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病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12月110例心律失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5%(χ2=5.153,P=0.023);观察组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传导阻滞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变异性指标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可提高病人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早发,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室传导阻滞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组心律失常阳性率为62.0%(31/50),与观察组的56.0%(28/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其具有迅速、无创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DCG)特征,分析DCG对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ECG)、 DCG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ECG、 DCG对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2种方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DCG及ECG检出心律失常人数分别为120例(100.00%)及28例(23.33%), 2种方式对心律失常总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G对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及窦缓、窦性停搏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 2种方式对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DCG及ECG对冠心病冠脉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79.17%、 50.83%,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各类心律失常均有较高的检出价值,可提高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於龙  郑先菊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3):178-179,181
目的对房性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DCG)与心脏彩超(PAF)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与55例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经彩超检查测量左房大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24小时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房颤组组内数据相比,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于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颤组左房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h的患者,其左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与房性期前收缩的提早量以及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阵发性房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心房增大的程度亦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C)特征。方法对比8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与10例非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DEC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为2~15min不等,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24±0.03)s,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34±0.05)s(P<0.01)。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C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单纯CHD患者心电的变化。方法:选取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单纯CHD患者42例(Ⅰ组),CHD伴OSAHS患者47例(Ⅱ组),对比分析Ⅰ组和Ⅱ组发生心律失常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时域、频域指标,对其中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其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Ⅱ组均明显高于Ⅰ组;Ⅱ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91.51±16.43)∶(128.12±13.78)ms,P<0.05],SDANNI[(83.44±16.21)∶(117.32±17.68)ms,P<0.05],SDNNI[(33.15±9.89)∶(48.17±11.69)ms,P<0.05],均显著低于Ⅰ组;2组窦性心率震荡指标TO、T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伴OSAHS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心率变异性显著降低,窦性心率震荡减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话传输心电图(TTM)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1周内无症状时分别予24~48小时TTM监测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比较两者SMI和心律失常的检出率。结果SMI检出率TTM(69.50%)较DCG(44.00%)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快速性心律失常检出率TTM(15.50%)较DCG(9.0%)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TM能及时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SMI以及短暂、无规律的心律失常等心电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悸患者的病因,研究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8例心悸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两组,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结果 248例心悸患者DCG检查共发现各种心律失常227例,检出率为91.53%。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心悸发作时器质性组与非器质性组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接近。结论心律失常和心悸的发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AECG)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收集AECG检测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行3导联AECG归为3导联组(40例),行12导联AECG者归为12导联组(40例),将同期行常规心电图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室性及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成对,左右束阻滞房室阻滞检出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12导联组分析时间较3导联组长,ST段抬高及ST段压低检出率较3导联组高;12导联组房性逸搏、室性心动过速、短阵室上速、心房颤动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导联AECG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检出率高于常规心动图和3导联AECG,有利于心律失常分型。  相似文献   

11.
汪涛  谢红莉 《心电学杂志》2006,25(3):156-157
患者男性,4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1月,加重1周入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5min,休息后可缓解,有高血压家族史及25年吸烟史。体检:BP130/80mmHg,双肺叩诊清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入院次日行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静息心电图(图略)完全正常,采用Bruce方案,运动至第1级(1min50s)时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此时患者心率为107次/min,未感不适。但随后心电图(图1)持续出现频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或成对出现,同时自觉心前区闷胀明显且逐渐加重。立刻终止运动,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3min后症状未能缓解,且继续加重,心律失常仍然持续。观察约10min后症状逐渐缓解,心律失常消失。运动心电图诊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或成对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提示次极量运动试验强阳性。动态心电图检查(图略)偶见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AASI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AASI>0.49(中位数)为高值组,AASI≤0.49为低值组。记录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高值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24 h脉压(PP)高于低值组,24 h舒张压(DBP)低于低值组(均P<0.05)。高值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发生率均高于低值组(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AASI升高可能会导致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人86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各类型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分布情况。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最高时间均为06:00~12:00,其次为12:00~18:00。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常规静态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的的临床效果与特点。方法从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4例,并将抽取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静态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检查,对比并分析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不同方法诊断的效果与特点,包括监测的阳性率等指标。结果抽取的12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分别通过常规静态心电图诊断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后,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诊断检测的阳性人数占89例,阴性人数占35例,检测的阳性率占71.77%;应用静态心电图检测阳性人数占65例,阴性人数占59例,阳性率占52.42%,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且动态心电图诊断检查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性心动速,应该要增加房颤、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的检出率与常规静态心电图检测的检出率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而动态心电图与静态心电图诊断对单纯性房性早搏、生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与单纯性室性早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针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冠心病引起的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静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值得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有创与无创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 (CAG)与心电图 (ECG)、动态心电图 (DCG)和平板运动试验(EET)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以WHO的诊断标准为依据 ,心绞痛组 2 5例、AMI组 15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CAG、ECG、DCG检查 ,AMI患者不行EET检查。结果 :心绞痛组中 ,ECG、DCG、EET、CAG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 2 0 %、4 0 %、80 %、84 % ;AMI组中 ,ECG、DCG、CAG的检出阳性率均为 10 0 %。CAG检查 4例冠脉正常 ,为X综合征。 2支和 3支冠脉病变 14例 ,其中 9例ECG、DCG阴性。结论 :EET与CAG诊断CHD的阳性率相当。CAG检查正常者 ,可能为X综合征。ECG、DCG检查正常者 ,不能排除冠脉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16.
好图回放之3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V1导联连续记录。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时呈成对、短阵性二联律出现,③室性并行收缩灶周围显性或隐性折返四联律。梯形图解见下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孕妇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特点(DCG),并探讨其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回顾210例室性心律失常及33例正常孕妇的DCG资料,以时间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的图形特征并结合逆向心电图进行诊断,并对期前收缩起源进行定位,分为左、右室起源。依据DCG定位将患者分为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组、右室组)59例、室性并行心律组(左室组、右室组)151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各组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数、心律失常指数以及HRV、交感活性和迷走活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总心搏数较健康对照者增多(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室性期前收缩数较室性期前收缩组多(P0.05),但两组在起源点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室性并行心律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HRV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各项指标较同侧心室来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HRV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右室起源的室性并行心律HRV指标下降更明显;室性期前收缩的构成比高于室性并行心律,二者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或妊娠期生理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讨冠心病(CIID)心律失常与患者年龄、发生时间的关系。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CHD有心律失常者作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①心律失常发生率100%;②>70岁者较<70岁者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比较,除房性期前收缩(PAS)无差异(P>0.05),余者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房间束传导阻滞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伴有房间束传导阻滞(1组)与34例不伴房间束传导阻滞(Ⅱ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中房性心律失常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Ⅰ组中房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24 h房性期前收缩(PAS)总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多形性PAS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房间束传导阻滞与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有明显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房间束的传导异常,易导致心房内的折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心绞痛者比较其常规心电图(ECG)与DCG发生SMI的差别。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伴有SMI发作在DCG中的检出率为52.5%、80%,ECG检出率为2.5%、7.5%。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1)。结论DCG在诊断SMI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