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49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2名正常对照。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和失言识别测验(faux pas recognition)比较两组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比较两组疼痛共情能力。结果:1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小于对照组;2患者组在失言识别测验的识别失言问题、理解失言问题和失言相关问题的得分均小于对照组。3患者组判断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判断疼痛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均大于对照组,在疼痛评级中对疼痛图片的等级评定得分低于对照组,对中性图片的等级评定两组无差异。4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因子得分与病程成负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529名正常人及3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信度检验:IRI-C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观点采择(PT)、想象力(FS)、共情性关心(EC)和个人痛苦(PD)因子分别为0.721、0.624、0.532、0.758;分半信度为0.734;重测信度为0.737,PT、FS、EC和PD因子分别为0.700、0.735、0.625、0.655。效度检验:因素分析产生的4个因子共解释46.342%的总方差。各因素具有良好的跨样本一致性和区分度(P0.001)。结论: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具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可用作为共情能力评估工具应用于中国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患者述情障碍的特征.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多伦多述情量表(TAS).对32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躁狂发作患者、105例抑郁发作患者及1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①除TAS因子Ⅱ,精神分裂症组T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躁狂发作组TAS总分及因子Ⅲ、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抑郁发作组TA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④抑郁发作组TAS Ⅰ分、TASⅡ分及TAS总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与躁狂发作组(P<0.05),而精神分裂症与躁狂发作组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及躁狂发作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述情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共情缺陷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对照研究,将17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随机选取170名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分别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TA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高于对照组(t=31.57,48.05,27.17,8.35;P<0.05);IRI-C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23.90,17.87,10.38,16.15,27.14;P<0.05);研究组TAS总分、因子2与IRI-C的总分、想象力因子和共情性关心因子呈负相关(r=-0.210~-0.548,P<0.05);TAS的因子1和IRI-C的总分及各因子呈负相关(r=-0.186~-0.354,P<0.05);TAS的因子3与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因子呈正相关(r=0.182,0.391;P<0.05),与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呈负相关(r=-0.286,-0.454;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和共情缺陷,且述情障碍与共情缺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述情障碍越明显,共情缺陷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AHRBI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双相障碍组AHRBI和AHRBI-P总分及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和AHRBI-P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0.32、-0.33;均P0.05),AHRBI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0.32,P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nterpersonal and social-rhythm therapy,IPSRT)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34名非急性期的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每周1次,共12次的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个体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干预效果,并在干预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质性访谈。结果:在接受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治疗后,干预组后测的抑郁(F=21.27,P<0.01)、躁狂(F=14.81,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F=8.65,P<0.01)量表分均显著低于该组前测分数;控制基线量表分后,干预组的抑郁(t=-4.24,P<0.01)、躁狂(t=-3.72,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t=-2.31,P<0.05)量表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共11名患者完成质性访谈,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对双相障碍患者在疾病健康教育、情绪症状管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稳定社会节奏和改变自我认知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音情绪识别的差异。方法: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60例。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杨氏躁狂量表和24项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使用42段标准化语音情绪评价范式测试所有受试者的语音情绪识别能力。结果: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愤怒、平静、悲伤及总体语音情绪类别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精神分裂症对厌恶;(2.1±1.7)vs.(3.1±1.7)vs.(3.1±1.6);P<0.05]、惊奇;(2.7±1.7)vs.(3.8±1.6)vs.(3.9±1.7);P<0.05]两种语音情绪的类别得分,及对愤怒;(58.4±22.1)vs.(71.4±17.1)vs.(71.1±14.5);P<0.05]情绪的强度得分均低于双相障碍和正常对照。结论:本研究提示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存在语音情绪识别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厌恶、惊奇两种语音情绪的识别能力弱于双相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会认知交互训练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社会功能影响。方法:对6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并对其中30名进行社会认知交互训练等心理康复干预措施。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版本(HAMD-17)、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认知功能检测简版(FAST)对患者精神状态情况、应对能力、认知受损表现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在为期12周社会认知交互训练治疗后,实验组在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876,P0.01),在YMRS评分上低于对照组(t=-9.586,P0.01);在积极应对得分上高于对照组(t=3.329,P0.01),而在消极应对上低于对照组(t=-2.390,P0.05)。在FAST各项因子和总分上,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288~-7.759;P0.05)。结论:社会认知交互训练能够很好促进患者管理自己情绪,改善社会功能,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服药依从性,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双相情感障碍(双相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患者患其他精神障碍及躯体化症状的比率较高。许多患者在发病期间由于社会基本功能受损,而错过了最佳治疗阶段,致残、反复发作等。据研究,双相障碍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而其确诊时期却是在青年和成年期以后,且终身患病率较高(约占4%)[1]。近年来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双相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普遍能够接受的说法为遗传及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其发病具有重要影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共情、道德认同和利他倾向的关系。方法:选取320名大学生,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用道德认同问卷测评道德认同的内化和符号化,用最后通牒博弈测查利他倾向。结果:情感共情得分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利他倾向(β=0.50,P<0.05)。内化因子(β=0.15,P<0.01)和符号化因子(β=-0.19,P<0.001)在认知共情得分与利他倾向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对认知共情低的大学生而言,内化[(55.8±2.78) vs.(49.7±1.91),P<0.05]和符号化[(56.1±2.3) vs.(49.3±2.2),P<0.001]较高其分享数量也较高;对认知共情高的大学生而言,符号化较低的大学生的分享数量高于较高的大学生[(51.6±2.7) vs.(47.7±1.8),P<0.01]。结论:大学生的情感共情与利他倾向正向关联,认知共情与利他倾向的关联受道德认同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共情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及门诊的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70例(年龄13~18周岁),分为共情训练组(n=35)和对照组(n=35),有效样本分别为23、29人。共情训练组接受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共情能力训练,每周2次,每次2 h,共5周;对照组进行5周的健康宣教。在基线和5周干预后,使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失言识别测验(FPR)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共情训练组5周干预后EBEDT总分及"恐"和"悲"分测验得分、失言相关问题总分及"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分测验得分均高于基线水平(均P0.05)。组间干预前后得分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共情训练组的"恐"、"悲"、失言相关问题总分、"识别失言"和"理解失言"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通过共情训练后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临床症状与述情障碍状况的关系。方法 58例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与41例对照者共同完成一般资料调查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中文版(TAS-20-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病例组除了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因子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5),TAS-20-C总分、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因子分及外向性思维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32,3.55,4.29;P0.01);SCL-90量表评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98,11.40,6.34,3.41,4.63,4.78,5.05,4.87,5.17,4.40,5.8;P0.01)。病例组TAS-20-C总分与SCL-90总均分、躯体化因子得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敌对因子分及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正相关(P0.05或0.01);而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因子得分与躯体化因子分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正相关(P0.01和0.05),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因子得分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和敌对因子分正相关(P0.05和0.01);外向性思维因子得分与SCL-90总均分、躯体化因子得分及焦虑因子得分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且与临床症状相互影响;心理治疗应更关注情绪的识别和处理方面。  相似文献   

13.
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述情障碍及应付方式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述情障碍和应付方式的特点,方法:对40例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述情障碍和应付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与49例正常人的应付方式进行对照。结果:酒中毒性精神障碍TAS及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幻想性缺得分偏高相对突出。应付方式的问题定性应付、自信心、理性加工、控制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群;而情绪缓冲性应付、支持倾向、情绪加工、顺从回避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相关分析发现,述情障碍Ⅱ因子与应付方式敏感化、控制力呈显著负相关,与顺从回避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术障碍明显,有较高的依赖性和问题解决的情绪化,内在情绪、态度和躯体感受识别的能力,与应付方式的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共情的影响,以及述情障碍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徐州市522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网络游戏成瘾与共情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min=0.599,Ps0.01);述情障碍在网络游戏成瘾与共情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随着新游戏时代的来临,网络游戏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向,网络游戏成瘾可以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显著地预测共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患者述情障碍与情绪状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述情障碍量表和中国心身健康量表中的焦虑和抑郁因子,以382例门诊就诊患者作为研究组和462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应用t检验、描述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①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患者述情障碍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t=1.746~7.419,P0.05,除情感体验缺失因子);②已婚患者的述情障碍状况较未婚患者好(F=2.662~3.160,P0.05)、高文化患者的述情障碍较低文化患者好(F=0.773~6.253,P0.01,除情感体验缺失因子);③门诊就诊患者述情障碍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r=0.067~0.281,P0.05),与其一般情况无显著相关(P0.05);④影响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患者述情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焦虑(P0.01)。结论综合性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述情障碍相对较严重;已婚和高文化患者的述情障碍状况较好;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患者的述情障碍越差,其中影响述情障碍的主要因素是焦虑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识别大学生分裂特质和孤独特质的潜在剖面类型,并探讨高、低分裂-孤独特质群体的情绪智力及共情的差异。方法:采用分裂型人格问卷、孤独症谱系量表、特质元情绪问卷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某高校2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可将整体样本分为高分裂-孤独特质组(74人,28.57%)和低分裂-孤独特质组(185人,71.43%)。高分裂-孤独特质组在情绪辨别、情绪恢复和观点采择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低分裂-孤独特质组,而情绪注意和个人忧伤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低分裂-孤独特质组。结论:高分裂-孤独特质人群的情绪智力及共情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为精神分裂症共病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住院癌症患者共情能力、癌症复发恐惧(FCR)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癌症患者191名,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问卷、癌症复发恐惧问卷、DSM-5的症状核查量表以及创伤后成长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共情可以正向预测PTSD和PTG,还可以通过促进FCR正向预测PTSD和PTG。结论:共情不仅直接影响癌症患者的PTSD和PTG,还通过癌症复发恐惧间接影响PTSD和PTG。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和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特点,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以贵州省某两家医院200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测量共情能力)和医患关系感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总分为(44.28±13.30),医患关系总分为(25.45±6.90);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和医患关系认知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88,P0.01);共情中的观点采择、想象力、个人痛苦对医患关系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共情高分组的医患关系总分、患者客观行为、主观与客观结合得分显著高于共情低分组(t=7.176,6.394,6.874;P0.001)。结论:医务人员的共情能力与医患关系存在密切关联,共情能力有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和领悟社会支持在老年人共情能力与抑郁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方法:运用老年抑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简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511位来自北京市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共情、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心理弹性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均与老年抑郁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②结构方程模型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老年人共情能力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结论:共情可以分别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以及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老年抑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在家庭功能与同伴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大学生理智调控情绪能力问卷对52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家庭功能得分(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功能越差)与共情、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同伴关系呈显著负相关;共情、理智调控情绪能力与同伴关系之间均呈显著两两正相关;(2)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在家庭功能与同伴关系之间既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也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结论:家庭功能一方面直接影响个体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共情和理智调控情绪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