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现代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也称之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1中医失眠症病因病机研究1.1先秦时期《内经》中把失眠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明确指出"阳不入阴"是失眠症的总病机,"气血虚弱"是失眠症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导致失眠的外部条件;"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  相似文献   

2.
失眠,多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2004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约有27%的人群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2006年上升至29%,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2]。失眠症归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古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伤寒论》对于不寐一类病证的论治,具有明显的六经辨治特征。今笔者立足于中医经典《伤寒论》,从六经之太阳的角度探析失眠在太阳病四  相似文献   

3.
失眠,中医称之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等,现代中医多称之为"不寐",也称之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长期失眠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等,甚至加重或诱发身心疾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眠"或"不得卧"。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症的发病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基地两万余名在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27%的人有睡眠问题[1]。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公布的2003年全球睡眠中国区调查结  相似文献   

5.
邱鸿钟  梁瑞琼 《新中医》2015,47(9):250-251
<正>失眠症,在中医古文献中称之为"不得卧"或"不寝"不寐",常有难入睡、易醒、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睡而不深、多梦,以及醒后不适感或白天困倦,多伴有焦虑、抑郁、恐惧情绪,社会功能受一定程度的影响等症状。《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将失眠归类为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是指因为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行症、夜惊、梦魇等类型。临床上常根据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暂性失眠症  相似文献   

6.
更年期失眠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持续睡眠质或量不满意的生理障碍,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多梦易醒、醒后无法入睡,甚则彻夜不寐。据研究数据显示,女性更年期失眠发生率约为37.0%~75.0%,是女性各阶段中失眠率最高的时期[1]。中医古籍对本病无专门记载,多散见于"不寐"、"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为雌激素水平降低、血管舒缩、情绪障碍等引起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反馈调节系统失衡[2],长期睡眠障碍会增加抑郁、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中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不得眠"等。文章基于中医古籍,通过查阅、整理研究不寐与中医体质的关系的相关文献,从失眠的概念和体质分类、失眠的病因病机与体质的关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失眠又称"睡眠障碍",中医学称"不寐",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或醒后再难入睡以致影响日间功能活动的症状[1]。随着社会进步及生活节奏加快,失眠患者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临床治疗西医多以抗焦虑及镇静催眠类药物为主,中医则有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穴位埋线作为针刺疗法的革新,以其便捷有效、作用持久、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等优势逐渐受到人们关注[2]。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症5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黄帝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始称为“不寐”;现代中医学有的称为“不寐”,有的称为“失眠”,应统一称为失眠,与现代医学相同^[1]。现代医学治疗主要采用苯二氮卓类(BZD)如三唑仑、舒乐安定等镇静安眠药和心理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BZD长期服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抑制呼吸、白日残留作用等毒副作用,心理疗法疗效不稳定,影响因素多。针刺治疗失眠具有“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正>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中医称之为"不寐"、"目不暝"或"不得眠",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指睡眠的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及健康的一类病症,主要有入睡困难、睡眠表浅、频繁觉醒、多梦、早醒等临床表现。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1]。中医认为失眠多由肝火上扰心神所致,而心神往往代表大脑的功能活动。西医常用激素配合精神类药物治疗本病,然  相似文献   

11.
<正>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中医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1]。以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或睡眠时间不足,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笔者自2009年7月-2010年5月,采用电  相似文献   

12.
康红霞 《河北中医》2014,(12):1842-1843
失眠是指患者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深度或恢复体力不足为特征的一类病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1]。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瞑、不得眠等,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失眠患者常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疲乏和情绪紊乱等不适,可伴随应激、呼吸、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不全[2]。严重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康复进程。正常的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人体精力,使人们精、气、神充沛。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失眠近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中医亦称之为“不寐”、“目不瞑”或“不得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约每10~12人中就有1人患失眠。有资料显示,欧美国家中患病率高达35.2%。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的患病率仍将继续攀升。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历代中医医家又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无眠”、“少睡”、“少寐”等,全球每10人-12人中就有1人患失眠,面临生活节奏的加快,患病率仍在继续攀升。笔者于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门诊收集265例失眠病例,其中中医辨证属痰热内扰型57例,采用单纯发泡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姜铮 《中医药导报》2012,(10):69-70
"失眠"中医称"不寐"[1],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推拿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状况,提高睡眠质量并可以明显地缓解与消除由于失眠而引起的身体不适等伴随症状。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1.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拟定,(1)有失眠的典型症状,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  相似文献   

16.
<正>失眠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酣,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眠。由于睡眠的时间不足或睡眠深度不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1]。良好的睡眠对维持生命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魄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失寐""不得眠""目不眠""不得卧",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致使睡眠质量下降。现代  相似文献   

17.
交泰丸合磁朱丸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证心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双利  王新志 《光明中医》2010,25(4):593-595
顽固性失眠是一种重症睡眠障碍,主要指长年间断发生失眠,一般西药安眠药及常规中医辨治无效。严重的不寐、彻夜不眠者,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范畴。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心肾不交,治疗以磁朱丸,交泰丸加减交通心肾。  相似文献   

18.
正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1]),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中医称失眠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西医治疗失眠以镇静安神为主,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为营卫失调,阳不入阴。失眠虚证多为心、肝、脾、肾阴血不足;实证多为肝郁化火、胃腑不和、食滞痰浊等。总体来说从阴虚、火热论治者多,从寒湿、阳虚论治者少。然而由于现代社会损及阳气的因素较  相似文献   

19.
正人的一生有大约1/3的时间用于睡眠,以保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与稳定[1]。失眠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主观体验,常伴有多梦、头晕、乏力、健忘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及工作[2]。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景岳全书·不寐》说"不寐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两字则尽之矣"。笔者用经方治疗失眠效果较好,今举验案分析如下。王某,女,48岁,2019年4月20日初诊。失眠伴多梦5年余,间断服用西药艾司唑仑,服药时效果可,停药后加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失眠患者除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睡眠障碍外,常见伴有焦虑,这类失眠称为焦虑性失眠障碍。尽管中医历代文献没有直接对"失眠""焦虑"两者关系进行明确探讨,却不乏"不寐""烦躁"相关描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谈及不寐论治,其中不寐伴烦躁者8条。文章试基于《伤寒论》探讨焦虑性失眠中医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