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痛风病的中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痛风在我国将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号代谢病,成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给社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痛风已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医学问题,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痛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近年来的研究也较多,现仅将其中医发病机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5.
《中医药信息》2016,(5)
痛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病位在四肢关节,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痛风病多因过食肥膏厚腻,以致湿,热,痰,瘀互结为病,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消痰化瘀为法。健脾利湿多用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清热泻火凉血多用石膏,知母,熟地黄,丹皮;清热燥湿多用黄柏,土茯苓,山慈菇,萆薢,茵陈;化痰多用半夏,南星,竹茹;活血通经多用牛膝,赤芍,丹参,川芎,乳香,没药,桃仁,红花。痛风日久,伤及肝脾肾,多用健脾柔肝,补肾固本之品。益气补脾多用山药,黄芪;补益阴血多用熟地黄,白芍,龙眼肉,何首乌;补阳多用淫羊藿,补骨脂,续断;滋补肝肾多用山茱萸,黄精,龟板,女贞子。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病,急性期西药多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中药多用牛膝,红花,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苦参,黄柏,山慈菇等清热利湿;间歇期西药用痛风利仙,丙磺舒等,中药多用黄芪,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健脾利湿,黄精,女贞子,桑寄生等滋补肝肾。中医针灸治疗痛风病多取穴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血海,太溪,太冲,配丰隆,曲池,合谷,内庭,陷谷,阿是穴等;采用针刺,点刺放血,耳尖放血,火针放血,穴位注射等多种方式。针药联合治疗,急性期用疏凿饮子,四妙散等加减;慢性期用真武汤,大补阴丸等加减。中医治疗痛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各异;临床报道样本数偏小,缺少对照组;实验研究较少,药物作用机理及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痛风病在间歇期,常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可称无症状期。虽然用中医传统之四诊难以诊断与辨证,但经现代医学化验,尿酸常高居不下,证据确凿,尚不能言其无病,仍须积极治疗,方可防其复发。而若中医进行治疗,又无症可辨,属中医学中之所谓“隐证”,治疗颇为棘手。那么以何思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8.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慢性、进展性、致残性代谢疾病。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痛风病各阶段相关的中医药古籍记载,厘清其中医药认识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对痛风病的认知及其特点,为痛风病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药理论支撑。通过查阅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医论、方书、本草及医案106部,从中归纳整理有关痛风病的中医药认识,包括病名、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等,探析其发展源流。先秦时期,中医药古籍零星记载了痛风病各阶段的症状、病名和(或)病因病机;汉至隋唐,医家在扩充病名、症状及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内外治法,标志着痛风病理论形成;宋元明清,证候分型、鉴别诊断及饮食禁忌等论述丰富了这一理论。中医药对痛风病的认识萌芽于先秦,理论形成于汉至隋唐,丰富发展于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痛风病中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10.
痛风病的中药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痛风病治疗上以别嘌呤醇、立加利仙为代表药,但副作用较多,临床医师常配合中药控制、治疗此病,经检索相关文献,对痛风病的中药治疗及其机制进行阐述。方法:通过检索万方、CNKI及OVID、MEDLINE数据库并阅读相关文献。选拔标准为所有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或控制的临床试验,比较不同药物或复方对痛风病的抗炎、镇痛机制及疗效等。结果:许多中药药物或复方制剂对痛风病有着良好的抗炎、镇痛效果,但在抗痛风中药的剂量变化、药物毒理作用等方面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12.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吟代谢素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慢性关节炎、尿酸石形成等为特点。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急性梗阻性肾病或高尿酸性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进展,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14.
15.
痛风为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以高尿酸血症为重要标志。其发病率随地区和种族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以往在我国认为原发性痛风比较少见,现已逐渐增多,至90年代,痛风的防治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痛风病治疗的粗浅体会报告如下。1 加强认识,减少误诊痛风在1958年前文献中仅有25例报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饮食方式的改变,并且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以及对本病认识的加强,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痛风可以侵犯骨和关节,而且还易累及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较为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既往由于对… 相似文献
16.
曹克光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痛风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曹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30余载,医德高尚,医技精湛,长期进行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其辨治痛风的思路和经验感受颇深,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因其致病机制复杂,高发病率、多并发症和患病年轻化而备受关注。目前西医主要通过降尿酸及抗炎等方式治疗痛风病,但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和使用禁忌。川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等功效。众多研究表明黄柏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降尿酸、抗痛风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来源广,安全性高的特点。机制研究发现,黄柏及其活性成分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防治痛风病,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总结与分析。故该文针对川黄柏及其活性成分抗痛风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分析结果表明,黄柏及其活性成分主要通过降低尿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调节肠道菌群及缓解肾脏损伤等作用机制发挥治疗痛风病的作用,其中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代表的活性成分效果尤为显著。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川黄柏抗痛风的物质基础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典型病例 王某,男,62岁,干部,患痛风性关节炎10余年,反复发作已历数年,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病情日渐加重,随于1995年7月2日找余予以诊治,患者自述,因劳累,饮酒,又感风寒,右足拇指关节红肿灼痛,腰膝酸软,疲乏无力,日轻夜重,畏寒怕冷,小便频数,性欲减退。诊其脉沉弱,舌质淡白,边有齿痕。面色暗淡,右足拇指红肿,查血尿酸偏高,诊为痛风病。中医辨为肾阳不足,寒凝经脉,痰湿困脾,治当温补脾肾,温经散寒,除湿化痰,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9g,赤芍20g,知母20g,苍术20g,炙麻黄9g,制附片9g,莶草20g,忍冬藤20g,防风9g,怀牛膝9g,甘草9g。每… 相似文献
19.
雷根平主任医师为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中医肾病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科难治性疾病的中医治疗上,疗效显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兹介绍雷老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以供读者分飨。 相似文献
20.
例1,患者,男,28岁,1997年10月14日初诊。主诉:右拇指红肿疼痛1周。现病史:右拇指红肿疼痛,伴灼热感,口干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12mmol/L。中医辨证:湿热痹阻经络。立法:化湿清热,通络活络。方药:生薏苡仁30g,金银藤30g,佩兰12g,藿香12g,蒲公英30g,白蔻仁9g,连翘15g,黄芩12g,丝瓜络12g,白通草9g,滑石30g,甘草6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