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模块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情况。方法选择拟行初次单侧TKA患者40例。随机分成3D打印模块组和常规TKA组(常规组),每组20例。两组术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和下肢机械轴胫股角度(MF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常规行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MFT和HSS评分,并且记录围术期失血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4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1)个月。3D打印模块组围术期出血量为(410.2±128.8)ml,常规组围术出血量为(678.2±168.8)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P=0.00);3D打印模块组手术时间为(70.5±3.6)min,常规组手术时间为(82.6±10.6)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0);3D打印模块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为(88.6±2.8)分,常规组术后3个月HSS评分为(89.3±3.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55);3D打印模块组术后3个月的MFT为(2.2±1.3)°,常规组术后3个月的MFT为(2.6±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75)。结论对比常规TKA,3D打印截骨模块辅助TKA术后膝关节近期功能恢复、下肢力线未见明显改善,但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3.
孙水  U.Malzer  P.Schuler 《山东医药》2003,43(30):15-17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截骨方法进行了改良,通过截骨厚度的测量和临床随访对改良截骨方法的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采用改良股骨截骨模板,股骨后髁截骨厚度增加3mm。对81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的各项截骨厚度进行测量,分为膝内翻和膝外翻两组,对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进行比较分析。术后平均随访27.1个月。结果:81例患者的屈膝间隙和伸膝间隙平均截骨厚度均小于假体厚度。膝内翻和膝外翻组间除股骨后内侧髁截骨厚度外,各项测量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膝内翻组内侧屈伸膝间隙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差异最大;膝外翻组外侧屈伸膝间隙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差异最大。术后关节活动度良好,仅7.4%病例存在轻度屈膝不稳,无中、重度不稳。结论:本文对股骨截骨模板的改良是可行的,增加3mm的截骨厚度不会出现过度截骨和屈膝不稳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5.
孙水 《山东医药》2001,41(16):1-3
对股骨截骨模板进行了改良,股骨后髁截面厚度增大了3mm。试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81例,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结果:术后关节稳定性良好,手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最大屈曲角度、伸缺滞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下肢力线满意。认为这一改良的股骨截面方法效果良好,解决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屈伸膝间隙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髁前后径与左右径比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标准截骨后屈伸间隙的影响。方法筛选出在该院行TKA的患者76例,术前在膝关节X线片上测量股骨髁前后径及左右径,并在术中测量标准截骨后的屈伸间隙,其中屈曲间隙伸直间隙的患者为A组,屈曲间隙=伸直间隙为B组,屈曲间隙伸直间隙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前后径与左右径比值、术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股骨髁前后径与左右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结论股骨髁前后径与左右径比值的大小与术中标准截骨后屈伸间隙的大小有关,而且比值偏大的患者,截骨后可能出现屈曲间隙伸直间隙,而比值偏小的患者,可能出现屈曲间隙伸直间隙。但经过术中调整,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单髁膝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7-10对因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行UKA治疗患者15例(15膝),选取同期行TKA治疗患者30例(34膝)作为对照组。术前评估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Hb)下降量、术后3个月及1年VAS评分、HSS评分、ROM。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Hb下降量、VAS评分均低于TKA组,而HSS评分、ROM高于TK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治疗选择UKA更优于TKA,UK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能够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接受3D打印心脏模型的第一例患者患有非典型性肺动脉畸形,术前医生无法确认人工瓣膜是否和患者特殊的解剖结构适合以及能否正常工作。结合CT和MRI数据,医生用3D打印机借助硅胶类似物精心打印制作了患者心脏的复制品。医生通过在模型上测试瓣膜大小形状等,选择适合患者特殊结构的瓣膜植入其体内,手术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胫骨近端反旋截骨术在严重胫骨外旋畸形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R)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8例严重胫骨外旋畸形的患者(8个膝关节)行初次胫骨近端反旋截骨术和TKR,术前及术后1 a评定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标准( HSS)得分和膝关节功能得分,随访2 a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膝关节HSS得分分别为(29.25±7.80)、(69.63±15.35)分,膝关节功能得分分别为(43.13±16.86)、(72.38±8.72)分,两两比较P均<0.05。随访2 a,均无明显假体不适感和近远期手术并发症,均无需行关节翻修术。结论胫骨近端反旋截骨术用于严重胫骨外旋畸形患者TKR中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在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需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7例,根据受试者个人意愿分为研究组(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12例和对照组(经典Pinnacle臼杯)15例。分别与术后1 w、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进行髋关节功能(Harris)、骨性关节炎(WOMAC)指数,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同时进行影像学评估,使用DeLee和Charnley分区法检测髋臼假体位置;Anderson骨长入影像学评价标准对骨长入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WOMAC指数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Harris评分、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WOMAC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臼杯未出现外展角变化和移位,10例术后1 w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与骨面接触紧密且无透亮线,2例臼杯植入后1 w时可见透亮线,术后6个月时透亮线消失,随访期间未出现新的透亮带;术后随访期间1区无骨质增生,2区无应力遮挡,两个区均无髋臼表面辐射状排列的骨小梁,4例术后6个月3区出现骨质增强。对照组臼杯与关节面接触紧密,随访期间未出现透亮线,其中4例2区存在应力遮挡,均未出现骨质增强。结论老年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金属臼杯的稳定性好,早期骨长入优于传统材料,短中期预后效果较佳,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关节炎病人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实际效用。方法任意抽选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接收的42例高龄关节炎病人,在平均分组模式下进行研究,将其中21例高龄病人归纳为实验组,其余纳入对照组。通过TKA为实验组的高龄病人实施髌骨治疗,采取非置换手术方案为对照组病人实施治疗,手术前后统计42例病人的KSS分数以及Feller分数,分析手术取得的效果。结果两组高龄病人接受手术后,膝盖部位的功能均有所恢复,而髌骨的复原情况也良好。相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组取得的效果更佳(P0.05)。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应对置换膝关节的手术方案进行普及,提升高龄关节炎病人髌骨的复原速率,提高病人膝关节部位的活动机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利用3D打印主动脉根部模型评估分析来辅助指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以减少TAVR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2021年在国内28家心脏中心行TAVR的86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3D打印组(n=326)和非3D打印组(n=542).非3D打印组按照正常的影像评估规划行TAVR,3D...  相似文献   

15.
3D (3-dimensional,3D)打印技术属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航天工业、建筑设计、汽车制造、文物保护等领域。医学上则多见于人工肝、人工耳及人工骨骼等方面,而该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上的应用,国外虽有不少研究,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3D打印技术辅助下经皮导管封堵主动脉窦瘤破裂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该院2014-05~2016-02分别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传统手术组,31例)和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手术(3D打印手术组,32例)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共6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髋关节疼痛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共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和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两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6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9.7个月。3D打印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手术组在术后2周和3个月髋关节VAS评分、Harris评分优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6个月髋关节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数字化技术辅助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有助于术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减少失血量,实现微创、精准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3-07~2016-05期间收治的3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Schazker分型为Ⅴ、Ⅵ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试验组术前使用Mimics软件处理骨折CT扫描数据后打印与实体1∶1大小的胫骨平台骨模型,根据骨模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复位方法及内固定物。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 Knee-ralting Score,HSS)、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 38例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0~16(14.5±2.1)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82.4±11.2)min、(126.5±9.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39)ml、(302±49)ml,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HSS评分为(91.3±2.8)分、(90.1±3.6)分;SF-36评分(89.1±5.6)分、(90.7±7.8)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老年患者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输血策略。方法首诊、单侧髋(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182例,术后1 d内补液量低于2 000 ml;86例实施THA,96例实施TKA,依据术前体质量进行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失血量,重点观察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探讨隐性失血机制,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结果 (1)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THA组(1 462.5±215.6)ml,TKA组(1 455.8±241.8)ml;(2)隐性失血量,THA组(482.3±42.7)ml,TKA组(732.5±152.3)ml;(3)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比,THA组占31.5%,THA组占51.2%,两组隐性失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KA组采取引流血液回输处理患者25例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比47.6%,TKA组内未采取引流血液回输处理的71例隐性失血占实际失血总比58.3%,引流血液回输处理患者与未采取引流血液回输处理患者在实际的红细胞丢失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间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实引流血液回输处理对隐性失血影响较低;组间不同情况下血红蛋白(Hb)指标波动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同组内肥胖病患与非肥胖病患隐性失血量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KA患者在围术期隐性失血率较高于THA,因此在TKA或THA术中需及时对骨质残留物进行全面细致清除,密切监测患者Hb变化;制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保证充足的血液预存准备,确保患者血循环恢复,减少贫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付谞  王韶进 《山东医药》2005,45(21):73-73
2000年1月至2002年3月,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45膝),我们对其进行术前教育和术后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关节线(JL)位置改变,探讨其与膝关节临床功能的关系。方法接受单侧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9例(89膝),手术均采用GENESISⅡ后稳定型假体。分别测量手术前后JL位置,计算JL位置改变程度;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功能KSS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分析TKA后JL改变范围与临床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假体生存率为100%(89/89),膝关节正位及侧位X线片均未显示影像学松动,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及Feller髌骨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均<0.01);手术前后JL改变≤4 mm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及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JL改变>4 mm患者(P<0.05或<0.01)。JL改变≤4 mm患者Feller髌骨评分与JL改变程度没有相关性(r=-0.162,P=0.205),JL改变>4 mm患者Feller髌骨评分与JL改变程度呈负相关(r=-0.724,P=0.000)。结论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的初次TKA患者术后JL改变>4 mm对于膝关节功能有影响,JL改变程度与伸膝装置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