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胸单次胸神经阻滞治疗老年胸外科全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年龄60~8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全身麻醉复合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顺序静脉诱导,并插入左侧双腔支气管内导管。观察组患者麻醉诱导与对照组相同,气管内插管成功后在超声引导下于手术侧T4~T5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术前麻醉维持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并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0~60,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各时间点(2、6、12、24、48h)安静及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相关并发症。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剂量更少(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6,12 h安静及活动时疼痛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单次胸椎旁阻滞镇痛效果明显,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同时也降低了术后早期(6 h内)VAS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胸腔镜肺癌切除患者术后疼痛、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老年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术后6、12、24及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于手术前后采集血液样本,分别检测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红细胞免疫亲和力受体(RBC-FEE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神经生长因子受体(RBC-NTFR)、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RBC-ATER)]及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水平,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12、24及48 h静息状态下VAS均显著较低(P<0.001);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RBC-FEER、RBC-NTFR、RBC-ATER水平显著降低,而RBC-ICR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RBC-FEER、RBC-NTFR、RBC-ATER水平显著较高,而RBC-ICR水平显著较低(P<0.05);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115例肺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采取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的55例患者设为研究组,60例进行静吸复合全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VAS评分、血清炎性指标、术毕后的自控镇痛泵药液量和舒芬太尼用量。结果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比较(P 0. 05);对照组七氟烷用量、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 0. 01)。对照组术后2h、12h、24h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 0. 01);两组术后48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术毕后的自控镇痛泵药液量、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 0. 01)。结论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手术中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麻醉药量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从而促进肺癌根治手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l plane block,ESPB)在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肾脏肿瘤根治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0年9月在浦东医院择期行腹腔镜下肾脏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62例,年龄66~7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2组,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试验组)组31例和全身麻醉组(对照组)31例。试验组于全身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术侧0.375%左布比卡因20mL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照组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2组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PCA)。记录术后1h、6 h、12 h和24 h 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的舒芬太尼使用总量、PC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次数和患者术后舒适度。记录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镇痛泵PCA按压次数和补救性镇痛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h、12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皮肤瘙痒和头晕胸闷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未发生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ESPB可减少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肾脏肿瘤根治术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腘丛神经阻滞(PPB)-收管肌阻滞(ACB)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膝关节活动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单侧TKA的老年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3例。全身麻醉前,对照组实施ACB,试验组实施PPB、ACB;两组均予以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麻醉,术后均予以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术后4、8、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率;分别于术后4、8、24、48 h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术后24 h和48 h膝关节活动度,并统计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记录两组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24 h各时间点试验组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且补救镇痛率显著降低(P<0.05,P<0.001)。在术后4~48 h各时间点,两组股四头肌肌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与分析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胸外科就诊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56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竖脊肌平面阻滞组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每组各78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给予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处理,胸椎旁神经阻滞组给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处理,对比两组的阻滞范围、不同时间点下静息、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48 h内镇痛泵按压的次数、吗啡的用药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采用冰块法对阻滞范围进行测量时发现,竖脊肌平面阻滞组在接受阻滞20 min之后,17例患者为T2~T6脊神经支配区域,22例患者平面为T2至T7脊神经支配区域。胸椎旁神经阻滞组在接受阻滞20 min之后,全部78例患者的平面为T2至T7脊神经支配区域。两组患者术后12 h镇痛泵按压的次数及吗啡的用药量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静息、咳嗽时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竖脊肌平面阻滞组相比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而言术后24 h、术后28 h静息、咳嗽时的VAS评分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竖脊肌平面阻滞组相比于胸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24h的镇痛泵按压的次数较少,吗啡的用药量较少,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肤瘙痒、恶心呕吐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相比于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能够发挥较强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联合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入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的64例老年肺癌患者分为两组,全麻组(n=32)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复合组(n=32)行超声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复合组VAS评分相比全麻组均显著更低(t=7.585、9.420、5.356、7.086,P<0.05);术后1 h、6 h、24 h时复合组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全麻组(t=5.202、4.850、5.139,P<0.05);复合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吞咽平均时间均显著短于全麻组(t=17.465、24.759、26.513,P<0.05);复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38%,相比参照组的31.25%显著更低(χ^2=4.730,P<0.05)。结论给予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时,选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方案,可获得更理想镇痛效果,使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受到更小影响,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以8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PCI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8 h内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P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原发性肺癌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老年原发性肺癌病人132例作为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6例)和观察组(n=66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2组病人诱导前、拔管后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舒适度及镇静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拔管后DBP、SBP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8、24、48 h卧床、活动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1、2 h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能够明显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提高病人的舒适度,降低应激反应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肺癌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择期行开胸肺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16),单纯全身麻醉;B组(n=16),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C组(n=16),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分别于5个不同时间点(T0:入室时;T1:胸椎旁及硬膜外注射给药后15 min;T2:诱导插管后;T3:切皮5 min后;T4:拔管前)采集受试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术后2、12、24及48 h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清皮质醇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相较于T0时刻,A组于T2~T4时刻MAP、HR明显增高,B组于T1~T4时刻MAP、HR明显降低,C组MAP、HR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术后各组炎性因子、皮质醇及CRP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与A组比较,术后各时刻B、C两组IL-6与TNF-α均显著降低,术后12、24、48 h IL-10显著升高(P<0.05)。结论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利于维持胸外科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循环平稳,并且抑制应激水平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多模式镇痛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5 min连接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吗啡1.5~2 mg,然后连接PCIA泵,对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和48 h进行静息时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RSS),测定术后24 h时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静息时,多模式镇痛组24 h、48 h 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2 h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时,多模式镇痛组12 h、24 h、48 h 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模式镇痛组12 h、24 h、48 h RSS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多模式镇痛组血清IL-6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的镇痛效果较好,可以减轻术后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及认知功能障碍、疼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时的血清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皮质醇(Cor)、血糖(Glu)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认知功能[简易认知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术后6、12、24、48 h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48 h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尿潴留、恶心呕吐、嗜睡、乳腺术后疼痛综合征(PMPS)]。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 d血清IL-6、IL-10、TNF-α、hs-CRP、Cor、Glu及ACTH水平均升高,MMSE评分均降低,但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均<0.05)。观察组术后6、12、24、48 h的VAS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56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ESPB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ESPB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感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同时相血流动力学,VAS评分以及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R于麻醉30 min后达到高峰,麻醉2 h后下降(P>0.05),观察组麻醉30 min、2 h后HR高于对照组(P<0.05),Sp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3 h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 h和术后24 h VAS评分降低(P<0.05),术后24 h VAS评分与术后12 h相比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 h、12 h和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ESPB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患者,有利于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较好,稳定血流动力学,缓解疼痛,降低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镇痛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4例,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采用全身麻醉(A组)和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B组)。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3、12和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前、术后12 h和24 h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变化及术后24 h术后认功能障碍(POCD)发生情况。结果 B组麻醉优良率(95.74%)明显高于A组(78.72%,χ2=6.114,P<0.05);B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B组术后3、12和24 h VAS明显低于同期A组(均P<0.05);两组术后12 h和24 h MMSE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高于同期A组(均P<0.05);B组术后24 h POCD发生率(6.38%)明显低于A组(23.40%,χ~2=5.371,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和镇痛效果优于全身麻醉,且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PCNL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和普通全麻组(C组)。T组在全麻诱导后改俯卧位后在超声引导下行T11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C组单纯行全身麻醉。两组全麻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气管拔管后第0、2、4、8、12、24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中麻醉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消耗量,术后首次进行补救镇痛的时间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记录患者术后第一天恢复质量(QoR40)以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T组气管拔管后第0、2、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降低(P均<0.05),术中芬太尼消耗量减少(P<0.05),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推迟且术后氟比洛芬酯消耗量减少(P<0.05)。T组术后24 h恢复质量优于C组(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减轻PCNL术后急性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提高患者术后24 h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麻醉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和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以行腹部肿瘤手术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给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24、48 h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次数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12、24、48 h的VAS评分分别为(4.33±0.91)、(3.06±0.66)、(2.39±0.61)和(2.30±0.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24、48 h的Ramsay评分分别为(0.90±0.36)、(0.91±0.39)和(0.86±0.3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8 h的自控镇痛泵的使用次数为(1.91±0.81),对照为(5.81±1.3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vs.26.7%)(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定能明显改善老年腹部肿瘤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起到较好的镇静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TAP联合舒芬太尼PCIA,对照组采用舒芬太尼PCIA。评估两组术后2、4、8、12、24 h的疼痛强度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第1次按压镇痛泵距离清醒拔管时间和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第1次按压镇痛泵距离清醒拔管时间分别为(9.5±2.1)、(4.4±2.3)h,24 h内患者按压镇痛泵次数分别为(6.5±4.0)、(15.6±7.4)次,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50.3±2.3)、(65.4±5.2)μg,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因按压镇痛泵次数较多,出现呕心、眩晕现象。结论超声引导下TAP联合舒芬太尼PCIA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定位准确,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肺癌组、良性肺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患者血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链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 21-1)的含量。结果肺癌组血清CEA、CA125、CA199、NSE、CYFRA 21-1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良性肺疾病组,P<0.05;在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5种标志物联合检测CEA+CA125+CYFRA21-1+CA199+NSE的敏感性最高(93.26%),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中CEA+CA125+CYFRA 21-1的敏感性最高(87.64%),其次为CEA+CA125+NSE(76.40%),两种标志物检测中CEA+CA125的敏感性最高(74.16%)。结论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利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与复合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在老年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老年宫颈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单纯气管内插管全麻,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清醒时间、丙泊酚及舒芬太尼总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按压自控泵次数及自控泵持续应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术期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围术期及术后的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快通道不停跳冠脉搭桥(OPCABG)患者吗啡自控镇痛(PCA)与间断肌注镇痛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OPCABG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PCA组(Ⅰ组)和间断肌注镇痛组(Ⅱ组),每组各15例。于术后12、24、36和48 h分别对患者的安静痛和咳嗽痛进行VAS评分;于麻醉前、术中90 min、术后24和48 h测定血糖、血浆胰岛素和皮质醇水平。结果 术后12、24、36和48 h Ⅰ组患者的安静痛、咳嗽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Ⅱ组(P<0.01);术后24和48 h两组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中90 min后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Ⅰ组术后48 h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Ⅱ组高水平持续至术后48 h(与麻醉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术后血糖、皮质醇水平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 OPCABG手术患者术后吗啡PCA较本文采用的间断肌注镇痛能更有效地减轻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