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内经》相关条文探讨肝气虚及肝阳虚的病因病机、证侯表现、治法及选药特点,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履犯寒邪、情志不遂致使肝气不升,温煦不足是导致肝气虚及肝阳虚的主要病因病机,其具有不耐疲劳、情志低沉、多梦善恐为主要的症候特征,并提倡以酸温、辛温之药调补肝气,助阳升腾的选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的虚证既有肝“体”亏损,也有肝“用”不足。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中指出;“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这种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乃疏泄不及所致。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情志、疏畅气血、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协助脾胃消化等方面,故疏泄不及也多涉及于此。下面从临床所见简略分述之。  相似文献   

3.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尚未引起医家重视。肝虚方症.多立肝阴虚、肝血虚.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体阴用阳、内寄相火、闭、气)易亢进,阴(血)易亏损。如朱丹溪在《将致余论》载:“阳有余.阴不8”。然而.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中并非罕(.兹将再对w气虚、肝阳虚的浮浅认识.参考他人之见.加以叙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前帝内经。已入了关于“肝气虚’他论述。。李问·卜古工舆论日:“丈夫七八气表.筋J一主动、”《灵枢·乍伸篇》云:“肝气虚叫D.实则怒。”近代名医面铺周在《蒲辅用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补肝气、温肝阳的理论依据,拓宽肝病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阐述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归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因病机,总结肝气虚与肝阳虚的临床症状、舌苔和脉象,概括补肝气与温肝阳的常用药物、代表方剂和中医外治疗法。[结果]肝病患者确实存在肝气虚与肝阳虚。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论述。历代医家论著中不少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是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肝气虚与肝阳虚。正气亏虚、邪气侵犯,可消耗肝气、损伤肝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关键发病因素为痰、湿、毒、瘀、虚。对于肝虚患者,不仅需重视滋肝阴、养肝血,还需重视补肝气、温肝阳。补肝气和温肝阳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结论]通过对肝气虚及肝阳虚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肝气虚与肝阳虚在肝病患者中客观存在,补肝气与温肝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肝病诊疗过程中重视补肝气虚与温肝阳,可以丰富肝病中医诊疗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病患者肝气虚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肝气虚,肝阳虚是针对肝血虚,肝阴虚而言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肝病治疗时,若既强调肝血虚,肝阴虚又重视肝气虚,肝阳虚疗效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7.
阐述肝气虚、肝阳虚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两者表现的症状归纳有3个方面:一是肝经所过部位出现病变;二是肝脏功能障碍的外在表现;三是与肝相表里、具有母子关系的脏腑发生相互关联的病变。总之,肝阳虚系由肝气虚发展而来,本虚标实,寒热并见是肝阳虚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肝阳虚     
对肝脏阴阳的认识,多谓肝脏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其体可虚,而肝气肝阳总属太过,言没有肝阳虚。主要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易阳亢、化火、生风;一般中医书写肝的虚证不外阴虚、血虚;阳虚多归属于肾阳,心阳、脾阳之虚,直接提出肝阳虚证者甚为鲜  相似文献   

9.
在辨证分型中,五脏均有气血,阴阳、虚实,而肝却很少提及气虚,阳虚。其理由是,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又应春、属木、主风,肝虽为阴脏,而木性主升属阳,春乃一阳初生,具生发之气,风性易动善行,故肝为阴中之阳,内寄相火,木易生火,肝阳易亢,肝阴易亏,故一般认为,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肝多热证,及虚中夹实之证,肝阳有泄无补。肝之虚证,仅为肝血虚,肝阴虚,而肝之寒证,也仅是寒凝少腹厥阴肝脉一途。其实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实践中,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少有系统的论述罢了。  相似文献   

10.
多数医家认为HIV/AIDS常侵袭肾、脾、肺三脏,而对肝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足。"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气血得畅,脏腑阴阳功能协调;相反,肝气虚衰,气血失和,变证迭起,诸病丛生,故"肝为五脏之贼"。本文通过辨析"肝为五脏之贼"的内涵,强调肝与其他四脏的生理、病理关系,从而为HIV/AIDS从肝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相应方药供临床灵活选用。  相似文献   

11.
论肝气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即肝之脏气,是肝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气不足,肝的各种功能的见减退,出现肝气虚的病变。肝气虚证普通存在。多见于脏腑兼病中,如肝硬化见肝肾阴虚导致肝气阴两虚;肝气虚弱,血失归藏的出血证;肝气虚衰,心神经失养的忧郁证,肝肾气虚,以致肾失封藏固摄能力,出现性功能泌尿方面的病症,在治疗上,从补肝气着手,调理脏腑,方能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状态常见证候特征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大样本亚健康人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医学数理统计学方法将常见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构成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气都结证、心气虚证、肝阳上亢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不足证、肝阴虚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的三类症状,即特征症状、基础症状、相关症状同对运用判别分析加以验证,结果发现,二者所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而且该证候构成与临证所见比较接近:由此可见,临床流行病学和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研究中医学证候特征和演变规律,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研冤方法,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认为,肝体阴而用阳,五行属木,时令应春,春时阳气多动而升发;其病多为升动无制,肝气偏亢。久甚化火,故有“肝无虚证”之说。其实则非,肝血不足,肝阴亏损,临证亦十分常见,然而肝之虚证既有阴血亏损之“体”不足。亦有阳气不足之“用”衰惫…。但后世医家很少提及肝气虚,一般教科书中。也无肝气虚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肝气虚证确实相对少见;二是肝气虚与脾气虚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出现以脾代肝的错误。因此,对肝气虚证进行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研究。是十分心要的。  相似文献   

14.
"四不足"是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和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的临床特点。基于此观点可知,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应为肺常不足、娇脏易伤;脾常不足,土不生金;肾阴不足,水不制火;阴常不足,肺津耗伤。临证时,若属肺常不足,应治以益气固表,补肺散邪之玉屏风散;若属脾常不足,应治以培土生金、健脾化痰之二陈汤;若属肾常虚,应治以滋阴降火之六味地黄丸合补肾温肺之核桃仁、蛤蚧等;若属阴常不足,应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之沙参麦冬汤。  相似文献   

15.
肝阳虚证在历代著作中论述不多,一般言肝之阴血亏虚者较多,近贤秦伯未曾提出“倦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1]等证,定为肝阳虚证.此确为阅历有得之言,笔者临证十余年间,谨记先辈之言,对难证二案从肝阳虚论治,霍然而愈,今举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五脏有余不足是说初生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是肾水为基础,肝为主导,五脏间五行乘克制化规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医家对肝虚之辨治,多提及阴虚血虚,肝阳虚多被忽略.周仲瑛教授认为,肝阳虚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临证治疗肝胆疾病,只要辨证准确,应用温阳药后,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8.
惊恐障碍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治疗研究无突破。其属于中医"情志病"范畴,唐明教授提出了"惊恐障碍由肝气虚致病"之说。文章介绍了唐明教授运用《伤寒论》中经典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气虚型惊恐障碍的辨证及用药思路,阐述了肝虚生恐的病理机制,临床用药重证不重病,拓宽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之临床应用。并附验案三则,三则案例虽然症状表现不同,但均有肝气虚、少阳太阴合病、土虚湿盛共同症候,故治疗大法趋一,兹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9.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王俊宏教授经多年临床观察总结,认为其病机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强调其发病机制是由于五脏气阴亏损,临床多见气阴两虚证这一证候。通过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气阴两虚证的病机、临床表现、治法、选方等方面进行探析,提出了益气养阴、调和阴阳的治疗法则,采用运用静宁方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家,《万密斋医学全书》中附有349则医案。从万全医籍所附医案探讨其小儿五脏观,得出以下四点结论。①以五脏有余不足释小儿生理,提出“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阴常不足。②以调理脾胃作为治疗重点,主张脾与胃异同论,提倡节饮食,适寒温,遵“中和”之道。③小儿疾病以五脏为纲,从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进行分证论治。④小儿亦有五脏情志病,怒、喜、思、悲、恐等情志活动与五脏密不可分,需顺欲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