎性介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CMB组hs-CRP、IL-6和MMP-9水平均高于非CMB组(P0.01)。年龄、高血压、收缩压水平、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OR=1.105、8.545、1.617、6.243、1.117,P0.05)及hs-CRP、IL-6、MMP-9(OR=1.575、1.683、1.302,P0.05)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MB灶数目与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疏松评分(r=0.382、0.325,P0.05)及hs-CRP、IL-6、MMP-9水平(r=0.507、0.517、0.672,P0.05)呈线性正相关。结论高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炎性介质水平均是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LA)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207例,根据脑室旁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119例和轻度组88例;又根据深部LA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90例和轻度组117例,分别比较脑室旁和深部各组临床特征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A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脑室旁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36±7.13)岁vs (66.64±5.66)岁],脑卒中史比例(46.2%vs 17.0%)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6.50±4.41)μmol/L vs (14.67±3.29)μmol/L]明显增高,吸烟比例(27.7%vs 50.0%)明显降低(P0.01)。年龄、脑卒中史和Hcy水平增高为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部分组中,与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年龄更大[(71.84±7.10)岁vs (67.44±6.18)岁]、脑卒中史比例(50.0%vs 21.4%)和Hcy水平[(16.68±4.37)μmol/L vs (14.77±3.47)μmol/L]明显增高,高脂血症比例(15.6%vs 29.1%)和糖化血红蛋白(7.40%vs 7.90%)水平降低(P0.05,P0.01)。年龄,脑卒中史为脑深部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室旁和深部LA区域,年龄和脑卒中史为老年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Hcy水平增高为此类患者脑室旁中重度L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11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观察组52例(合并脑微出血);对照组159例(无脑微出血)。结果观察组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史比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腔隙性脑梗死数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数(OR:4.165;95%CI:1.251~3.581;P0.001)、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3.126;95%CI:2.169~4.380;P=0.005)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OR:1.861;95%CI:1.368~2.197;P=0.031)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四分之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明确其危险因素有利于辅助临床医师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的发生率、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资料完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分为CMB组87例与非CMB组78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点,记录CMB病灶数量、位置,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CMB共87例(52.7%),其中1级CMB患者43例(49.4%),2级25例(28.7%),3级19例(21.9%)。总共502个CMB病灶,分布在皮质-皮质下区域138个(27.5%),脑深部区域230个(45.8%),幕下区域134个(26.7%)。CMB组年龄、高血压、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量表评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比例及Hcy水平明显高于非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67±11.28)岁vs(57.74±10.52)岁,P=0.004;86.2%vs 64.1%,P=0.001;8(4,13)分vs 5(2,7)分,P=0.000;55.2%vs 37.2%,P=0.028;69.0%vs 50.0%,P=0.017;(18.65±6.15)μmol/L vs(16.38±6.14)μmol/L,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cy水平与CMB发生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CMB发病率高,以脑深部区域分布为主,年龄、高血压、大动脉粥样梗化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是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在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并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白质疏松患者13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130例无脑白质疏松症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并记录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在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呈正相关(r=0.92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脑白质高信号(WMH)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8年3月北京市老年脑健康计划社区临床队列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4例,根据MRI对脑白质病变部位及程度分级,脑室周围WMH 0级21例,1级102例,2级39例,3级12例;深部WMH 0级19例,1级53例,2级86例,3级16例。对不同部位、不同程度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脑室周围WMH分级升高,年龄明显增高(P=0.001)。脑室周围WMH不同分级患者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深部WMH不同分级患者工作记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周围WMH 1级和2级是工作记忆下降的危险因素(β=-0.264,P=0.038;β=-0.325,P=0.011),WMH 3级是MMSE评分下降的危险因素(β=-0.273,P=0.014)。结论伴有WMH的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记忆能力易受损伤,认知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根据Rankin量表评估预后,并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n=106)和预后不良组(>2分,n=37)。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浆Hcy水平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根据Hcy水平分组,血浆Hcy≥10μmol/L为高Hcy组(n=53),Hcy<10μmol/L为正常组(n=90),其中高Hcy组预后不良19例,正常组预后不良18例,高Hcy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4,P <0.05)。预后不良组年龄、高血脂、血浆Hcy水平、收缩压、舒张压、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2.089~10.374,P<0.05)。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收缩压、舒张压、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脑微出血分级、脑白质病变分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Spearman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呈正相关(r=5.337~6.305,P <0.05)。结论血浆Hcy是影响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与患者血压、脑出血和脑白质病变等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CBMs)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分析其MRI表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72例)和无CMBs组(175例)。记录CMBs的位置和个数、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个数和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与无CMBs组患者比较,CMBs组患者年龄大、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脑白质改变比例均高。CMBs组患者CMBs常见的部位依次为:基底节、皮质及皮质下区、丘脑、脑干及小脑。CMBs的分级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及脑白质改变的严重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MBs与脑微血管病变之间有密切关系,其可能是晚期脑微血管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U)和(或)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分布,分析CMBs相关的危险因素和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38例U和(或)LA患者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结果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记录各脑区CMBs病灶数量,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进行认知功能测验,并且根据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损害组和非认知损害组.对各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确定CMBs以及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MBs组13例,共有CMBs灶58个,其分布为基底节及丘脑36个、皮质及皮质下14个、脑干3个、小脑5个,非CMBs组25例;认知损害组26例,非认知损害组12例.CMBs组年龄以及高血压、服用抗栓药和伴有LA的患者比例与非CMB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高龄为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03,95%可信区间1.034~1.454;P =0.045).CMBs组MMSE[(26.92 ±2.87)分对(29.00±1.44)分;t=-2.452,p=0.027]和MoCA[(21.62±3.36)分对(25.04±2.59)分;t=-3.493,P=0.001]评分均显著低于非CMBs组.认知损害组仅CMBs数量与非认知损害组存在统计学差异[(2.08±3.64)个对(0.33±0.78)个;t=-1.629,P=0.01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CMBs数量是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534,95%可信区间1.100 ~2.576;P=0.046).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MBs数量与MoCA的语言(r=-0.229,P=0.003)和延迟回忆(r=-0.332,P=0.042)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LI和(或)LA患者中,CMBs与年龄相关,其存在和数量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脂肪肝是否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7年在宁德市医院住院的45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组)以及同期住院的12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脂肪肝是否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用t检验。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脂肪肝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60. 39%vs 39. 17%,χ2=17. 379,P 0. 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及糖尿病后,脂肪肝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 96,95%可信区间(95%CI):1. 21~3. 02,P=0. 003]。但肥胖与脂肪肝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P=0. 001)。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非肥胖亚组,脂肪肝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 29,95%CI:1. 55~7. 23,P 0. 001);在肥胖亚组脂肪肝不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 532),年龄(OR=6. 67,95%CI:1. 98~21. 56,P 0. 001)、高血压(OR=6. 38,95%CI:5. 12~12. 06,P 0. 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肥胖性脂肪肝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2006年NINDS-CSN血管源性认知障碍统一标准的建议而制定相关标准,收集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患者155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疏松轻度认知障碍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结论 积极控制高血压、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可以有效预防脑白质疏松进一步发展,对于预防痴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诊非痴呆患者单纯脑白质疏松的年龄特征.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首诊患者,年龄>40岁,未服用降脂药及B族维生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24分.依据MRI确定脑白质疏松并排除腔隙性病灶、皮层梗死灶.脑白质疏松组138例,脑内仅存在白质疏松病灶,对照组124例,无脑内病灶.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单纯脑白质疏松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调整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变量ln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仍然与单纯脑白质疏松独立相关(OR 1.080,95%CI 1.042~1.120,P=0.001).对年龄进行分层发现,60岁年龄层及>70岁年龄层发生脑白质疏松的风险性是40岁年龄层的2.693(95%CI1.103~6.575)倍及13.527(95%CI 3.319~55.131)倍.结论 年龄是单纯脑白质疏松的确定危险因素,60岁以后脑白质疏松的风险性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患者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完成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的SAO患者,根据有无CMB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MB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CMB与陈旧性腔隙性梗死和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09例SAO患者,CMB阳性组47例(43.1%),阴性组62例(56.9%).CMB阳性组年龄[(65.15±12.91)岁对(62.32 ±11.61)岁;t=0.770,P=0.037]、高血压患者构成比(66.0%对32.3%;x2=16.598,P<0.001)、凝血酶时间[(14.62 ±2.25)s对(16.49 ±4.68)s;=2.400,P=0.04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34.98 ±5.20)s对(33.47 ±7.00)s;t=1.532,P=0.010]、国际标准化比率(0.94±0.27对0.91±0.10;t=-0.886,P=0.016)、三酰甘油[(1.16±0.51) mmol/L对(1.76±1.36) mmol/L;t=2.699,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9 ±0.72) mmol/L对(2.64±1.37) mmol/L;t=0.641,P=0.046]以及陈旧性腔隙性梗死(x2 =34.961,P<0.001)和脑白质疏松(x2 =35.161,P<0.001)分级与CMB阴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优势比(odds ratio,OR)6.3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279 ~ 17.799;P<0.001]、陈旧性腔隙性梗死(OR3.876,95% CI 1.080 ~ 13.912;P=0.038)和脑白质疏松(OR 16.797,95% CI 1.433~196.960;P=0.025)是急性SAO患者CMB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三酰甘油≥1.52mmol/L是其独立保护因素(OR 0.270,95% CI 0.074 ~0.983;P =0.04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MB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0.520,P<0.001)和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r=0.553,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陈旧性腔隙性梗死和脑白质疏松是急性SAO患者CMB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三酰甘油≥1.52 mmol/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来我院接受治疗的30~60岁高血压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s发生组(n=60)和CMBs未发生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嗜酒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高血压病程、血尿素氮水平、血清肌酐水平、尿酸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CMBs发生组在男性、吸烟史、高血脂病史、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史、颈动脉斑块、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史、脑白质高信号的患者比例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面高于CMBs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白质高信号、高血脂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CMBs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脑白质高信号、高血脂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偏高是CMBs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症患者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0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100例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头颈动脉CTA或MRA检查,比较颅内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合并白质疏松组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不合并白质疏松组(P<0.05).伴腔隙性脑梗死的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高龄、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56,95%CI为1.40~ 9.07;OR=1.56,95% CI为1.04~2.34;OR =2.13,95% CI为1.05 ~4.31).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慢性肾脏病(CKD)与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dVRS)的关系。方法选择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78例,根据患者在基底节区与在半卵圆中心区的dVRS严重程度分别分为2组,在基底节区,轻度1组737例,中重度1组341例;在半卵圆中心区,轻度2组789例,中重度2组289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肾功能水平,并将CKD分为1期、2期、3a期及3b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功能与dVR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1组年龄、女性、高血压及CKD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1组,吸烟比例明显低于轻度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2组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9,P=0.00)、高血压(OR=1.796,P=0.00)、2期CKD(OR=3.296,P=0.02)、3a期CKD(OR=2.721,P=0.03)、3b期CKD(OR=3.408,P=0.02)是基底节区中重度dVRS的独立危险因素。仅高血压(OR=1.365,P=0.04)是发生半卵圆中心区中重度dVR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CKD是基底节区中重度dVR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与半卵圆中心区dVRS无明显相关性,基底节区与半卵圆中心区dVRS可能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脑小血管病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比较,阐明其相关性,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响,为其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纤维蛋白原、腹围及体质指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吸烟;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②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小血管病比较,年龄、高血压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和吸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非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③年龄和高血压在脑白质疏松中的作用更突出,而高胆固醇血症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更为密切。④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脑白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虽然有很大程度重叠,却不完全相同;腔隙性脑梗死与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也不尽相同;②脑小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程度相关,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较脑白质疏松更为密切,但颈动脉粥样硬化并非脑小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